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36期-3版)
发表: 2010-08-02 23:32:47    浏览: 5694 次



中学后勤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湖北省沙市中学 王修洪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得以全面推进,其势头如火如荼。作
为与高校有很多相似之外的中学后勤,已有不少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社会化的改革。近几年
来,我校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学校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的目标和要求,在后勤工作上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引入市场理念,实行住房管理社会化
前几年,学校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先后筹资修建、合建、购买了近240套成住宅,随着住房的增加,给
后勤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总务人员天天为房屋维修、安全、卫生、水电等事务应接不暇,顾此失
彼,教职员工意见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职员工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下福利待遇的思维定
势,他们认为:学校后勤是福利性的,是全方位无偿的服务,自己的事就是学校的事,理所当然的由
学校解决。面对这种局面,学校领导认为:后勤工作要从目前这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要改变学
校现行的后勤全包下来,实现不计成本的无偿服务,封闭性的自我服务体系,应遵照市场经济的基本
理论,把市场的理念引入后勤服务。后勤服务是一种商品,也应有其价值和价格,一方是后勤服务者
(劳动者),另一方是被服务者(住房者),一方提供了服务,另一方获得了服务,商品交换关系也
就建立起来了,所以住房管理也要走、也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1998年我校乘着荆州住房改革的东风,把我校现有住房,无论是不是我校教职工住户,只要愿意参加
房改并且符合政策的,全部出售给个人。教职工住房产权私有化后,学校通知住户,对产权私有化的
住房,学校不再负担任何维修费用,维修必须个人出资,找总务、找市场均可。与此同时学校取消了
单位请门卫的作法,用公开招聘的办法,住户选择门卫,费用自理。目前,我校正在组织筹备成立业
主委员会,并由他们选择物业管理公司,将物业管理、清洁卫生等全部走向社会。实行住房社会化管
理,为学校减轻了经济负担,提高了教职工的市场经济意识,减少了后勤服务的意见和矛盾,使总务
处腾出了精力抓好其它方面的工作。
二、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实行政府采购方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价值规律贯彻自己或实现自己要求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
种调节和刺激作用,对中学后勤同样具有深刻的导向影响。服务也是一种产品,也有其价值规律可
循,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一些商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或者在激烈价格竞争中,站住脚并战胜别人,
在商品的价格上,有时也作很大的让步,作为后勤工作者,就要会自觉地充分地利用价值规律的作
用,降低购买成本、减少损失和浪费、少花钱、多办事。
学校水电配件、文具纸张、日杂用品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件繁杂的事务性
工作,如果无计划采购,或者不遵循价值规律,不了解市场,盲目采购,就会造成资金浪费,增加管
理难度,同时也容易出腐败现象。1998年9月,我校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满
足师生教育的需求,率先引进了政府采购方式,把需要采购的物品,分为水暖电器、文化用品、日用
杂货等诸类,公开对外招商,然后每类选择二个以上商家进行公开竞标,定点采购。中标的商家,要
求商品质量好、价格低、服务优。市场同等商品价格要下浮五至十个百分点,并且随叫随到、送货上
门、入库验收。采购人员主要作好市场调查,确认优质优价后定期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如果出现质量
价格问题的不仅退货,而且解除协议,另选商家。这样一来,商家为了占领我校市场,基本上做到有
求必应,使我校采购降低了难度,减少商品的库存量,避免了一些浪费现象,达到了“双赢”。
1999年秋,我校又根据学生辅导资料过多、过杂、个别老师拿回扣等现象,决定学生辅导资料统一由
学校图书馆采购,每个学科只能订一本,价格根据市场经营状况打折,最低对半折,最高八折,学生
按实际费用额结算,减少了学生与家长的学习、生活负担,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产业社会化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日趋成熟。社会第三产业迅速扩大,繁多的市场和竞争的格局必然形成,在市
场信号的导向下,社会第三产业必然地流向学校,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后勤展开碰撞和竞争。
我校地处沙市中心,现有学生2800多人,主要是城区学生,所以绝大部分是走读生,只有少数住宿
生。有住宿生就有食堂,我校食堂办了几十年,先是学校经营,后是派人责任经营,单独核算。师生
经常反映饭菜品种单一,营养搭配不均,口味欠佳,卫生条件差等等,到食堂进餐的学生一天比一天
少,而这些学生流向周边的一些没有安全保证的小摊点、小饭馆。学校食堂吃饭的人少,入不敷出,
为了维持下去,学校只得水电全包,而且有时还从有限的教育经费中补贴食堂,一旦遇到市里检查,
学校了要受到批评,领导压力很大。为什么校外那些小摊点、小饭馆能够经营下来,而且热热闹闹、
红红火火,而我们食堂冷冷清清呢?我们能不能引进社会力量来办食堂办产业呢?在深入调查的基础
上,经过认真研究,2002年8月,学校认为我校食堂、小卖部、文印室、社会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决定后勤对外开放市场,学校成立了招标领导小组,公开对社会竞标,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
标,分别确定了三家承包经营者,并签订了经营合同,到目前为止,师生满意度提高,各项检查符合
标准。
学校产业的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学校放松了管理,相反学校总务部门派专人管理,就拿最敏感的食堂
来说吧,学校在学生中成立了膳食管理小组、生活协理员和班主任老师等建立的监督管理体系,主要
负责平时对伙食的监督,每月有一次由总务部门牵头,食堂经营者、消费者(学生)的听证会,及时
沟通,使之改进工作,确保服务质量。
最近,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我校围墙外,拆迁民居,修建容纳800人住宿,1000人进餐的学生公
寓和学生食堂。工程竣工后,由他们经营,35年后学校收回,这样一方面我校后勤社会化得到了进一
步拓展,另一方面减少学校经济负担,使学校提前得到了发展。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推进中学后勤社会化,一是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制订一些
优惠政策,需要解决教职员工的养老保险等,为学校后勤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
境,给经营者更多的信心,使之参与面更大一些。二是中学后勤社会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一
哄而上,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为我们提供借鉴的典范,但高校与中学
相比,在政策扶持、办学规模、服务对象上存在诸多不同,如果操之过急,适得其反。三是要建立后
勤监管机制,督促经营者规范、合法经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其良性运转,保证学校持续发展。总
之,中学后勤社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心在现有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的把
后勤工作社会化坚持下去。






