沙市中学报(89—3)
发表: 2010-12-26 22:45:40 浏览: 7283 次
谨以此诗
向长江大学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英雄致敬!
向三位英雄的父母致敬! 、
再别英雄
--------为纪念长大三位大学生见义勇为牺牲而歌
沙市中学 柳浪湖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微笑着来;你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飞溅的浪花,让你毅然前往;波光里的英姿,在荆楚大地荡漾。
沙滩上的脚印,飞快地串编连线;在急流漩涡里,你甘心做一条渔船。
那人链下的一断,不是拍戏,是无奈;撕碎在深渊间,悲壮着勇为的梦……
寻梦?伸开你的双手,向落难者斩浪劈波;满载父母的希冀,在波涛汹涌里放歌。
但你不能放歌,悄悄是永别的笙箫;秋风也为你哀号,哀号是今晚的哀悼!
天堂也有大学,篮球场上也有明月;霹雳啊阿傻,谁能摧垮你的高楼大厦?
及时盼来及时雨,旭日升来旭日起;招之即来活雷锋,90后的急---先---锋!
悄悄的你走了,正如你微笑着来;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死不瞑目的亡灵之眼
——解读《药》的观察视角
黄春黎
解读小说《药》,为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时,我们也常常会陷入阴冷、悲苦的氛围:刑场血腥,邪气干云;茶馆压抑,死气沉沉;坟场寂寞,冤魂难散……使我们陷入悲哀并久久不能释重的,不止是悲剧的主题、情境、情节与结局,更因为整篇小说的观察视角,是据死不瞑目的亡灵之眼而成,其间不只是隐射了对生者相残、生死两隔、死者亦两隔之大陌然大无知的大苦大悲之情,文章自始至终也正是依托清醒的亡魂追随自己的鲜血与躯体直至埋于坟冢为线索,渗透了它迟迟不忍亲见自己命运结局之真实意义的巨大悲哀以及对人世间已无能为力的巨大伤痛。而这一视角不仅能深化读者对悲剧主题的理解、对悲剧情境的体验、对悲剧人物的感知,而且对于体现革命者在失败后的真实反应,以及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后沉痛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无疑亦是独到而深邃的。
一
据小说布设的场景与依次展开的人物活动,我们在梳理小说线索时,往往会界定出明线、暗线,即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而将明线与暗线完美交织一起的介质,正是“药”——人血馒头本身。依明线、暗线两条线索,华家的故事与夏家的故事并行不悖地运行了顺叙、倒叙两种手法,极为流畅地呈现出二者貌似疏远无关、冷漠对立,实则生死与共的命运悲剧。
小说开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秋天之夜,沉月如瑾,黎明未至,黑暗最深,对秋夜的这一环境描写,从文字的寓意上蕴含了秋瑾遇害这一事件,也从环境的摹写上象征了革命失败后的社会黑暗而阴沉。
“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一句至为紧要,它强烈地寓示了那些在“铁屋子”里“不久都要闷死了”的人们已经“熟睡”,那些不愿睡去的正是孤独者、清醒者,也是徘徊不安的迷茫者、悲痛者。
而这既不愿睡去,又以不为人察觉的“夜游”的东西,以非人的方式存在,却又有着包纳世态万象之心怀与清醒者、悲痛者之情感,在这沉默无声的深夜,一场斩首示众的行刑之后,它们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和明亮的眼光出现在小说开端,既作了全文故事情节的见证者,亦可谓对这巨大的“铁屋子”内发生的一切境象的观察者,它无身无形,无声无息,却又凌空而视,大怀隐悲。跟随它的视角,从鲜血流淌出来直到尸首埋入坟地,我们可以感到“人血馒头”正是它追踪不懈的对象,也正是耐人探究、不能舒怀的多重郁结之所在。而这一若隐若现的夜游者,我将其理解为死不瞑目的亡灵,文章所讲述的华夏两家的故事,也是通过这死不瞑目的亡灵之眼所见,同时,在小说的明线与暗线之上,还有一根线索,即“夜游的东西”追随人血与尸身下场的所见所闻。
二
文章中,对光影声色的描写也极其值得寻味。刑场、茶馆和坟场所渲染的气氛无一不是阴森之极,充满了玄灵诡异的气息。从光、影、声、色的相互观照来看,这三个场所无一不阴冷,无一不似非人间。
