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1972至1975年在我校任教
发表: 2010-07-31 16:09:54 浏览: 30329 次
陈和生院士(右)与我校张建功校长在一起 ● 特约记者 陈谋新
2005年12月,在荆州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所长陈和生,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沙市中学走出去的第五个院士。2006年“五一”期间,沙市中学领导和荆州新闻记者赴北京采访了这位对荆州有着特殊感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经过多次联系,记者和沙市中学负责人一起来到北京,找到陈和生院士。虽是周末,可陈院士的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荆州客人的到来,让陈和生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忆起30多年前在荆州的经历。
陈和生院士197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信阳的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两年,1972年再分配时到了当时的沙市,原沙市市教育局安排陈和生到当时的沙市三中教书。
陈和生院士说:“沙市三中是一个很好的中学,有很好的传统,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下,我觉得学校老师和同学都是在认真地教、认真地学,我从72年3月份到75年4月份在沙市三中教过数学、也教过物理。我也感觉到在那段时间里,沙市三中的领导和老师对我都是非常关心对我有莫大帮助。”
正是这段时间的工作,让陈和生院士对荆州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到后来才有参加高考、出国留学的经历,但陈和生院士认为沙市中学的一段时间对他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他说,“那几年我在教书的同时,我自己也没有停止专业的学习。”有了扎实的基础,恢复高考后,陈和生很顺利的考上了丁肇中教授在中国的研究生,到德国汉堡丁肇中教授的实验室工作,接着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博士后学位,1984年11月,已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半年博士后研究的陈和生,回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决心为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这一代的想法和现在年轻人的想法还是有一些区别,我当时感觉到文化革命,耽误了很多时间,也希望能尽快的回国,能够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作贡献。”
在当时的条件下,陈和生遇到很多实际困难,中科院高能所给他最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作中,邓小平同志参加动工典礼,为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为高能物理研究所题词,给他和课题组同事们最大的鼓舞。
他说,“对撞机建成,小平同志当时带领了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和所有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到高能所参加了落成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是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体现了小平同志对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
1998年陈和生受命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成为投资6.4亿元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科学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责任重大,陈和生每天都是如履薄冰。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国际上也是属于难度非常高,它在很多方面比国际上已有的加速器的难度还要高,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每天都会有矛盾出现,都会有问题出现,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和事故出现,压力是非常之大的。
自从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后,陈和生必须不断地切换自己的角色:有时是高能物理方面的学者,有时是科研管理者,有时是总工程师,有时是商业谈判专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人生的新挑战。他说,“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也觉得由于事情太多,各种各样的事情太多,高能所是我们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里面最大的一个研究所,加上这个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广泛的国际合作,时间是非常之紧,我想也只有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站在科学浪尖上的陈和生院士,尽管工作很忙,却还是时时刻刻记挂着曾经给过他帮助的沙市中学。2000年,陈和生院士在宜昌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后,顺道回沙市中学,当时正值国庆节,门卫很负责地谢绝他进学校参观,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门卫才让他在校门边走了走,虽然新教学楼代替了原来的平房,但他曾经生活工作了三年的习坎楼还是给了他美好的回忆。
他满怀深情地回忆到:“我在习坎楼住了三年,所以希望想回去看看,上次回去在校门边看了看,变化很大,我很高兴,应该说沙市、荆州的变化很大。”
采访中,陈和生院士热情地介绍他自己的工作情况,言语中不时流露出对荆州的关注。采访结束后,陈院士向母校赠送了礼品,并勉励母校的学生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爱自己的国家,能够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刻苦学习,扎扎实实的学习,让自己具有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贡献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