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62期]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评析
作者/来源: 唐年新    发表: 2020-07-16 08:48:25    浏览: 21088 次


  本期主题: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评析

  导 读

  202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各学科高考命题的评析已经出炉,今年较之往年不同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了命题专家对试题进行了权威解读,并及时通过《中国教育报》和《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进行发布。尤其是7月10日的《中国教育报》在主标题前面加了很长的一句说明--打赢疫情防控和高考命题攻坚战,筑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高考改革纵深发展。这明确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今年公布后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本期文摘选编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各科高考试题的评析文章,总的来看,今年的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务院高考内容改革专题会议精神,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在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在保持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上下功夫,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我们才能把握备考方向,进而进行育人方式及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们都要认真研读本期文摘,不仅要关注本学科,也要关注其他学科,不仅要研究全国I卷,还应研究其他高考试卷,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对国家高考改革的整体认识。

  本期文摘也是学校暑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校本培训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思考,写好自己的反思文章。

  熊礼才

  2020年7月12日

  目 录

  1、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评析

  2、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3、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4、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5、2020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6、2020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7、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

  8、2020年高考政治全国卷试题评析

  9、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10、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打赢疫情防控和高考命题攻坚战,筑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推进高考改革纵深发展--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评析

  《中国教育报》(7月10日)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高考也首次全国性延期一个月举行。2020年高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考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的要求,赢得疫情防控和命题工作双胜利。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务院高考内容改革专题会议精神,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在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在保持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上下功夫,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一、铸魂育人,突出高考立德树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励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2020年高考命题筑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围绕时代主题,坚定“四个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有着无比充分的理由、无比充足的底气。2020年高考试题通过选取学生有切身感受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等富于时代气息的素材,创设生动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7题,以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道路自信。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40题以黄河治理为背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治理战略思想,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增强理论自信。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1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海河流域的治理举措和效果,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第39题围绕全国两会审议民法典草案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坚定制度自信。语文全国II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使用有关“甲骨文”知识的文段,引导学生感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魅力,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

  2.“战疫”巧妙入题,弘扬中国精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对于参加高考的千万考生而言,这都是无比宝贵的教育资源。高考通过精选试题素材,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优势,注重彰显战疫中的坚韧奉献、团结协作、和衷共济、勇于担当等精神,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语文新高考I卷作文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通过设置中国战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感知抗疫过程中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社会各行业团结协作、广大民众众志成城的精神;全国III卷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聚焦抗击疫情的代表人物钟南山,引导学生传承榜样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坚韧奉献精神;全国I卷阅读材料立体呈现了我国“新基建”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功能作用和国际反响,展现了党和政府面对疫情主动作为、对抗冲击、化危为机的重要举措。

  数学全国III卷第4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考查学生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全国I卷第7题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出的常用灭活病毒药品为素材,体现了化学知识在抗疫中的实际应用;全国II卷第1题将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进行比较分析,全国III卷第5题考查新冠肺炎感染者排查方式的原理、定期开窗通风的作用等,引导学生加深对新冠病毒致病机理和科学防治措施的理解。这些试题体现了各学科知识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科学防控。

  3.坚持全面考查,提升综合素质

  高考命题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充分发挥高考在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在考查方式上,通过选取能够融合学科内容的素材,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机结合,自然呈现于试题当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规划布局上,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加强对劳动精神、健康意识、审美观念的考查和引导,形成叠加效果和学科育人合力。

  对劳动精神的考查,通过创设联系劳动的真实情境和考查劳动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如语文全国I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和名篇名句默写分别以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为素材,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6题以巢湖平原某地农业生产实际为背景,考查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树立劳动精神。

  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考查和引导,主要通过创设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情境,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如语文全国I卷文学类阅读和第20题分别以越野滑雪、有氧运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理科综合全国I卷第16题以同学表演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常见的娱乐休闲运动中蕴含的物理学原理,提升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兴趣。英语全国I卷阅读C篇介绍了竞走项目的比赛规则、特点和运动建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

  对审美观念的考查和引导,借助人类历史上的优秀艺术作品、优美物质生态等内容,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水平。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5题以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考查审美意识。英语全国III卷语法填空讲述中国古代画家找寻最伟大的艺术大师的故事,展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理科综合全国III卷第3题展示三叶草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缤纷多彩的配对方式,呈现微观世界的生命之美。

  二、落实改革,重点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对于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而言,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具备关键能力才能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键能力是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要求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基础。为落实高考内容改革精神,2020年高考进一步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为考查突破口,全面提升能力考查水平和试题质量。

  1.丰富呈现方式,考查阅读理解和信息整理能力

  当今社会,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本、符号、图形、表格等,深度挖掘数据,客观全面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概括和描述所涉及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蕴含的规律或原理。

  如语文新高考I卷信息类阅读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定义,考查对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提炼的能力。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7-8题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重建该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环境演变过程;第15题以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动态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够获取文字、图表信息,并进行整合,正确推断中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逆差情况。数学全国III卷第18题给出空气质量等级和到公园锻炼人次的数据表,考查学生在数据整理基础上运用概率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模型的能力。理科综合全国I卷第13题以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二元酸的酸碱中和反应为背景,呈现一个自变量下的多个因变量变化过程图,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关键实验数据信息的能力。

