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90—2)
发表: 2011-01-09 16:58:29    浏览: 6219 次
  
准确把握课标 合理使用教材 科学备战高考

  ---高俊昌老师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论述


  2009年12月18日,荆州市地理学会召开年会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仪式。大会邀请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教研室主任高俊昌老师,我们有幸聆听了高老师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论述。现从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教材和高考三个方面介绍高老师的一些观念。高老师的基本观念是要准确把握课标、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备战高考。

  一、准确把握课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对地理学科的统一要求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基础知识及其要求层次、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思想教育及德育的要求范围和深度;同时规定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对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教学设备等具体要求。高老师对课标有一些独特的理解:

  1、课标着眼于公民素质培养而非学科体系。因此新课标不求学科内容的完整性,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科由若干模块设计而成;对内容选择有所影响;各学科课时大量减少,强调方法必然要减少内容,不可能选择如以前一样多的内容,所以一方面删减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同类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呈现。此外,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抓住课标中每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注意“标准”的方法限定。方法限定的基本要求为“举例、结合实例、以……为例”等形式,有半开放的限定,如地表形态对……的影响;全开放的限定,如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区域部分;其他方法限定:主要是运用资料和图等。

  3、注意“标准”中行为动词的难度差异。有些行为动词原则是外显的,可测评的,以达到“标准”的评价功能;高中的行为动词比初中要求高,主要有:说明、分析、解释、简述、归纳、比较、描述、概括、阐述等;较低要求的用“说出”;有些内化的行为动词,或要求低于“说出”(如知道、了解);有些内容是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如理解、认识)。

  4、尽量狭义理解“标准”内容。不要过于拓展,宣传时下要保底。如,课标上说“运用地图(方法限定了),归纳(动词要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名词限定),说明(动词要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名词限定)。”(课标中并没有要求记忆洋流的名称和性质)

  二、合理使用教材

  地理教材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地理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及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片等,还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也就是使用该地理教材可以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目的,并为教师更好地理解搭建桥梁。地理教材的编写,可以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创造性,重新组合和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编写出不同体系、体例和表现形式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地理主要有“人教课标版”、“湘教课标版”、“鲁教课标版”和“人教大纲版”四个版本的教材。高老师认为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1、教材的基本功能就是它只是教学所用的主要的资源之一,按照课改要求,可以灵活使用教材,理论上甚至可以完全跳出教材教学,我们要处理好依据课标和依据教材的两个度。(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脱离教材教学。我们一线老师要充分相信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因为每一个版本的教材均是根据课标编写的,均是教育部审定了的,教材一般都能将课标各项要求综合起来,构建既符合学科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学习内容结构,我们应相信教材对课标的解释,完全可以按教材的结构和顺序教学。如果我们另行构建一套教学结构,既要注意便于学生认知,又要能反映课标的要求,这个难度是很大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设定教学目标,理解教材内容(包括各具体部分)编写的目的(如知识、方法、观念、铺垫等),教学主要应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目的确定如何使用教材。教材是供教学所用的,如何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可能达成情况而定。(课标只要过河,不管搭桥,如何过渡、铺垫是老师和教材要处理的细节)

  3、把握教材设计的思路和落实的重点。理清教材落实课标要求的思路,对此思路可结合教学实际作适当调整,除对知识内容的设计思路外,还应注意对地理观念和方法的设计思路,抓住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分析和表述,对于典型案例分析,重点是抓说明的问题及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和“问题研究”。要明确设计目的,理解设计思路及问题设计的梯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适当调整。重点不是学生是否做得出,而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学生一开始可能难度较大,但是熟悉了思路和方法之后会容易得多。这需要一个过程,从应对高考的角度看,必须要求学生适当训练。(高考中有很多材料题要分析论述)

  5、用教材教——以备课为例。首先每节新课都要学习课标,结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粗看教材,主要看教材是怎样落实课标要求的,以及对课标内容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拟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选定适合本课教学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再细看教材,对教学环节中的细节问题,看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如各栏目设计的目的和思路,给了哪些材料等,从而确定教学时如何使用教材;最后选择适当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提问、作业、考试、小论文等形式。

