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63—3)
发表: 2010-08-03 10:32:18 浏览: 8019 次
沙市中学报(63—3)
高考作文升格训练新探
湖北省沙市中学 张安群
作文辅导是一条艰辛的路,跋涉在这条泥泞的小路上,我们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也经历着探索的艰
难。特别是走入高三,学生的作文怎样辅导才真正对他们有帮助?这个问题让我绞尽了脑汁。教材作文
的序列化安排显然不能完全适应高考作文的需要。经历了两年多的作文辅导与训练,学生作文的审题、
立意、布局谋篇已经能达到常规作文的要求,但要想把作文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发展等级,却显得
很困难。
为此,我改进了以往老套的训练方式,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训练之后,尝试着对每次训练中的“典
型例文”进行个性修改,注重学生作文的升格训练,获得了一定的收益。现在我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做
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首先要求教师要全批学生作文,选准“典型例文”,这是升格辅导的前提;其次要找准作文症结,
精改“典型例文”。我们具体从六个方面入手进行升格辅导:
(一)转换表述方式,使文章语言更精美
一篇文章,同样的内容,如果改换一种表述方式,效果会截然不同。例如,我们学生以“走出圈子”为
话题创作文章,有不少议论文都阐述敢于创新,而且,文章大多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染力。其实,
一篇好的议论文固然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其实这已经很象时下那些抒情性的议论文了)。怎样
增强文章的情感力量呢?就要把本来平实乏力的语言转换成生动而有感召力的语言。如:
例1:(2)创新是生命的原动力,没有它也就没有了生命的进步。科学家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因
为进化,才有了我们发达的大脑。那为什么还有猿类呢?如果是自然界的变化,那么应该不会有猿类,
所有的都是人。可事实不是这样。现在的猿类依旧承袭着从祖上传下的优秀“传统”,以野果为食,头
脑简单……人类却有着超凡的智慧,那是创新的结果。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人类的直立行走,才有了
人类大脑的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现在的你我也许都还是一个个全身长毛的野猴子,哪里还会有今天这
般美好的生活。所以,创新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前进的动力。
这是一位学生文章的第2段,谈“创新对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读来如同政治教科书,没
有新意,不吸引人,缺少自己的思想,语言也呈低幼化倾向,没有个性。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升格,就必
须让它生动起来。怎么生动?内容不能变,变了就不是学生的作文了,就不是升格而是重写了。关键就
是要告诉学生怎样通过表述方式的变化让作文亮起来。经过一番考虑,我们采用化虚为实、化散为整的
方式进行修改,将这段转换成排比举例并从反面假设,用有气势的排比、反问改变原来枯燥的说教风
格。由此,就改成下面的段落:
(2)如果远古猿人,永远满足于洞穴群居、茹毛饮血,在面临自然的竞争与考验时,没有那些先驱者
走出四肢行走的旧有姿态,难道会有今天我们驰骋新世纪的矫健身影吗?
(3)如果原始的人们,永远满足于生食果腹、砸石为具,在生产效果的挑战面前,没有那些跳出旧的
生产模式的勇者,难道会有今天电子工业迅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小康社会吗?
(4)如果远古的人们,永远满足于手语交流、刻符结绳记事,在文明的召唤中,死守人际交往的古老
方式,难道会有我们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因特网络吗?