此处刑场依旧是杀人的地方,却并没有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围观杀人的热闹喧嚣,从老栓出门到行刑完毕,场景一直都是极为静默的,只有行刑的那一刻,“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这声音的描写富有极强的震撼,却又似乎非常遥远。这一笔不仅是对老栓从听觉神经到内心深处的严重麻木有了轻巧的勾勒,也给刑场袭上了一层古怪诡异的死亡之气,仿佛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人们被某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所操控,并正在经受被掐断脖子而窒息死亡的下场。“黑沉沉的”街,“灰白的路”,“浑身黑色的人”,兵号衣服前后的“大白圆圈”、“暗红的镶边”,以及染上了鲜血后“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无一不是以沉重而魑魅的色彩,勾勒着一个死亡的环境,和一群染有深重的死亡预兆并行将就木之人。同时,在刑场上,老栓所见眼睛射出的是饥饿的“攫取”之光,这一处“光”的描写,与“浑身黑色的人”“像两把刀”的眼光相互呼应,并与“浑身黑色的人”高声的叫嚣、兜售、抢掠,共同构设出了一个魔鬼般的世界、一群魔鬼般的人物。
刑场和坟场的中介是茶馆,茶馆作为一个人气旺盛的地方依旧充满诡异,“茶馆的两间屋子,弥满了青白的光”;人血馒头在“红黑的火焰”中烘烤时散发出奇怪的香味,成了“一碟乌黑的圆东西”;小栓拗开人血馒头时,馒头的焦皮里“窜出一道白气”,仿佛逝者一声忍耐已久的叹息:真让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茶客在貌似热闹的谈论里,个个都说着傀儡似的话,似乎既没有头脑智力,也没有体温灵魂,唯唯诺诺,或默无声息。高谈阔论也与刑场的声音形成呼应,除却狠毒粗暴的叫嚣,即是作威作福的恫吓、欺凌,以及之下象征病痛与压抑的猛烈咳嗽。不仅如此,花白胡子、黑衣康大叔,以及话题中阿义的红眼睛、老栓和华大妈“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对人物外观鲜有的色彩描摹也显得十分魑魅。宛若茶馆里无一人不是行尸走肉,无一人不是行将就木。
坟场的描写则更具深意。“一圈红白的花”、“几点青白的小花”、“半白的头发”、“惨白的脸”、“黑着”的“眼眶”,以及在乌鸦的尖叫声下,两张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那微张的嘴,偶尔有一丝声音,也是平添悲莫悲兮却无法哭咽的隐痛,这些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恐怖,同时也刻画出了身在其中的人物同样也是万分恐惧的。
综观全文三处环境与人物的描写,无处不渗透着死尸的腐气与阴森的鬼气,无论光与影,还是声与色,调和出来的也无不是“非人间的世界”。在这“非人间的世界”里,夏瑜那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就像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无根可滋,却毕竟是透露出了零星的活气。
而刑场、茶馆、坟场,三个场地之上所发生的故事,无一不透露着生者与死者之间、生者与生者之间以及死者与死者之间巨大的隔膜与空前的寂寞:革命者与民众之间,民众之间,亲族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辈与青年之间,长辈与长辈之间,青年与青年之间,甚至同是作了“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的死者坟冢之间,无一不是不可逾越的沟壑,而他们自身又无一不是孤独之极,既无人可理解他人的荒凉,也无人可理解自我的悲哀。而唯有巨大的悲痛降临时,他们才能感受到一丝对人生与世界的茫然,否则,行尸走肉的命运连半点困惑也不会有。当腐朽而麻木的长者以骨子里最深沉的丧子之痛来祭奠坟冢里的亡儿,一贯深信不疑的荒唐逻辑才开始转由疑惑;当进步而热血的青年以血液里最凝重的爱民之情来祭杀遮天蔽日的亡国之奴时,一贯坚定不移的真理正义也开始转由冷却。这是一个让旧人不能安然为旧人的时期,同是让新人不能激进为新人的时期,这同样也是一个人人人命危浅,却不懂自危的时期,这巨大的铁屋子少有几个清醒者,呐喊了几声,也尽被变卖了鲜血,并一道作为人饭后的谈资!如同那苍凉而阴冷的坟头上,分明应引为琢磨的花环,竟只是被人看作了坟头自慰可喜的缀饰!