  2.设计真实情境,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高考试题通过呈现真实问题情境,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手段,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9题描述了我国近代经济领域度量衡不统一的混乱状况,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第21题以工业遗产利用为背景,要求学生认识到,实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需要把握有关事物的各种联系及其特点,通过实践形成新的联系形式,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掌握情况。理科综合全国I卷第28题通过提供陌生的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反应速率方程,要求学生分析速率温度曲线中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在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矛盾中寻找最佳工业生产条件,体现对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3.立足学科特点,考查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准确表达与交流沟通。应用写作能力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用书面表达方式准确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高考试题着眼于任务驱动,创设真实灵活的写作情境,增加主观题设问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考查。

  语文作文既有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III卷的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全国II卷的“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II卷的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 ”的主持词。英语写作全国I卷要求学生以身边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全国II卷以My Weekend为题,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和同学近期参加的一次采摘活动。这些试题设置的均为生活实践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提倡真情实感,加强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

  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42题要求学生根据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拟定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某个特征的书名,学生需要用简练、概括和符合逻辑的语言予以论证。理科综合全国II卷第37题要求学生利用生物术语解释相同pH条件下相对酶活性有差异的原因,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和总结。这些试题通过扩大主观题设问的开放性等方式,加强对语言表达和组织论述能力的考查。

  三、引导教学,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高考作为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和枢纽,是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对高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提高命题质量。2020年高考命题强化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稳”字当头开展高考命题工作,稳中求进助推育人方式改革,稳妥探索新高考命题,努力维护高考稳定,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秉持以人为本,保持高考命题相对稳定

  2020年高考命题在深入系统开展学情调研,了解各省份疫情影响、学情变化和师生预期的基础上,注重稳预期、稳心情,适应疫情影响下的教学实际情况,助力维护教学秩序。

  保持命题相对稳定,回应关切、稳预期。为彰显特殊时期人文关怀,降低疫情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在能力目标、考查内容、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等方面,老高考试卷努力保持与2019年对标,新高考试卷保持与适应性测试卷相当,使试题试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合理设计试题难度梯度,保持试卷总体难度稳定,维护考试公平。

  增强命题的友好性,注重基础、稳心情。通过回归课堂回归教材、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采用分步设问等方式,提升作答的感受度,助力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情,平稳进入答题状态,发挥正常水平。语文试题中有的阅读材料与课文作者相关,如文言文阅读中的苏轼,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杜甫、王安石等,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物理计算题采取分步设问的方式,在起始设问中强调基础性,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简单应用。化学科重点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无机物的制备及其应用、实验基础与科学探究、有机合成及应用等主干内容,使基础扎实的学生更有获得感。

  2.坚持稳中求进,助推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科学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是引导高中教育教学、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指导意见》提出,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2020年高考命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创设情境,强调基础扎实、融会贯通、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引导高中转变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彰显鲜明素质教育导向。

  通过创设多条件关联的情境,深入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能力的整合及综合运用,增强试题综合性。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45题精心选取清末商务改革的相关史料,增强素材多样性、知识能力考查和任务设计综合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命题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情境为载体,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考查和评价,增强试题应用性。如理科综合全国II卷第12题以电致变色智能材料的应用为切入点,考查电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化工产品;第14题以生产中用到的管道高频焊机的工作原理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应用场景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4-6题,素材选自我国东北地区辽河平原的某城市居住区规划,考查学生把握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适应问题,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动的体现。

  试题设置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增强情境的新颖性,提高设问和任务的开放程度,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增强试题探究性。数学新高考I卷第20题有多种解法,学生可运用不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37题,以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及其演变为题材,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对“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观点展开讨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作答方向,并提出支持该观点正确且充分的理由。

  3. 不断探索创新,促进高考改革协同推进

  探索新高考统考科目命题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考选才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统考科目的命题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的理念,创设新题型,优化试卷结构,突出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语文科创新考查理念,聚焦信息时代学生应具备的信息和媒介素养,改进阅读能力考查设计,将原来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信息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摆脱固化的文体类型限制,增强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与包容度;同时,提高主观性试题比例,增加思考和作答的开放性与层次性。数学科针对不分文理的新要求,提出面向全体学生、考查理性思维、细化区分选拔、促进数学应用的命题指导思想;引入结构不良试题,增强试题条件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及策略选择;引入多选题,为数学基础和能力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发挥空间,更好地体现区分选拔功能。英语科衔接课程标准理念,推出读后续写题型,创造性地将“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深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改进题型设计,减少完形填空题量和分值,取消短文改错题,增加阅读理解和写作分值,在引导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020年高考命题秉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增强德育时代性,将疫情防控内容巧妙融入试题,弘扬中国精神;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提升关键能力考查水平,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彰显鲜明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7日)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山东使用)、新高考Ⅱ卷(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各命制1套。