(5)没有对旧的挑战,没有对既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国上下几千年的
历史,一次次地警醒着我们;无数先驱者的勇毅,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从骨子
里继承了中国几千年里那些封建文化的精髓——死守老祖宗的遗训,处处用老一套的教条牢牢地给自己
的思想栓上一条绳子。
事后,我和这位学生商量,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觉得修改后论述力度的确增强了,而且在下一次的质检
中作文就学习了这种转换表述方式的技巧,作文得了55分。
(二)增添细节描写,使文章叙述更动人
“细微处见精神”,一篇文章,抓住“细枝末节”进行特写,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让人心动不
已。写记叙文,风中拂动的一缕白发,母亲眼里转动的泪水,哪怕是天空中迟迟不肯离去的夕阳、袅袅
飘浮的丝丝白云,都能让人魂牵梦绕。即使是一篇议论文,在举例时,也能以细节打动人,从而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如:
例2:(1)还记得课本里记叙过一个漫游者的故事。他从祖祖辈辈生活了几千年的山坳里走了出去,回
来带领他的家乡人去外面过新的生活,却不幸被顽固的守旧老人活活砸死。可是,当最后山坳里的小溪
全部干涸的时候,人们却不得不沿着漫游者走过的道路找到了一片新天地。最终他的精神被人们所敬
仰。
(2)是的,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空。
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开头,文章简述房龙的《〈宽容〉序言》来引出中心论点,虽然扣题,却不怎么动
人。怎样让文章能先声夺人,一开篇就吸引人的眼球并震撼人心呢?静下心想一想,忽然想起了守旧老
人那些威严而愚昧的话。他的话不就被奉为不可更改的教条和律令吗?而这不正是漫游者死亡的原因
吗?对,抓住这个细节,而且,开篇就抛出来,可以增强文章的穿透力!于是,就改成了下面一个段
落:
(1)“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
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守旧老人顽固的命令穿透了我眼前苍白的纸页,声声撞击着我的耳
膜,也撕裂着我沉重的心。于是,勇敢的漫游者在村民的石块中倒下了,他的尸体被抛到了山崖脚下,
他死了;而他那渴盼走向“山的那一边”的灵魂却最终引导着被自然灾害逼迫得无路可走的人们寻找到
了新的世界。
守旧老人的话,声声撞击着读者的耳膜,任何一个有想象力的读者都不可能不为漫游者感到心痛,有了
这份情感的引导,人们又怎能不意识到守旧的弊端呢?
(三)丰富文章材料,使文章内蕴更丰厚
学生紧张而接近封闭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量,所以,一到写作文,学生就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出现四处寻“米”的窘态。其实,大多学生都忽略了课本的功用。课本是一个很丰富的“米
仓”,只要经常将米仓打开透透风就行了。翻开我们的六册课文,遭小人陷害却依然心系怀王的屈原,
身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渴望建功立业却遭排挤的曹植,等待施展满怀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的李
白,飘泊流离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感叹“报国无门”却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失去光明
却依然寻找着光明的海伦 凯勒,失去双腿却坚强地站了起来的史铁生,等等,哪一个不能成为我们笔
下的材料?迁移课文,活学活用,信手拈来,文章还愁什么缺少材料呢?例如前面例文开头运用《〈宽
容〉序言》的例子,不就是化用课文材料吗?
当然,运用课文材料一定要灵活,要做到与自己的文章主题切合,做到为我所用。如下面一段原文,就
化用了课文材料,但显然运用得不怎么灵活:
例3:……
(2)出海的航船,守望着彼岸,守望着希望与收获;燃烧的蜡烛,守望着黎明,守望着光明与温暖;
峭壁上的孤松,守望着春天,守望着阳光与甘露。
(3)而我要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鹰,因此我守望心中那片蓝天,我渴望飞翔.