三
在死亡之色之气里,《药》的主题变得更为沉郁了,而《药》对不同人物的情感,也有了不同层面的观照。
对民众而言,死者与后死者又将如何告慰呢?死者不仅死得不明不白,也死得无声无息。这种生而无欢死而无由的巨大冤屈,又该如何去申诉呢?后知后觉者自有其难言的苦衷与恐惧,其苟得生存的依托尚不知所在,又何谈思谋改变命运的觉醒与反抗呢?极度狭小的空间使他们无心也无力去关注一场轰烈的革命所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他们只能低头去关心体魄的饥饿与疾病如何解除,而革命者的鲜血与忧患却是他们无法抬头凝望的。虽人人自危,渴求以某种未知的途径乞求更长久地活下去,但他们分明性命危浅,已是一群行将就木的行尸走肉之人。这“夜游的东西”为民众深重的苦难与弯曲佝偻的脊背而沉痛,它以满心的忧郁、愁苦、悲伤看着这人间的屠戮与迷信,病痛之深以至无从下药的哀情弥散在文章里,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无可奈何却大苦大悲的胸怀!
对革命先驱来说,如何来告慰其亡灵呢?死者并不能因其无畏的牺牲而获得理想的意义,他们的死并未换来民众的觉醒,也没能赢得政治上的成果。革命者迈向失败的结果时,他们或许对新生的时代、迥然的世界依旧怀有无限的期望与假设,当作者以沉痛的笔触写到革命者的头颅落下后的真实境象,我们不难设问,如果革命者在天有灵,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鲜血被变卖,他们的尸首不两全,他们的坟头像祭品,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吗?他们如何死而瞑目呢?“夜游的东西”对鲜血与尸首以至第二年清明祭奠的这一场全程跟踪,于逝者而言,无疑是一次严肃而残酷、悲痛而同情的探问与追思!
对革命的领袖与尚存者而言,默哀与悼亡之间,该从何如何反思这场失败的革命啊!他们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迷茫与沉痛的总结,对生命的无限惋惜无言可达,革命的去路也无处可循,一切都如这个秋夜,只有休止的静默,茫茫而漫长。可亲可敬的同志倒下了,血泊之中的头颅若在天有灵,尚是看不见民众的觉醒的,一片冰心、满腹抱负,不过换来一点谈资,使民众更恐惧,使伥鬼更跋扈,使弱者更软弱,使死水更绝望。革命领袖、革命幸存者,以及包括鲁迅在内的志士仁人,也都随着他们生命的死,而死了一回希望的火种。他们看着这非人间的可憎可悲之处,却只能将对疾苦的民众、对已逝的革命者的悲苦之情,对残暴的当政者、对跋扈的奴狗的仇恨之情,化作对后来者、新生者的希望。但这点希望分明是零星而微茫的,所以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而这个花环却又是没有根的,如同乌鸦的尖叫,抑或是一种显灵,但乌鸦分明又是无知觉的简单的动物罢了。
夜游者是否还会夜游呢?如作者所言“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在革命美好前景的梦想里那睡着的青年,前仆后继的革命者、志士仁人,又是否该被作者这样的清醒者的呐喊喊醒,多一些苦和寂寞呢?于作者而言,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徘徊在浓黑的黑暗里的夜游者呢?那不能闭目假寐的,又何尝不是心随革命死过一回,却无法排解忧愁与悲哀的作者呢?