  1、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

  1.1 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如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我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参与抗疫的切身体验,分析和发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再如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1.2 关注人类未来,思考使命担当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未来,思考使命担当。如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意在引导学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再如北京卷作文题,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要求根据背景材料中的一句话--“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写一篇议论文,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1.3 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如全国Ⅰ卷作文题给出的背景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定,从“历史人物评说”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观照现实,坚定文化自信。再如天津卷作文题,以“中国面孔”引出背景材料,其中既有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也有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除作文题外,其他试题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如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中全国Ⅰ卷的“家庭伦理与‘孝’”、全国Ⅲ卷的“《古文观止》”、新高考Ⅰ卷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全国Ⅱ卷的“殷墟甲骨文”、全国III卷的“中华文化”、江苏卷的“中华文明史”,等等。

  1.4 坚持“五育并举”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题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通过精心设计试题,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以浸润的方式融入其中。如: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考查有关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陆龟蒙、陆游、韩驹的诗,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有关海明威、沈从文、刘庆邦、葛亮、于坚、梁衡的小说和散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呈现篆刻艺术、潍坊风筝等语料,这些试题和材料旨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通过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试题素材的呈现,传达“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试题素材,蕴含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

  2、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6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途径。

  2.1 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如全国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通过呈现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再如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加大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2.2 考查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通过精心巧妙设计情境,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通过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如:新高考Ⅰ卷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浙江卷第6题给出2组宣传抗疫的图片,要求学生为图片拟出标题,并简要评价图片的创意,以此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概括能力和精确度。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既有往年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Ⅲ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填地名)”的主持词。

  2.3 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首先理解材料所述内容的逻辑关系,其次运用辩证思维提炼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试题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上海卷作文以“转折”作为论题,引导学生关注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全国Ⅱ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3、守正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

  3.1 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

  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试题情境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如: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设计写一篇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对接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各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3.2 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

  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语文Ⅰ卷、Ⅱ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试卷结构,保证新老高考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首先,试卷的结构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涵盖了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其次,增加设置主观题,现代文阅读Ⅰ模块、文言文阅读模块、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均设置问答题,分别考查论证能力、文意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4、稳字当头,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保持试卷结构稳定、难度稳定,使学生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4.1 稳预期,符合学生对试题的期待

  试卷结构稳定。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III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I卷、Ⅱ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Ⅱ、III卷的考查内容依据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高考Ⅰ、Ⅱ卷考查内容遵照《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用于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的要求。以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为例,全国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国I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荀子·劝学》《醉翁亭记》《赤壁赋》,全国III卷出自《论语·述而》《观刈麦》《阿房宫赋》,均为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新高考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论语·先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新高考I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登岳阳楼》《六国论》,均为《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推荐的背诵篇目。

  4.2 稳难度,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发挥出应有水平。

  精选学生熟悉的材料。一是在选取试题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以论述类文本为例:全国I卷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材料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III卷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二是不回避热点话题。以写作试题为例,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学生备考过程中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都被纳入高考作文题。三是日常生活入题。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语料话题分别是有氧运动、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风筝等,均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题型和考查点保持稳定。全国I、II、III卷题型和考查点与2019年保持一致;新高考I、II卷题型和考查点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并根据调研反馈进行了合理调整。

  4.3 稳情绪,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材料选择强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力图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情绪。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全国I卷的《越野滑雪》讲述的是普通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全国II卷《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全国III卷《记忆里的光》探讨的是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新高考I卷《建水记》呈现的是普通市井生活中的诗意,新高考II卷《大师》表达的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亲情。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既是亲切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再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所选唐诗或表达对生病朋友美好的祝福,或表达对即将分离的朋友的不舍,所选宋诗探讨读书、学诗、育才的方式方法,均健康向上。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对接课程标准,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7日)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科学防疫的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卷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稳定与改革的关系,对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发挥学科特色,“战疫”科学入题

  一是揭示病毒传播规律,体现科学防控。用数学模型揭示病毒传播规律,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全国Ⅲ卷文、理科第4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Logistic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展现中国抗疫成果。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9题以各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为背景,取材于某地的复工复产指数数据,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是体现志愿精神。如全国Ⅱ卷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是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理性思维,考查关键能力

  理性思维在数学素养中起着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数学科高考突出理性思维,将数学关键能力与“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学科素养统一在理性思维的主线上,在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理性思维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一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Ⅰ卷理科第12题不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全国Ⅱ卷理科第16题以立体几何基础知识为背景,将立体几何的问题与逻辑命题有机结合,多侧面、多层次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是对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Ⅱ卷理科第12题以周期序列的自相关性为背景,要求判断试题给出的4个周期序列是否满足题设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探究能力。试题的编制及考查的内容都很好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新高考Ⅰ卷第12题以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信息熵为背景,结合中学所学数学知识,编制信息熵数学性质的4个命题,考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对新问题的理解探究能力。