(4)曾经想学李太白,放一只白鹿于青崖之间,骑着它四处访名山。不想白鹿竟会在青崖之间迷失道
路,于是我便折回寻找李义山的锦瑟,可惜时过境迁,当年的五十弦早已消失在尘烟之中,不能再奏出
美妙绝伦的音乐。当时我还在山谷间徘徊的时候,我蓦然发现一中鹰,它展着两翼在白云之中穿梭。忽
然间我明白,原来我需要的是一对翅膀,我要学会飞翔,因为我守望的是那片蓝天。
(5)于是我告别白鹿,收起锦瑟,只身回到山谷。在那里磨练自己的翅膀,学习飞翔的技巧,然后便
是日复一日的锻炼,因为我相信终有一天会飞上蓝天,实现心中梦想。
文章是以“守望”为话题的散文,第3~4段是谈自己在守望之路上曾经出现的曲折和迷惘,最后终于找
到了人生的方向,引用了李白和李商隐的例子,但看起来两例还不够典型,而且引述本身显得生涩,让
人一下子难以把握。后来经过修改,成为下面的文段:
(2)曾想学李太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跨下白鹿如天马行空,飘然似仙,然向来烟霞尽
失,一枕失落与失意,愤然填胸。我明白,那只是一种文学的浪漫;曾想学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满腹经纶、指点江山、览众山以为小,然秋风危急,茅屋尽破,只落得一声叹息。我知
道,那仅是一段历史的惊叹。
(3)李白已远,杜甫不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我却懂得,“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只因为“我
有我的方向”。
(4)我只想守望属于我的那一片蓝天,我只想欣赏属于这一片天空的白云。
(5)于是我告别白鹿,挥手岱宗,只身回到山谷。在理想的蓝天上,我要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奋
飞九霄,实现心中梦想。
这样,化用课文里的例子入文,适当铺排描绘,既能避免自己阅读不丰而底气不足的缺点,又能增添文
章的生活气息或文化韵味。
(四)增添或修改文章过渡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文章气势贯通,思维缜密,会使人深受启发。有的同学作文的整体思路还是清晰的,但因为缺少必要的
过渡句,就使文章前后文显得有点脱节了。但,只要稍微添加一两个句子进行衔接,文章会更为清晰明
了。例如上例原文中第5段由李太白、李义山过渡到“我想成为一中鹰”,就很牵强,极不自然。修改
后添加了“李白已远,杜甫不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我却懂得,‘假如我是一朵雪
花,┅┅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只因为
‘我有我的方向’。我只想守望属于我的那一片蓝天,我只想欣赏属于这一片天空的白云。”文章就很
自然从古人过渡到自己身上来了,这样显得流畅而自然。
再如例1的修改文,增添了第2段“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是一场新与旧的冲突
与搏斗。不砸碎旧的镣铐,就没有新的世界”来引出下面阐述创新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内
容;在第6段又增添了“没有对旧的挑战,没有对既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次次地警醒着我们;无数先驱者的勇毅,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然而,我们
有些人,却从骨子里继承了中国几千年里那些封建文化的精髓——死守老祖宗的遗训,处处用老一套的
教条牢牢地给自己的思想栓上一条绳子”的内容来承上启下,引出第7段的反面概括举例。这样句句紧
接,丝丝入扣,使文章思路严密、层次清晰。
(五)适当抒情议论,使文章情理更优美
一篇记叙类文章,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
到渲染,主题得到升华。
如例文《解读母爱》,是一篇抒情散文,原文对母爱的挖掘是不够的。缺憾怎么造成的?当然是缺少抒
情议论句。为了使文章情感更浓厚,我们在每一个板块后面适当地添加了抒情议论句。
例4(2)“守望”是母亲默默无私的奉献。我的母亲很平凡,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俭朴勤劳。这是她
们可贵的品质。她从十几岁就开始下地,如今虽已年近四十,却依然踏踏实实地“脸朝黄土,背朝天”
地生活着。端详母亲,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
程。母亲用自己的血泪哺育了我,使我茁壮成长。母亲身为一个乡下妇女,虽然没有受过多大的教育,
但是直白的话语中却孕育着对我的浓浓的关爱和对儿子深深期待。她不图回报,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
为我们默默操劳。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家里还是田间,她永远那样埋着头劳作,似乎永远也不劳
累。(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的心再也难以平静――那是母亲用血汗奉献着自己最无私的爱,那是母
亲用生命守候着自己最关爱的人的成长。这就是母亲,她用自己朴实的期待,奏响了自己人生的歌。)
<抒情议论,点题且升华主题>
(六)更换个别词语或调整句式,使文章音韵更和谐
一篇本身很优秀的文章,似乎没有什么提升的空间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升格作文,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修改不足,创造得分点;二是提升优点,强化得分点。有时,一个字的改动,一句话的调
整,几个段落的顺序调换,都会让文章大为改观,也更能显示作者的底蕴。因此,在作文个性讲评中,
我们也适当地选择了一些优秀文章进行修改,以帮助那些功底好的同学更上一层楼。如:
例5:
桥 的 守 望
故乡是一个小村庄,村庄中流过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稍作调整,让音韵更和谐。改为“故乡是一个
小村庄,村庄中流过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这是一座破旧的青石板桥,青绿的野草从石缝
中探出头来,在风中招摇,桥却一直坚毅的挺立,如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无怨无悔的将身躯横在了