因而,当夜游者独特的观察视角贯穿文章始末,我们才能理解到如此深刻的社会主题下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伤痛,也才能感知到如此阴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行将就木的民族积累的各种痼疾,身体、心理尤其精神灵魂,无一不是亟待解救的病体,也才能体会到辛亥革命失败后觉醒者探寻这个衰亡民族的解药时巨大的迷惘与孤苦无助,也才能推延到整部《呐喊》里所注入的大爱、大恨、大苦、大悲的深厚民族情感与对新生者寄予的深切希望与呼唤!
[CENTE]R等待花开的声音
夏 净
二00五年八月,我接手了新的高二(3)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全年级中最特殊的一个班级——它在高一时被称为农村班,升高二时改为外县市班,实则为一个综合班级,有外县市的学生,有青海省的委培生,又因为高二时学校分文理科,所以另有从被拆的理科班级中抽的许多学生,总之全班六十二名学生生源杂、差距大、住读生多。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我布置了一篇以“我”为话题的作文,其中一篇《我要去流浪》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有着和他的年龄不相符合的思想,而且全文流露出对海子的崇拜以及海子般的忧愁,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黄雨辰。没有想到九月十一号我又收到了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他告诉我:“选择今天给您写信的原因是今天是九月十一号而不是九月十号,我不喜欢太多的形式化的祝愿……我的感谢与祝愿不是一种形式……这几天我感觉到您是一个负责的老师,可以承担我给予的信任……希望您能看完这些字迹潦草的信(我是躺在床上写的,寝室里的桌子不够用)。’’接下来他告诉我,他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父亲在他四岁时为了他们兄弟三人的学习生活费用外出打工,后来又为他们找了一个很好的继母,他们兄弟三人一直和伯父一家生活。所以他养成了独立的性格,自主意识很强,凡是他觉得对的没有人能反对,别人指出他的缺点他认为不该改的也坚决不改,有一些积习习惯了也就不想再作改变了。“因为我经历的苦太多,因而我想得也更多,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是初具雏形”。他还向我坦诚他的初恋,并特别强调我不要因为这件事向他说什么,他还告诉我高一的时候他是一个狂热的网虫,他的父母是农民工,因此希望我以后在钱的方面少一些敦促多一些谅解。
我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黄雨辰更多的信息,他是松滋县刘家场镇人,三岁时,母亲因和父亲口角吞农药自杀,其后舅家经常找人来纠缠,其父被逼无奈只好远走他乡打工,将三个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大伯,特殊的家庭环境形成了黄雨辰倔强独立自卑自负的多重性格,好在父亲在外打工顺利,得以供三兄弟读书。黄雨辰从小成绩优秀,初中毕业时考了全校第一名,本该按规定保送荆州中学的,但保送的名额却被别人拿走了。黄雨辰很不服气,自己一个人跑到沙市中学找到校长争取到了正取读书的机会,这一段经历让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不过他性格中的固执偏激,我行我素很难让人接受。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和别人意见不同就开始大声争执,而一争执就开始哭,所以他是一个让老师头痛而又不大受同学欢迎的人。但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生,他需要正确的引导,细心的关爱和慈母般的宽容,他更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所以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无意的和黄雨辰接触,还经常跑到他们寝室提醒他勤洗衣服勤晒被子。他经常感冒,我便随时提醒他添减衣服,在他和别人争执时我也尽量不批评他,只是提醒他不准哭,但似乎我的一切关心他并不在意,也并不领情。
转机是在二00六年三月十四日,那天晚上九点多钟,我上完晚自习正在教室里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突然几个学生慌慌张张的从教室外冲进来:“夏妈妈,不得了不得了,黄雨辰,血、血……”原来,下晚自习后,黄雨辰急匆匆跑往寝室,在穿过操场时,不知道卷闸门被哪个调皮的学生放了一半,结果猛撞上去后又被反弹回来重重摔在地上。我急忙边跑边打120,当我看到浑身是血的黄雨辰躺在地上昏迷不醒时,我的心猛的一阵揪痛以至全身发抖,但当救护车赶到时,我毫不犹豫的和值日的领导将黄雨辰抬到车上直奔医院急诊,黄雨辰的上腭、鼻梁、头部三处不同程度的被坎开,那天我一直在医院待到半夜十二点多钟,直到学校派来的老师接班后才回家。