  三是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Ⅲ卷文、理科第18题以当前社会关心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在公园进行体育锻炼为背景,给出了某市100天中每天的空气质量等级和当天到某公园锻炼的人次的数据表,重点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基本思想、基本统计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全国Ⅰ卷文科第17题、全国Ⅱ卷文、理科第18题、新高考Ⅰ卷第19题(新高考Ⅱ卷第19题)等试题也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考查学生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是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考查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综合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类与整合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全国Ⅲ卷理科第21题、新高考Ⅰ卷第21题、第22题等也都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坚持立德树人,倡导“五育”并举

  数学高考试题关注数学文化育人的价值,重视全面育人的要求,发挥数学科高考在深化中学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的引导作用。

  一是体现以文化人。如全国Ⅱ卷文、理科第18题以沙漠治理为背景设计,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Ⅱ卷理科第14题、新高考Ⅱ卷第6题分别以垃圾分类宣传、扶贫工作为背景,设计了计数问题,考查学生对计数原理的理解程度。

  二是体现体育教育。身心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数学设计了以体育运动为问题情境的试题,体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如全国Ⅰ卷理科第19题以3人的羽毛球比赛为背景,将概率问题融入常见的羽毛球比赛中,以参赛人的获胜概率设问,重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件进行分析、分解和转化的能力,以及对概率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古典概率模型、事件的关系和运算、事件独立性等内容的掌握。新高考Ⅰ卷第5题(新高考Ⅱ卷第5题)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以此为背景设计了简单的计算问题。

  三是体现美育教育。数学科高考设计了体现数学美的试题,如全国Ⅰ卷文、理科第3题以世界建筑奇迹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为背景,设计了正四棱锥的计算问题,将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与世界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全国Ⅱ卷理科第4题以计算北京天坛的圜丘坛铺设的石板数量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题目贴近生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明成就,让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圜丘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国Ⅱ卷文科第3题借助数学语言给出原位大三和弦与原位小三和弦的定义,并设计了一个简单计数问题,考查学生对新定义、新情景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

  四是体现劳动教育。高考数学科将社会生产劳动实践情境与数学基本概念有机结合,发挥高考试题在培养劳动观念中的引导作用。新高考Ⅰ卷第15题(新高考Ⅱ卷第16题)在考查几何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全国Ⅰ卷文科第17题以工业生产中的总厂分配加工业务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概率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社会中实际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4、坚持探索创新,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一是考试内容的改革。2020年是山东、海南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2021年又将有8个省份使用新高考卷。过渡时期的数学科考试依据《新高考过渡期数学科考试范围说明》,科学设计考试内容,重点关注实验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公共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确定为过渡时期的数学科考试的重点内容。同时,过渡时期的数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关注新高考数学卷文理不分科的特点,关注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要求和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是题型和试卷结构的改革。新高考卷在题型和试卷结构上进行了调整。首先,引入了多选题和结构不良试题等新题型。多选题的引入,为数学基础和能力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可以更好地体现区分选拔功能;结构不良试题的引入,增强试题条件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及策略选择。结构不良试题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对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调整了试卷结构。新高考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4个部分,其中:单项选择题8题40分,多项选择题4题20分,填空题4题20分,解答题取消选考题,6题70分,全卷总题量为22题。

  三是科学调控难度。数学科命题科学调控试卷难度,坚持数学科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贯彻“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发挥高考数学的选拔功能和良好的导向作用。“低起点”体现为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部分进行了系统设计,起始题起点低、入口宽,面向全体学生。“多层次”体现为试题的难度设计上重视难度和思维的层次性,如新高考卷的第10题、第11题、第20题,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高落差”体现为重视数学科高考的综合性、创新性,在试题的难度设计上不仅有层次性,而且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方法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科学把握试题的区分度,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英语命题贯彻落实国务院高考内容改革专题会议精神,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时代性,确保公平性,充分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

  1、体现立德树人时代特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体现立德树人时代特征,引导体美劳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融入中国元素,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全国I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嫦娥四号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重大事件,彰显民族自豪感;全国II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中国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用竹子、桔树和梅花装饰家居的传统风俗习惯;全国III卷语法填空语篇以秀美漓江为背景,讲述中国历史上一段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入画的故事。这些语篇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二是关注体育运动,倡导健康运动理念。全国I卷阅读C篇介绍竞走运动及其与跑步的不同之处;全国II卷短文改错语篇讲述欢迎外国友人到中国学习武术,期待一起练习;全国III卷短文改错语篇讲述母亲关注家人健康,为家人制作健康饮食。这些语篇通过设置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提高锻炼意识,重视健康饮食。

  三是渗透美育知识,引导审美情趣养成。全国I卷阅读B篇阐述作者反复阅读自己所喜爱书籍的感悟,在重读中不断思考并提升自己;全国II卷阅读A篇介绍英国某湖区的文化类旅游景点;全国II卷完形填空语篇讲述主人公购得名家油画真迹的故事;全国III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一位中国古代画家找寻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自然母亲”的故事。这些语篇通过展现文字之美、景观之美、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