水上。时间随流水在它身下淌过,它始终沉默,似在无言中寂寂的等待、守望。
儿时,我常到那桥上去玩,看清澈的河水中嬉游的小鱼,看两岸郁郁的野花。(句子结构不对称,影响
表达效果。可改为“看清澈的河水中嬉游的小鱼,看窈窕的河岸郁郁的野花”)哗哗的流水声中,桥似
在对我倾诉什么,可惜,我(不够严密,可改为“年幼的我”)却听不懂。阵阵的抖动中它发出叹息,
我并不了解它荷着的沉重。
以上是我在作文的个性辅导和个性讲评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虽然不成熟,但是我们改变了以往印发优
秀范文的单一讲评模式,增强了讲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普遍感到获益匪浅。而且,老师在做了
示范以后,可以逐步过渡到学生自我修改的方式上来,这样,学生的作文将有一个质的飞跃,那时,作
文辅导将不再只是一条艰辛的路,而是一条成功的路!
怎样编写课本剧
在上期校报中,我们惊喜地读到了我校高二年级熊惟同学改编创作的剧本------《孔雀东南飞》,
熊惟同学积极尝试,善于创新的精神和作品中独具个性的戏剧语言创作,都应倍受推崇。那么,我们平
时该如何进行课本剧创作? 在创作中应注意些什么呢?应主编之约,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
还望各位方家指教。
一、戏剧剧本的有关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
既定的主题。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在进行课本剧剧本创作,熟悉并了解戏剧剧本的特点
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 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不仅供阅读、欣赏, 更重要的是为演出而写的。剧本必须把发生在
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事情, 集中在空间时间有限的演出中表现出来。因此, 它的篇幅不能太长, 人
物不能太多, 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第二,剧本要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不仅供人们阅读,主要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
创作的。因此,剧作者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
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戏剧矛盾必须是激烈的,在演出时应能始终紧紧地抓住观众和听众。剧本的
情节结构一般地说,可以分为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多幕剧在开端之前有序幕, 结局
之后有尾声。
第三,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人物的语言是现实生活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要求能
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 身份和思想感情。通过精彩对话,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间的尖锐
对立,正是剧本对话的基本任务。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有时也通过人物的独
白来直接告诉读者。为了顾及戏剧效果以及戏剧时间的限制,戏剧语言必须简洁、含蓄,通俗自然, 简
练明确, 响亮动听, 并且适合于舞台表演。
第四, 剧本要有一定的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 (或场) 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 内容包括人
物表、时间、地点、服装、 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
和展开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作用。
二、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了解并掌握了戏剧剧本的有关常识后, 再结合阅读中学课本中的剧本范文, 对戏剧就会有一个直观的认
识, 这是课本剧剧本创作前的必要准备。
选材的问题。面对课内那么多的好作品, 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入手。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好课
文都适合改编成课本剧。作为一门艺术, 戏剧首先是要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生活本质。这就要求我们选
取的原材料首先应具有故事性, 有典型而激烈的情节发展, 记叙文及叙事文学类是我们的首选。一旦范
围确定, 选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选材时也不能不考虑个人的兴趣, 应选择自己喜欢并且理解较深,
有把握写好的叙事性作品, 那当然是最好了。
立意的问题。既然是改编课文, 因此不能扭曲原文主题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细节作适当的调整和变
动, 针对课本剧的规模而对情节有所取舍, 那是允许的。
最后是创作过程。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实际写作中的文体转换。虽然改编课文比独自创作相对要容易一
些, 但戏剧剧本的四大特点要在改编中得到鲜明体现, 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编写课
本剧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剧本的舞台表演特性: 首先, 要针对所写的素材的规模, 按照表演的需要, 选择