我和老公两地分居,平时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就要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中午又匆匆赶回家为儿子做饭,最怕生活规律被打乱,但我更清楚我必须抓住黄雨辰受伤的机会让他真正信任我喜欢我。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给我同学打电话让她帮忙给黄雨辰买一套外衣,因为头一天晚上我说要帮黄雨辰到寝室拿干净衣服,他告诉我没合适的衣服了。上完上午的课我匆忙赶往菜场,医生交待,黄雨辰只能吃流食,我买回瘦肉豆腐鸡蛋泰国米熬成粥后又饿着肚子匆匆赶往医院。黄雨辰躺在床上输液,我便只好站在他床前弯着腰一口一口喂他吃粥.那些天我每天中午都是一点多钟才吃饭,吃完饭又匆忙赶往学校上班。我还让班长组织同学们每天中午轮流去医院探望黄雨辰,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情。我又为他争取到不用自己掏钱出住院费,当他身体恢复健康我去接他出院时,他特别高兴,他说:“夏妈妈,你让我体会到了妈妈的滋味,我能抱抱你吗?”接着他说了许多感激我的话,不过他明确的告诉我:“我是不会轻易帮助任何人的。”我告诉他:“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别人帮助了你你却不去帮助别人,那别人帮助你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少.就好比这次我帮了你,我遇到困难时你却不帮助我,那下次我就不想帮你了,即使我是你的老师我也不想帮了。”他急忙申辩:“我不是说不帮您,我是说不帮别人。”我知道我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他,于是冲他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
不过,在受伤事件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明显感觉到黄雨辰变得没原来冲动了,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改善了不少。但在不久后的一节英语课上,他又因小心眼误解英语老师当场和英语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时他有一个问题没理解过来,老师就打比方说“一”字横着是“一”,竖着也是“一”,他却认为老师在鄙视他、侮辱他。面对他这一次的无理取闹,我没像以前那样原谅他,而是对他的盲目自尊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开始他仍然很激动,认为英语老师就是和他过不去,后来他看我真的不原谅他便不再吱声。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当天的英语晚自习上,黄雨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英语老师诚恳道歉,他的这一举动令全班同学惊讶愕然,同学们感叹:“没想到,没想到,夏妈妈将一块石头焐热了。”
但是,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期中考试时,不上晚自习,黄雨辰和寝室的另外三个同学又违反学校纪律,每晚都擅自跑出校门很晚才回校。考试结束后,我让他们每人写一份情况说明,他们居然集体跑去上网以示抗议,气得我恨不得把他们全赶回家去。因为在此之前就他们上网的事,我找他们谈过很多次,也让他们尝试过许多戒网瘾的方法,已初见成效,这一次不知是谁带起这个坏头。但我知道生气归生气,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也不打算追查带头的人,而是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真正戒掉网瘾,把心思用到学习上,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首先我请来四个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请他们联合起来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后我才出面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教育他们对父母要有孝心,要懂得感恩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让他们明白:“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随后我又给他们一人买了一本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在每本书的扉页上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写上几句勉励的话。从那以后,直到高三毕业,四个孩子再没去泡过网吧。黄雨辰还主动告诉我,他在周末偶尔也去网吧,不过只是查点资料或与哥哥们联系一下。