  四是树立劳动观念,宣传践行劳动精神。全国I卷短文改错语篇讲述作者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经历;全国II卷书面表达设置和同学一起去农场参加采摘活动的情境;新高考卷阅读B篇讲述女主人公年轻时边工作边上学,毕业后又资助弟妹完成学业的经历。这些语篇和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荣耀,尊重劳动,认同劳动,并且愿意学习和参与劳动。

  2、体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深入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对听力、阅读、写作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改变相对固化的考查形式,促进学生发展学科素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基于学科特点,高考英语试题重点加强对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1)精选篇章,强化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第一节15道小题中,全国I卷中有10道小题,全国II卷有8道小题,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新高考卷则通过提高阅读理解试题的分值与比重,进一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2)设置更加真实灵活的试题情境,加强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全国I卷设置以身边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参赛的情境;全国II卷设置为班级英语角写一篇短文介绍一次采摘活动的情境。新高考卷启用读写结合的短文续写题型,在巩固应用文写作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3)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语篇选择上,全国I卷选取重复阅读的感悟、竞走运动及其与跑步的比较等语篇,全国II卷选取有关维护生态平衡、个人和图书馆的关系等语篇,全国III卷选取有关动物保护争议、英国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居住方式等语篇。这些语篇能够启发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思考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在题目设置上,全国I卷第31题询问作者对竞走运动的态度,全国II卷第35题让考生选择一个能准确表达语篇主旨的标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材料内容归纳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

  二是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防止试题形式固化。高考英语命题坚持稳中有进的原则,不断深化内容改革,创新试题呈现形式,稳步调整试卷结构,积极发挥引导中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1)防止试题形式固化,进一步创新试题呈现形式。全国I卷和全国II卷书面表达试题改变近年来常用的撰写书信或邮件形式,以命题作文形式结合具体的语言活动情境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修订和完善短文改错及书面表达试题的评分参考,使评分参考更好地体现测试目标,进一步提高阅卷评分的可操作性。

  2)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出新高考英语试卷结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新高考英语对试卷结构、试题呈现方式、分值权重等均作出调整,增设读后续写题型,将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充分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以期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稳定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体现时代性和公平性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情况,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合理控制难度与区分度,关注试题的公平性。

  一是维持试卷结构稳定,全面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英语试题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巧妙的设问,以英语学科必备知识为基础,考查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同时渗透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二是合理控制试卷难度,稳步提升试题命制质量。各套试卷所采用篇章材料的难度水平呈阶梯分布,材料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题目类型多样且难易搭配合理,考查要点覆盖面广,试卷中的难、较难、较易和容易各难度层级试题比例维持稳定。通过创新选择题设问方式及优化干扰项设置等方式,稳步提升试题质量。

  三是体现时代性,确保公平性。充分考虑高考延期的考情和考生复习备考的学情,在稳定试卷结构和控制试卷难度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确保公平性。全国I卷七选五语篇有关自我接受话题,倡导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全国I卷书面表达要求学生以身边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各套试卷中提到的不愿对孩子撒谎的父亲、与岳母同住一栋楼房的年轻人、在海岛植树几十年的主人公以及对顾客保持微笑的店员等人物形象都向学生传递着深深的暖意和满满的正能量。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在稳定中求发展,强调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时代特征,严格控制试卷难度,充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物理命题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优化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更加注重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设计试题,凸显情境的时代性;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促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1、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突出考查学科基础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也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内容的考查,意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全国卷多数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如:全国I卷第14题安全气囊的作用、第15题荡秋千、第19题核反应方程,全国II卷第19题特高压输电,全国III卷第19题首次产生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这些试题都改编自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高考物理试题继续突出对主干内容的考查,如:全国II卷第24题考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全国III卷第24题考查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等重要概念和规律的应用,全国I卷第25题考查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灵活运用。

  2、增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增加紧密联系国家科技发展、体育运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境,突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全国I卷第24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I卷第16题以表演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树立强健体魄的意识。全国II卷第17题以CT扫描机中X射线产生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规律的理解。全国III卷第16题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应用。全国II卷第18题以海水中富含氘核的聚变反应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聚变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清洁能源应用前景的了解。

  3、精心设计试题形式,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结合学科特点,加强考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学术语言表达能力等,意在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全国I卷第20题呈现物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与下滑距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对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要求较高。全国I卷第18题创新试题设问,要求学生分析不同速度的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形,再从这些不同情形中分析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情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全国III卷第23题要测量热敏电阻阻值与温度的变化的关系,要求学生画出测量的电路图,理解利用热敏电阻制作温控报警器的实验原理,从而根据报警器的实验电路选择恰当的器材并完成相关电阻阻值的计算,该题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有较高要求。全国II卷第24题要求学生根据粒子射出位置,分析粒子的受力方向,从而说明磁场的方向,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学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2020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化学命题精心选取日常生活、生产环保、学术探索、实验探究等情境素材,聚焦学科主干内容,丰富信息呈现形式,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发挥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聚焦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发挥学科独特育人功能