  6、教学建议。实验区对教学内容做加法的现象普遍(指有些老师找不同的教材版本进行补充,有的老师甚至找原来的老教材或者大学教材来补充),这是没有必要的,要相信一套教材的完整性。老师们要树立自信,减轻压力,轻松应对,严格按课标要求教学,不必加深、加量;充分利用教材的材料,需要补充的内容,应视作达到课标要求的铺垫,而非内容本身(如引入天球的概念时,天球本身不是要理解的内容,只是要用这个概念来进行天体运动的教学。如果课标中没有的内容,考题中会给出材料或者说明。因此老师们没有必要穷尽以前高考题中的所有内容,也没有必要沉迷于题海之中);教学重点除落实课标外,应放在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以及由此而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上。

  三、科学备战高考

  高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后如何高考两者有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1、教育改革对高考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具体内容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改变过于注重结果的教育;改变过于依赖一本教材和课堂的教育;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评价制度。

  2、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主要途径:颁布课程标准(全国统一);弱化教材的功能(允许百花齐放);鼓励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教育改革促进高考改革;教改提倡的评价机制不适合大规模统一考试,所以教改和高考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希望以教改促进考改;教改的方向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改革也早就开始了(如文科综合考试的改革就比较成功,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没有必要把高考和教改相对立。

  (二)高考的两个重要特性:选拔性和公平性。

  1、高考作为选拔考试,应具有适当的难度,不能等同于平常的教学要求,要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予以区别。受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需要对考生分出不同的层次。以上要求需要在一份试卷中体现,难度较大,也是高考受指责较多的地方。

  2、保证公平性,只以大纲或课标为依据,回避任何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材料),回避任何有争议的内容(包括学术上的),不能对某类考生有利(如城乡、民族、地区、性别等方面),只面对应届生。

  (三)对新课程高考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新课程高考能全面体现教改的理念。

  教改对评价的要求与高考的形式及其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高考虽然朝着教改的方向努力,但不可能全面体现教改的理念。例如: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多元智能;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考很难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答题理念体现部分的考查功能,但局限性很大)

  误区二:新课程高考与原高考有本质的不同。

  在考试和招生的目标和方式没有本质变化的情况下,高考试卷和试题不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明显不同的只会是考查内容因课程内容及要求而变化。所以,很多人在看到新课程高考卷以后,会说“还不是和以前一样吗?”

  误区三:新课程高考是成为检验教改成败的关键

  教改是针对培养未来公民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层面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有它既有的评价方式衡量;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因我国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统一大规模笔试的方式进行。教改和高考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使命,所以,没有必要硬把高考和教改的成败连在一起。

  上述三个误区不仅影响广大师生,也严重影响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例如,各实验区费尽心思拿出高考方案且又备受指责的根本原因即在此。因此,有人说任何一个实验区都不可能拿出让教改和高校招生都满意的高考方案,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四)处理好自主与统一的关系。

  各实验区自主拟定高考方案、编写考试说明、自主命题。考试大纲、组织方式、考试时间、招生方式等全国统一。现行的自主命题及高考方案存在的问题较多,拟想办法相对统一。自主命题不会全部放开,“统一”将加强。

  (五)新课程高考的可能走向

  会延续十几年来的高考改革思路;以课标为准,跳出任何版本的教材;不重视对具体知识的考查(考查某种知识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载体);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综合考试的四种能力要求)。

  (六)高考内容范围

  关于考试范围的内容要求,以课标为准,不求覆盖面;关于初中地理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是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载体;关于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各地的选修方式为准;高考内容范围要小于课程标准范围。因此《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要结合课标看。

  (七)关于文科综合考试

  以能力立意为主; 依据大纲而不拘泥于大纲; 不求覆盖面;选修内容是高考和课改都两难的部分,要以各省具体要求为准。

  (八)、高考复习一般策略

  以必修为主,带初中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在原理和规律范畴下研究区域;跳出教材,理清联系,构建概念图;头脑中有两幅图最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训练对实际、热点问题的分析方法;加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形成自己的认识,而非死抠教材;训练按题目要求和提供的信息答题;看高考考题应注意出题的意图、考查的要求、答题的指向等。

  核心思想:把握课标、跳出教材、灵活教学、以不变应万变!

  (整理:湖北省沙市中学 朱胜祥 E-mail:hbjzz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