进入高三以后,雨辰再没有与任何同学发生大的冲突。放寒假时他还向我咨询应该给病人买什么吃的,原来他伯母前段时间生病了,这次放假回家他想给伯母买点礼物。雨辰知道感恩了,我不知道有多高兴,连忙亲自到超市买来白木耳、莲子、红枣等,让他带给他伯母。高三下学期,他更是没再让我操多少心,各院校自主招生开始后,他向我征求意见。那一年,正是五大师院招免费师范生的头一年,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我建议他参加华师的自主招生考试。尽管他内心不是很情愿,但他最终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报名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在二00七年高考中他考了553分,只超过一本线5分,但因他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所以被华师顺利录取,选择了他喜欢的计算计系。大一放寒假时,他因要去与在海南打工的父亲团聚,没有回荆州,但他托同学给我捎来两盒武昌鱼,一封信以及他的一篇生活随笔。在信中,他告诉我,他已转到物理系(当初我不是很赞同他读计算机系)。信末他写道:“夏妈妈,我忽然想到,您会不会再碰见一个像我一样的学生呢?希望您不会遇见了,要不然又不知道要操多少心了……但愿以后我这个黄老师不要误人子弟才好啊!”合上信,我真是感慨万分而又无限的欣慰。
二00八年五月下旬的一个周六的下午,我突然接到雨辰从武汉打来的电话:“夏妈妈,您还好吗?您猜我在干什么?”“在阅览室?”“不对。”“在逛街?”“不对,我在献血站,听说汶川急需大量血液。我已在风中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等着献血呢?”我忽然想起雨辰在生活随笔中写的:“一张稚嫩的青涩的脸,期待着长大的一天,期待着成为周围人群中的一员,期待着拥有自己小小的幸福。”我相信当他决定去献血的时候、当他在风中坚持站了几个小时的时候,他一定会有一种长大成熟的幸福感!
我常想有人把我们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是花园里的花朵,只是每一花开的季节不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耐心等待。我愿意倾其毕生心血呵护我的学生,因为我喜欢听花开的声音!
后记:二00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是雨辰二十岁生日,谨以此文送给雨辰,希望他在花一样的年华里珍惜一切,并祝他在华师学业有成,将来成为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一员!
付出点滴真爱,即使“冰山”也能融化
张安群
背景:
刚接手2006级3班时,同事都说我是幸运的。班上60个学生,大部分来自各县市区,无论学习还是品质都是很优秀的,带这样的班想起来就轻松。然而,当我走进这个班级,才深深体会到,任何一个班级都会有本难念的“经”。远离父母的孤独,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习任务带来的压力,缺少朋友的迷茫,城市网吧的诱惑,让一些孩子渐渐掉队了。特别是一位叫张元林的孩子,常常迟到、旷操、旷课,成绩也滑落下来。一找他询问情况,他就满不在乎地看着一边,始终不吐半个字。面对这样一座“冰山”,我该怎么办呢?
德育主题:
记得巴特尔曾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想用自己真诚的爱去融化张元林这座“冰山”,让生活的阳光照亮他的心房。
过程描述:
照例是下午的两节自习课,孩子们刚入高中,还没有学会自己安排学习生活。身为班主任,我来到教室进行提醒和指导。一推门,看见了那个空位——张元林又旷课了。跑到学生公寓,不在;环顾操场,没有!我的心里一紧:“肯定又跑出去上网了!”不知找他谈过多少次了,每次都是我自言自语,他呢,就摆着一幅甘心受批的样子,左耳进,右耳出,丝毫没有认识到旷课上网的危害。
我感到有些无奈,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好,他反正是一脸漠然。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没有办法,我只好拨通了他家长的电话,也许能从家长那儿获得教育支持。
“张元林是不是又旷课上网去了?”我刚自报家门,家长就主动问了起来。奇怪,我是第一次和他爸联系,还没反映情况,他爸怎么就知道了呢?