  一是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展示化学价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核酸检测试剂、各种治疗药物以及大量的病毒消杀剂,均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全国I卷第7题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第7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提出的一些常用灭活病毒药品为素材,考查有关化学知识。全国II卷第26题和全国III卷第26题以含氯消毒剂的合成、反应及性质为情境,考查元素化学知识,普及公共卫生中的化学知识,展现化学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是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增强文化自信。高考化学试题高度重视美学素养的考查,通过精心选取素材,让学生在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化学的本质,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全国III卷第7题以《千里江山图》中典型绘画颜料化学知识为情境,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同时,意在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世界科技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全国I卷和全国III卷第8题分别以中药材中提取的前列胡醇和金丝桃苷为背景,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展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和作用,弘扬中医药文化。

  三是精选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考化学试题坚持以我国科学家发表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情境,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国II卷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研发的超强耐久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情境,考查核外电子结构、杂化轨道类型,微粒间的作用力以及作用力对物质熔点的影响,晶胞中原子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密度计算等。

  2、聚焦学科实践,考查关键能力,体现高考内容改革要求

  一是丰富试题呈现方式,考查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对大量、看似无规律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转换、归纳并形成新的科学、准确和有序的信息。全国I卷第13题以强碱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二元酸的酸碱中和反应为背景,将酸碱滴定过程中pH变化、分布系数的变化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整合在一张数据图中,呈现了一个自变量下的多个因变量变化过程,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使用复杂数据信息的能力。

  二是选取学科前沿成果,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在某些放热反应中,一定温度下转化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小,因此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要利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依据转化率、反应速率(产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寻找最合适的工业反应温度。全国I卷第28题通过给予陌生的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反应速率方程,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一定转化率下反应的最适宜温度,并正确分析速率温度曲线中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原因。

  三是精心设计问题,考查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和展示理论学习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发表科研论文的基础。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要求学生利用化学专业术语准确表达思考结果,引导学生培养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全国I卷第26题要求分析加过量氯化铵的原因,第27题要求阐释检验电极活化反应完成的方法。

  3、聚焦教学实际,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注重主干知识,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结合纸笔考试的实际情况,高考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内容,同时探索对知识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全国II卷第35题,不仅考查物质结构,还考查反应机理。全国III卷第36题,虽然属于有机化学基础试题,但是试题给出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分析取代基大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二是注重学科特色,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特点,坚持素养导向,高考化学试题选取真实情境作为测试载体,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套全国卷的元素无机试题均取材于工业生产实际,考查学生阐释催化反应机理、分析物质转化流程、判断适宜操作方法的能力。

  三是注重难度调控,关心学生切身感受。在保证试卷总体区分度的前提下,为提高学生的感受度,提高学生答题的积极性,从3个方面合理科学调控试题难度:1)试题涉及的元素贴近学生学习实际,3套全国卷考查的大多数物质都是学生熟悉或者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2)改变有机化学试题的考查形式,如全国II卷第36题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往年要求写出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今年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3)改变计算题的考查方式,今年化学计算题或只要求学生给出计算式,或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供学生选择。

  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生物命题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高考育人功能的发挥;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有进,充分体现学科特质,体现时代精神,凸显价值导向;情境设计贴近考生实际,注重体育、美育、劳动精神的考查和引导;聚焦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一是融入新冠疫情,体现社会责任。结合学科特点,高考生物试题有机融入新冠疫情素材,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免疫应答、疫情防控措施中的生物学原理,以及疫情所致的生活方式改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查,体现时代主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如全国II卷第1题,要求学生对能引发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在遗传物质、遗传信息传递、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以生物学视角加深对新冠病毒致病方式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二是结合生态保护,倡导绿色发展。高考生物试题精选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素材,体现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意识。如全国II卷第38题以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等运用生态工程原理进行生态修复的实际案例,传达生态修复时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地位,强调修复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凸显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的优势,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三是发挥育人功能,突出价值导向。高考生物试题在评价学生学科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传递生物学科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高考育人功能的发挥。如全国III卷第5题,选取“每天适量饮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不当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学生能审慎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帮助他人科学解读问题的意识,激发乐于助人、不信谣不传谣的责任担当意识。

  2、精心创设情境,助力全面发展

  一是结合农业生产,弘扬劳动精神。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硕的劳动实践经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全国I卷第30题选取中耕、施肥、间作等农作物栽培措施为素材,从植物生理调节的角度,考查对这些栽培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分析和解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内在机制,以更好地领略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种子保藏是保障农作物产量的先决条件,全国I卷第2题创设种子贮藏问题情境,考查植物细胞呼吸作用方式,渗透了控制细胞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可作为种子保藏方式的信息。

  二是展现生命之美,提升美育素养。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多级尺度,缤纷多彩的生命现象赋予生物学特殊的审美体验。全国III卷第3题展示了携带氨基酸的三叶草型tRNA,mRNA所含密码子与tRNA所含反密码子的精准配对模式,以及稀有碱基次黄嘌呤的特殊配对方式,呈现了微观世界的生命之美。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既保证了生命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又丰富了配对方式的多样性,保持了蛋白质翻译在准确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通过图形呈现试题信息,对tRNA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考查,深化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有助于提升美育素养。

