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96-3)
发表: 2011-01-13 10:17:40 浏览: 7392 次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杨 洁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最关心的是课堂上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成绩。总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解答完学生的问题,学生们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于是,自己将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书本”上。可是似乎事与愿违,上课的时候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开小差,甚至和我“对着干”。当时总也想不通——我那么为他们着想,他们怎么就是“不领情”呢?这种迷惑一直困扰我,直到我收到第一届一个毕业生写给我的一份信,我才幡然省悟——
原来,教学,不仅仅是在“教书”,还需要“育人”。
带给我这份“迟到”的省悟的那个学生,当初在我的眼里其实非常的平凡,平凡得以致于我都忆不起他长什么样,只记得自己教了他们班一学期。然而就在三年后,他考上了重点大学,据说各方面发展得都很不错。他在那封信中说,我曾在一次课后给过他一句鼓励的话:“你能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这仅仅三个字的短句带给了他一生的影响,让他对自己有了全新的定位,对自己的前途再度拾起了信心。
说实话,我早已记不得自己当时究竟在什么情形下说出这样的话——这肯定不是我“备课”的内容——却没想到一次“无心插柳”竟振奋了一个学生的斗志,改些了他的未来。
反思过往,原来自己从前对教师职业的理解竟然是那么的狭隘。却不知,今天的孩子们需要的更多。他们并不缺乏了解知识的途径,缺乏的是情感的互动交流,缺乏的是思想的沟通转变、意志品质的支撑。而这一切需要的是时间、耐心和爱心的浸染和酝酿。老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以宽容、细致和爱来浇灌学生的希望之花,然后耐心等待每一朵花的绽放。
感谢那个孩子,他使我明确了“教”和“育”这二字的真正内涵!恰如一位前辈所说的那样:“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与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一切的爱都有回报。只要真心地付出,细心地去品味,孩子们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跨越……都能带给我们足够多的感动,然后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更多了一些理解。而这些感动中,最大的还是源自孩子们的成长。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因为某个纠缠了我近十年的“顽症”,我再次遭受了身体和心灵的重创——而这一次来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深,都要痛!当时,我整个人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无时无刻都被那巨大的伤痛和哀恸所笼罩,不能自拔。可便在那时,我的手机上忽然接收到了数十条来自于陌生号码的慰问:
“您的身体好些了吗?乐观坚强,这是您教我们的。希望您每天都开心!”
“您知道吗?大家都很想您。教师节我们班上评选最喜欢的老师,您的票数最高,我们的巴掌都拍红了。您一定要记得哦,不管怎样,我们这群小弟弟小妹妹们永远都会爱您,为您祝福!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
“您不能回来教我们确实是个遗憾,但我们会记得您教给我们的精神,这是最宝贵的,也是会伴随、影响我们一生的。”“很幸运能遇上您,一个可以让自己从懵懂变成熟、一个可以让我懂得那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虽然您不能陪我们走下去,但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希望您能早日习惯现在的生活,我们都加油!”
“2009,有过分别的惆怅与失败的沮丧。2009,也有重逢的喜悦与进步的欣慰。年华将去,只因共同的努力愈加光彩!”
……
发给我这些慰问的,竟然是他们——我从前,和现在的学生,那些可爱的孩子!
问候如雪片般飞来,而我,已来不及痛苦,最终只剩下感动。
这就是我的可爱的学生,当初觉得他们那么幼稚,可现在似乎一下子就长大了。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回报更有意义的呢?!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回报更能让一个老师感觉满足的呢?!
感谢他们,这些年陪我一路走来,和我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这中间,我们都明白了:爱你就是爱自己。
感悟人物形象 走进戏剧灵魂
——以《窦娥冤》为例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陈雄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台布置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社会生活的反映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一出戏剧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基于此,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了研读戏剧的重中之重。接下来我们就以《窦娥冤》为例,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鉴赏人物形象,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戏剧的理解。
一、把握冲突,品析人物性格
“无巧不成书”,正是一个个的巧合构成了一部部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组成部分之一的戏剧剧本,更是把这种巧合发挥到了极致。戏剧受舞台演出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能够更集中的反应社会矛盾,就必须把其中的某些矛盾典型化,造成戏剧冲突。冲突是戏剧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戏剧的生命所在。戏剧冲突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身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戏剧情节正是在一个个冲突之中向前发展的,而人物形象也在这一次次冲突中丰满起来。因此鉴赏戏剧人物,抓住戏剧冲突是一法。《窦娥冤》中的不朽形象窦娥也正是随着戏剧冲突而生动起来。初出场的窦娥虽屡遭不幸,但她非常善良、孝顺、勤劳,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节妇”形象。接下来她坚决回绝意图非礼自己的张驴儿,又让我们见识了她不甘屈辱的刚强。她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于是毅然跟张驴儿对簿公堂,在棍棒的拷打下仍不肯低头,即使连续几次昏厥后她仍旧不肯屈招,展现给我们的又是她的果断与坚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逐渐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并开始奋起抗争:“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即使自己被杀头,也要仇敌灭亡!我们又看到了她性格中前所未有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最后的三桩誓愿,更使她对现实的反抗达到高潮!