“是啊,我不敢贸然批评,所以想先向您了解情况。”我诚恳地告诉家长,避免家长因为我的“告状”而去惩罚孩子,这样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工作就更不好做了。
“我这孩子有点特殊。中考前,他妈妈因病去世了,他就变了,开始旷课上网、消极冷漠了。刚好初中班主任又很急躁,两个人拗着了,孩子有一个多月硬是不肯上学了。后来好不容易才劝他参加了中考。这孩子很麻烦,跟我也从不说话,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也拿他没办法,还要老师多费心了。”家长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听到这里,我暗自庆幸,幸亏我没有采取极端的做法,不然会和他的初中班主任一样尴尬。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又有过被伤害的经历,难怪这样消极。挂上电话,我有了自己的办法。
因为失去爱而消极冷漠,那么我坚信,只要给他的心灵播撒爱的阳光,这座“冰山”就一定会慢慢融化!
学校一直很注重学生的仪表,可张元林的头发从来都是长长的、乱蓬蓬的,像野草。不知提醒过多少遍了,他都不剪。我悄悄给他爸打了电话,让他爸带他去剪了头发。记得那天做操,一头短发的他看起来格外精神,我走上去,微微一笑,夸道:“小伙子剪了头发真精神!”一向面无表情的他竟然脸微微一红,低头笑了。从那略带羞涩的笑里,我感觉到了一丝希望。这孩子是在乎别人的评价的!
又有一次自习课,他不在。难道去上网了?班长说他请的是病假,我立即跑到公寓,一敲门,他果然在,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走进寝室,见他的鼻子时不时抽一下,是真感冒了。“吃药了吗?”我关切地问。“吃了。”简单得没有多的言语,又冷冷地埋下了头。“要多喝开水,衣服要勤加勤减。”说着,感觉有一阵冷风袭来,抬头一看,原来是寝室临街的窗户敞开着。我连忙走过去,推上窗户,嘱咐他要注意保暖,窗户透透风就可以关上了。出去的时候,虽然他没有什么言语,但我想他的内心也一定有了热度。
在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他成绩进步了,我总是及时鼓励;他有时管不住自己,我总是细心引导;他生活上有了小麻烦,我总是悉心照顾。我还嘱咐他身边的同学,一定要多帮助、多关心他。
学生反映:
慢慢的,张元林变得开朗了,碰见我还会主动跟我笑了。有一次查寝,在楼梯上碰见他,竟然听他很响亮地叫着:“张老师好!”听到这清亮的问好,我心里感到别样的欣慰。
案例反思: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有一个窗口,而敲开这窗扉之前,先得试着以一颗平等的、关爱的心去理解这颗心灵。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唯有这样,你才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找到正确的入口。当理解的桥梁被孩子的任性或抵触给截断时,老师要合理地利用孩子身边的信息资源,来帮助自己寻找突破口,而不能简单地用纪律来强行要求或批评孩子,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找准学生违反纪律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方是良策。
其次,唤醒一颗心灵,需要的是真诚。老师若能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给予孩子细腻的关爱,一颗漠然的心,也会慢慢找到温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呵护,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去触犯纪律。身为老师,我们不要采用粗暴、武断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因为教育是以心育心的过程。当我们用心灵去温暖一颗心灵,孩子自然会积极起来,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去回报老师的爱。这样孩子才能在与环境和他人的和谐相处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和愉悦。
诠释与研究:
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孩子旷课有不同的原因。老师在处理中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个性生活中探求他违纪的根本原因,并能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温暖孩子,从正面激励孩子自律、自省,帮助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了孩子的和谐发展。这给我们一些教益,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不能急躁,不能一味用刻薄或过激的语言去批评,用对学生的爱去呼唤学生对生活的爱,再坚固的“冰山”也会慢慢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