  三是思索体育运动,倡导强健体魄。健康的身体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高考生物试题通过对体育运动生物学现象和原理的考查,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全国II卷第31题,以人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生理变化为素材,考查肌肉酸痛感的生理变化,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维持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以及运动大量出汗后补充电解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方式,引导学生注重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立足学科本质,聚焦关键能力

  一是凸显学科特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所涵盖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的重点,也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核心能力。针对一线教学依然存在的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现状,高考生物试题继续加强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意在促进中学实验教学改革。全国I卷第37题考查从淤泥中分离污染物降解菌,全国II卷第37题考查SDS这一核心组分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电泳实验中的作用,全国I卷第38题考查以小鼠脾脏为实验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实验步骤。

  二是注重语言表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3套全国卷的非选择题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意在引导学生注重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全国II卷第37题要求解释相同pH条件下相对酶活性有差异的原因,并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全国I卷第5题要求根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在性状显隐性、亲代雌蝇是否纯合、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等维度的推测进行判断。

  三是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助力增长知识见识。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够从文本、图表等信息载体中获取生物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全国I卷第30题给出4种农作物的株高和光饱和点,要求学生根据对间作措施的介绍,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根据株高和光饱和点选择适宜间作的2种作物并说明理由。全国III卷第2题给出蔗糖协同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生长作用机理的实验结果,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流程的描述对蔗糖及IAA的作用方式进行判断。这类试题提供的信息量相对丰富,不仅有学生作答所必须的全部信息,还有学生学习内容之外的知识拓展和延伸,对于学生开阔学科视野、增长知识见识非常有帮助。

  4、丰富信息载体,保持稳中有进

  一是丰富信息载体,优化作答任务。试题呈现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改善学生作答感受,激发学生思考。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以图表形式呈现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完成表格或画出示意图。全国III卷第5题围绕真核细胞ATP的合成过程为主线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在反应部位、反应底物、能量来源、终产物等方面进行比较。全国III卷第31题要求画出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相比于文字描述能够显著减少作答时间,提高作答效率,优化应答表现。

  二是关注学情变化,保持稳步前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复习备考较往年有较大变化,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力求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学生作答感受,在保持试题风格和难度稳定的基础上,注重搭桥铺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同时合理控制试题信息量,优化作答书写量。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在体现立德树人时代性上下功夫,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鲜明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助力发展素质教育。

  1、紧扣时代主题,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性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围绕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融入战“疫”内容,聚焦脱贫攻坚,选材全国人大立法,着眼扩大开放新举措,彰显立德树人时代性,引导学生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是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内容,展现中国抗疫精神风貌。试题巧妙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疫情防控阻击战体现的科学精神,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全国Ⅰ卷第40题以国家卫健委第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诊疗方案变化所反映的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尊重实践、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国Ⅲ卷第39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为背景构建试题情境,要求学生回答战胜疫情为什么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独特价值。

  二是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青年人一直是强大生力军,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Ⅱ卷第40题以网红、教师、大学生和海归等的扶贫故事为素材,展示青年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事迹,引导学生从新时代优秀青年的奋发有为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思考自身如何树立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选材全国两会讨论和审议通过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著优势。全国Ⅱ卷第39题围绕今年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是着眼扩大开放新举措,展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全国Ⅱ卷第15题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建设自贸试验区积极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2、坚持价值引领,发挥学科积极导向作用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学科育人资源,助力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试题重视对价值观的考查,通过精心设计背景材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I卷第22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价值观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思想政治试题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通过精心设计背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全国Ⅲ卷第19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为背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这一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落实美育要求,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思想政治试题注意挖掘学科育人价值,重视审美意识的引导,通过精心设计背景材料,让学生感知美丽、体验美好,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全国I卷第19题,以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与广泛影响为背景材料,促使学生理解优秀文艺作品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所在,鼓励学生不断实现美好理想。

  3、深化改革,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贯彻高考内容改革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结合学科特点,遴选确定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突出信息整理、论证与阐释、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提升人才选拔效果。

  一是强化信息整理能力考查,引导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思想政治试题强化信息整理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全国Ⅲ卷第15题,以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动态为背景,要求学生推断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状况,试题不但考查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而且考查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二是强化论证与阐释能力考查,助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思想政治试题强化论证与阐释能力考查,助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效果。全国Ⅲ卷第38题以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神为主题,通过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发展方式的具体描述,要求学生分析发展家庭农场对激发我国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学生回答此题必须联系情境内容,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炼和归纳。

  三是强化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试题高度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通过精心设计试题情境和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Ⅲ卷第40题以新中国黄河治理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考查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意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治理战略思想。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和彰显教育考试公平,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1、以史育人,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气息

  一是传承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历史试题通过考查学生对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激励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海河流域的治理举措和效果为素材,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全国I卷第47题围绕西魏能臣苏绰的事迹创设情境,展现其克己奉公、推行改革、选贤任能、为官员建立行为规范的史实,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坚持体美劳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历史试题坚持对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彰显素质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选取美术史、书法史、戏剧史等领域的素材,强调考查的适切性和学科间的综合与渗透。全国I卷第25题以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全国I卷第33题和全国II卷第33题,分别呈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西尔维乌斯的教育观念,二者均强调对人进行全面评价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全面发展观念的悠久历史渊源和其作为人类共识的必然性。