二、咀嚼语言,体察人物个性
“听其言而观其行”,此话也可用在戏剧人物鉴赏上。戏剧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人物自身的行动来表现的,戏剧冲突也主要是靠语言和行动来推进的。而行动,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所以鉴赏人物形象,语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鉴赏人物,正要细细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并借此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怕硬欺软,致使恶人横行,良善含冤。但一向温驯善良的窦娥何以会发出如此如此一番愤慨激昂的控诉?她的言辞此时为何如此激烈?她的愤恨由何而来?如若我们读到词曲台词有此几问,那么此时潜藏于窦娥这个柔弱女子身上的刚强与反抗精神定会让我们更加动容。
三、关注环境,感悟人物命运
戏剧文学主要依靠语言和人物的动作来推动冲突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而环境描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因此鉴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分析必不可少。《窦娥冤》中的窦娥勤劳、善良、纯朴,很年轻便遭受了丧母、离父、丧偶等等接踵而来的沉痛打击,然而她一心想的却是怎样继续“尽孝”——在昏官的严刑拷打之下,窦娥并没屈服,然而,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马上愿意“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她宁愿自己死也要保护婆婆,在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还是处处为婆婆着想,请求绕道而走,是为了“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其孝心令天地动容。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王朝尤其如此,“百行孝为先”,对“孝”的过分推崇产生了一种盲目病态的“孝道”。饱受孝妇观念禁锢和毒害的窦娥因此成为“孝道”的牺牲品。从窦娥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封建的礼教从肉体到灵魂的对人的毒害。窦娥的性格正是在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如若我们不关注这个社会环境,那么对于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把握就无从谈起。
总之,我们在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充分感受戏剧的魅力所在。
预设,无限在一刹那收藏
语文教研室 高伦强
预设是句子传达主要信息的前提性信息,它为句子核心意义的表达起一个预先铺设条件的作用。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的整体意象。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的生成背景、色彩气味、声光物态所暗示的情味缺乏了解,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潜在意进行预设是阅读的重要方法。请先看一例:
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祝福》)
预设A 老太太们听了祥林嫂的诉说曾经很容易地掉下眼泪。
预设B 连最慈悲的念佛老太太都不同情祥林嫂了,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这两个预设,能帮助我们理解《祝福》中这个句子的深沉意蕴:社会的极端冷漠,封建礼教对人的严重毒害,祥林嫂与周围生活环境的对立。
预设总是以隐含的方式将无须断言的非主要信息或命题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读者可以通过反接、联想、探源等方式对语词嵌入意进行预设。这种语用现象,在文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预设A 越王勾践曾经风光无限。
预设B 勾践没有居安思危,现在做的一切不过是亡羊补牢。
预设C 文种如此逆圣听,命运堪忧;越王纳谏还是止谤,事关重大。
预设为读者理解勾践的失败原因,颁发罪己诏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准备了可接受性前提。
吴、越交战,越国危在旦夕。勾践事急而求谋臣,本身就是临时抱佛脚的慌乱之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不对国君直言相谏,不清算过去犯下的错误,同样的悲剧在越国可能再次上演。文种大胆指责的后面是君王平日疏于武备和疏远谋臣策士。在预设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种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清醒认识,他实在是治乱之贤臣。(可惜忠臣只可与君王共患难,不可同安乐,文种后来还是被勾践杀掉。)一个臣子居然当面指责国君的过错,让国君下不来台,实在够张狂的。“文死谏,武死战。”勾践捕捉到了文种话语中的预设,而对文种的张狂暂不追究,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和大度。其对答则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的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勾践已经感觉到了臣子和民众对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要平静民众的情绪,关键的问题是谁负战败的责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准备复仇的系列工作才能展开。勾践权衡斟酌,终于向民众下了一道罪己诏:“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然后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战后安抚措施,以重建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所以,后人撰写对联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样,越国从战后的混乱逐渐走向稳定。有了预设做铺垫,战败后的种种举动就好理解了。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预设A 早有大臣劝说太后令长安君为质,但没有成功。
预设B 对于以前的游说者,赵太后是有忍耐之心的。
众多论者认为这句话表现了赵太后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缺乏政治远见;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以此更突显触龙进谏的勇气和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这句话的预设为我们更完整地感受太后和触龙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注脚。首先,赵太后有一帮忠诚可靠的大臣,他们为国家冒死进谏,实际上反映的是太后的治国之才;其次,太后对于对于以前的逆耳之言有过惊人的忍耐,忍无可忍方才下令“令长安君为质”免谈,可见其度量之大,这为后来的触龙进谏成功提供了可能;最后,太后虽乃一国之君,但政治并不排斥人性。她的“妇人之仁”,为左师触龙用同情、慰藉和关心解除“精神武装”,转变错误态度预设了关键性前提。这种“仁”是赵国之幸,也是生活之实。试想,历史定论中赵太后是赫赫有名的民本论者,此时怎么可能突然变得油盐不进、蛮不讲理呢?
品评文本语言形式,透过语言的显性意义感受渗透在其中预设的隐性文化,看出蕴涵其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方式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这样能让我们体会汉语独特的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可以在细微处体味作者的深隐的思想感情和经典语句的深刻内涵,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