发刊词
带着校园生活的浓浓气息,植根楚文化的浓厚沃土,沙市中学<<习坎>>在全校师生的热情扶持下,终
于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园地。
在这片文学园地里,我们将借明媚的阳光,金风甘露,用真心与热诚去栽种株株小树,培育朵朵小
花。也许这些小树和小花只是习坎校园的些微点缀,也许这些小树和小花将会高壮挺拔,光艳夺目,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习坎师生的真情凝聚,都是习坎校园永恒的美丽。
凤鸣九天,其情唯高,所谓习坎,因习得满。
参天之树,寝变微,欲成栋梁,终须磨砺。
但愿更多的辛勤之手来栽树养花,浇水施肥;祈望习坎风采在这片园地里孕育出累累硕果,绽放出朵
朵奇葩!


2004      6   16    于习坎园
赵五艺

                          
                          闲 话 书 房
                                       □ 李雪冰
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为人生第一大乐趣。然而这浩如烟海的书的宝库,确不是
一朝一夕能穷尽其妙的,有的书也不是一遍两遍就能体会得了的,需静心静气于斗室之间,推开尘世
纷杂而潜心细读,所以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像样的书房莫不成为读书人的一大愿望。
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教授、专家、学者们。每当电视报道采访这些人物时,好象总是
在他们的书房中进行的。书架上一排排整齐的书籍像等待受阅的士兵整齐地站立着,那些温文尔雅的
学者们端坐于书桌前,侃侃而谈,眼镜片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模样自是令人神往。古时候的读书
人(或者一些未必有真才实学的所谓达官贵人)在接待尊贵的客人、朋友时也往往请进书房,以显示
尊敬、亲密。这到底是一种荣耀、象征,还是意味着别的什么?我倒宁愿这样以为:正是他们对于这
朝夕相伴的书们有着的特殊情感,这情感日久弥漫、渗透进了这书房,也才格外珍视、眷恋这房间里
的一桌一椅、一墨一砚,以及这房间里的一种安宁、神圣的氛围,所以一些重大事情和活动他们也愿
意在书房里进行。因此我不愿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一种身份、象征,这实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的需要,
而书房边提供着这种活动的场所。
事实上大多数读书人未必有如此幸运。在过去,读书这种精神追求并不能带来过多的物质财富,以致
谈到读书人人们就下意识地把他们和一个"穷"字联系起来。古时候的读书人,境遇好点的还能请个书
童挑箱担籍,吟游名山大川;次点的就骑头瘦毛驴、吟断数根须;穷到买不起书读时就只能"书非借不
能读也",或者干脆私塾外隔窗偷读了……穷到这地步,恐怕首先想到的不是有无书房,而是如何才有
书读,如何才能读好书。我们小时侯听到的这类故事不少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一个个直感动
得让今天的小皇帝们无地自容。看来读书首先就得有一种精神,才能寻到精神的真谛。这种精神当是
不怕苦、不怕穷、不计名利、不患得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此,方能有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
间"的忧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也才能觅得人生真谛,不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
看来书房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房里的人;有无书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真正读书的人。茅
庐可以读书,山洞可以读书,身居闹市"心远地自偏"也可以读书;高楼大厦、明窗静几固然对视力有
好处,但毕竟离物质的成果近了些,而疏远了看不见的精神。就像书籍本身一样,本是一种传载知识
的工具,只要里面有内容,能给人以智慧、启迪,是大可不必装扮得油头粉面的。但情形并非如此,
在这日益物化的年代,有些人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把一些本应是散发着自然油墨香的书搞得花花绿
绿,仿佛流行的时装不断翻新着式样,而内容却日渐虚空;更有附庸风雅者,未必能真正读懂几本
书,却有丰厚的经济实力,在宅里辟间装修考究的书房,摆几本时髦的新书,挂几幅字画,以此作为
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书们却象一只只笼中的金丝雀沉默着。
近日路过友人家,小坐片刻。其夫正于北大读博,见其书房,陈设朴素简洁,难见奇绝。惟所陈之书
新旧不一,翻阅则见字里行间圈圈点点,显是多次翻读所致,勾起一番感慨和一种由来以久的愿望。
不过我的要求不高,能有一间几平方的阳台作为书房,摆下我要读的书,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