  三是拓宽历史视界,引导学生增进知识见识。历史试题强调对学生历史视野的拓展,通过创设情境和要求学生联系所学,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对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进行着眼全局的把握。全国I卷第35题通过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学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认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实质,理解国际贸易问题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全国III卷第32题通过对瑞士日内瓦钟表业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探究,强调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把握。

  2、深化改革,聚焦关键能力考查途径

  一是筑牢阅读理解、信息加工能力考查基础。历史试题注重依靠不同类别的史料和多元化的素材呈现形式,考查信息读取、筛选、分类、归纳、提炼、阐释的能力。全国II卷第25题采用壁画作品与文化遗存相互印证的形式,要求学生综合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认识艺术作品蕴含的历史价值;第28题通过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行业分布统计图,考查学生读图和提取图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是完善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设计。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手段,历史试题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全国I卷第29题描述我国近代经济领域度量衡不统一的混乱状况,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全国II卷第42题通过欧盟内部结构的神殿式结构图,要求学生从图中寻找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是丰富语言表达、组织论述能力考查方式。通过增加主观题设问的针对性,历史试题加强对语言表达和组织论述能力的考查。全国I卷第42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拟定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某个特征的书名,并以简练、概括和符合逻辑的语言予以论证,考查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全国III卷第42题通过对1995年江浙部分地区农民观念的调查统计,要求学生自拟写作论题,考查学生围绕论题组织史料进行表述的能力。

  3、稳定预期,彰显特殊时期人文关怀

  一是强调试题素材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历史试题注重素材的公平性和表述的规范性,如:全国I卷第45题以表格形式将清末商务改革的相关史料进行组织,选取的素材相对稀见,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全国II卷第29题通过摘录党的文件原文,凸显史料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二是确保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和稳定性。为降低疫情对不同考生群体的影响,历史各卷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阅读量、考查内容均保持稳定。试题增加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使基础扎实的学生更有获得感,如:全国I卷第24题考查分封制,全国II卷第26题通过宋代殿试制度的确立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第32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全国III卷第27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第28题通过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考查洋务运动,第35题通过七十七国集团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第45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等。

  三是注重呈现情境的正面性和积极性。历史试题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重视卷面整体风貌的积极导向性,力求试题情境更加真实生动、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把真善美的人本理念和奋斗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传达到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汲取成长的财富。全国II卷第24题通过对我国古代传统表演项目角抵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描述,呈现秦汉时期昂扬向上的风貌和整个社会开放包容的心态;第47题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事迹创设情境,展现其为祖国气象学、地理学事业奋斗终身,以及“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的高尚治学理念,激发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7月8日)

  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试题以稳为主,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试题既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又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1、立足学科特点,保障立德树人落实力度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

  一是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高考地理试题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背景设计,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全国I卷第1~3题,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全国II卷第44题,考查南宁市那考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环境保护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治污理念的根本变化及其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挖掘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全国I卷第43题,要求学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全国III卷第43题,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引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共鸣。

  三是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高考地理试题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智慧与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相结合,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全国I卷第36题,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全国II卷第4~6题,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2、丰富关键能力考查内涵,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关键能力考查,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要求。

  一是突出信息整理能力。高考地理试题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提取关键地理信息,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全国II卷第36题,通过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的有机组合,要求学生组织材料中提供的企业位置、生产工艺特点、产品运输方式等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后,对具体产业空间布局的区位进行分析。全国III卷第7~8题,提供地质剖面图,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二是展示语言表达能力。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多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卷第37题提供三期玄武岩特征,要求学生按照地理逻辑关系将侵蚀程度差异与形成“先后次序”结合起来,运用规范、恰当的地理术语,分析不同地形单元的形成时间。

  三是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高考地理试题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国III卷第37题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图。

  3、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助力素质教育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开阔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使高考地理试题成为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活化地理内容学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类生产活动、社会现象,都蕴含着地理的原理。将身边的地理引入试题,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对地理学应用价值的认知。全国I卷第4~6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全国II卷第1~2题,通过分析地名与地理要素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影响”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是强化地理过程理解。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反演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构成传统地理与现代地理的分界。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如全国Ⅰ卷第37题,提供区域地貌结构,要求学生据此反演地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区域地貌特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全国Ⅱ卷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中学地理教学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三是深化地理联系认识。通过地理学经典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和关联的考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区域差异的产生机理。全国II卷第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2个典型区域的区位,通过降水量差异比较考查大气环流和气候类型等主干内容,通过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比较考查物质、能量迁移等主干内容,通过区域内部比较考查水文、水循环等主干内容,以此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加深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全国II卷第6~8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绿洲冷岛效应展开,突出夜间冷岛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热量、辐射、蒸发之间的关系及能量在区域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深化对地理联系的认知。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充分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较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学习探究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精心创设新颖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信息整理与加工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弘扬生态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崇尚劳动精神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