独幕或多幕, 并且要体现情节发展各个阶段, 线索要清晰, 点与面的结合要明确, 人物的性格发展及事
件的发展都应有鲜明的体现。这些都应在课本剧剧本中一一表现出来, 从本质上呼应戏剧这一舞台艺术
的特点。其次, 剧本的语言是全剧的灵魂。在落幕之前, 舞台说明的设计, 人物对话的构思都应有一个
完整的思路, 尤其是人物语言更是要着力体现个性化色彩, 避免对白雷同这一大忌, 尽量在课本剧语言
中展示人物的特性, 在这一前提下, 再锤炼语言动作性和潜台词也不迟。最后要强调的是, 课本剧剧本
的创作既有其相同的创作规律, 更有其不同的创作心得, 所以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创
意。(沈一夫)
高考数学复习的几个原则
李雪冰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高考数学复习的任务和功能。概括地讲,高考数学复习的任务不外乎三
大方面:查漏补缺,梳理知识,形成网络;总结规律,加深理解,掌握“三基”;强化思维训练,提高
解题能力,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点:
1.巩固功能:通过全面复习所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更加完
善的知识方法系统。
2.提高功能:通过系统复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深化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提高数
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水平。
3.转化功能:通过反复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方法转化为技能。
4.发展功能:通过强化复习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整体上把握对数学的认知,从而达到“一
览众山小”的境界。
以笔者一家之言,以上是在高考数学复习中应该把握的原则。对此,笔者将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进一
步谈点管中之见。
一.教师组织复习教学的几个原则
1.基础与系统的原则
乌申斯基指出:“智力就是形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不但便于记忆,而且更
便于理解、检索和运用。因此在组织教学时,不应只是把所学知识点简单地重复,而应该把基础知识从
整体上按数学的逻辑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理,还要把平时各个单元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知识
点、解题的思想方法和解题规律进行数学联结,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网络化的“三基”结构。如
《圆锥曲线》一节中,关于几何性质的探讨,内容就极其丰富,其中概念、性质、规律与结论之多,方
法运用之灵活,运算要求之高,思维要求之严密等,堪称一幅壮锦,织就了许多漂亮的考题;又如一张
严实的大网,罩着许多学生挣扎不破、动弹不得。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原则,才有可能突破这一难关。
2.精选与综合的原则
高考数学试题以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作为试题设计的起点、着力点,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既要求全面又突出
重点,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基于这一命题思想,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综合程度不断增
强。许多学生往往在单元训练中还能解决的问题,一旦提高到综合考查时就不知所措,综合运用能力亟
待加强。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避免单一训练,尽量打破章节界限,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如参数
的取值范围问题,就是横跨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众多板块的动脉,虽天地广
阔,它却自由纵横游走于其间,很好地沟通着各个知识板块的联系。对此要精心设计组织。
3.思想方法训练贯彻始终的原则
“题不在多,典型就行;题不在难,有魂才灵”。这里的典型体现在哪?在于所考查的问题的代表性,
能否具有正确的导向。这里的“魂”体现在哪?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运用了
哪些数学知识,有哪些能力要求,能否形成通性通法?这些问题要能明示、明确,又能引人思考。
二.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把握的原则
高三学生无论是在第一轮的知识方法的系统复习中,还是在第二轮的专题与综合训练中,不可避免地要
大量解题。但是“书山有路,题海无边”,常常遇到这种情形,学生每天埋在题目中,做了许多题,但
过一段时间,前面的问题又不会了,无效劳动太多。如何解决呢?除了在复习中要重视基础,建立网
络,抓典型,找规律外(对此已在教师方面叙述),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解题中要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
稳在何处?笔者以为稳在审题、稳在思维过程、稳在解题反思、稳在运算和表述四个方面。
这里还要强调一个重要的理念:解题仅仅是复习的开始,解题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反思。反思什
么?反思三个方面:一思“对”,这样做是否完备?二思“优”,还可以怎样做?三思“通”,这种做
法是否具有通性通法?如果变换题目的一些条件又该怎样做?只有坚持做好“题后三思”,才有可能触
类旁通,举一反三。题后反思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实在也是一个知识的升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