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64—3)
发表: 2010-08-03 10:33:33 浏览: 7869 次
沙市中学报(64—3)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湖北省沙市中学 刘志国
经过第一轮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之后,高三历史科将进行第二轮复习,时间大致是从三月份开始到
五月上旬结束。如果说第一轮复习以阶段特征为纲,将基础知识微观分解,宏观构成框架,以问题教学
深化教材,夯实基础为第一要务,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打破教材章节界线,纵横联系,拉线成块,形成网
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
一、专题复习的特点
1、专题设计与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紧密关联。目前对专题的设计各种各样,大致用三种类型,第三种
是传统型,如中国古代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目前已不适应高考的需
要。第二种是从整个中国史的角度编织设计,如中国古代农业、近现代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建国后农
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等。第三种是中外结合,如从政治文明进程设计,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国
家的统一与分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国际格局的变迁等,后两种设计各有优劣,但与现实热点关联是专
题设计的共同点。
2、专题知识跨度大,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如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学生了解从新航路开辟到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
家统一与民族振兴涉及中国古代治乱兴衰,国家统一;世界史上美、德、意等国的统一,南斯拉夫的分
裂和苏联解体等等。
3、专题复习以构建知识网络为基础,重在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探明事物本质。以科技史为例:人类社
会经过了从传统科学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自然科学经历了天文学革命,牛顿的力学体系到爱因
斯坦相对论的新时空观,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蒸气时代、电气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以此为线索,可
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思考
科技发展与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间的联系,中外科技发展的不同点,正确认识科技发
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最后得出科教兴国的结论。
二、专题复习的几个误区
1、进行纯粹的知识组合排列,不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2、教师包办专题讲课,学生被动记笔记,不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积极思考。
3、抛弃教材,完全依靠有关教辅资料。(因为教辅资料对知识网络和问题联系准备大量的文字说明,
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4、忽视训练,不能就典型试题举一反三。
三、专题复习的建议
1、了解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依据试卷提供的相关材料和信息,正确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回顾与材料和问题相关的历史知识)
3)描述和阐述事物(反映历史事物、描述其特征、认识其本质规律)
4)论证和探讨问题(比较历史事物、评价历史观点)
2、死扣教材不放,以教材为本,资料为辅。无论哪一本教辅资料讲的多祥细,它只有一本(而且还涵
盖大量习题)不可能面面俱到,遗漏现相(特别是知识的延伸部分和隐性知识)在所难免。
3、动手构筑知识网络,不要怕辛苦,不要怕烦,有付出必然有回报。其利有三,一是对知识的再次复
习,二是为总结规律、深化知识,培养能力打基础,三是考前复习时可减轻负担。
4、勤于思考,掌握理论、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如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废除农业税相结
合,了解废除农业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废除农业税的价值所在。
5、有效训练,举一反三。试题浩如烟海,题海战术早已过时,一是要反复训练并琢磨近五年特别是近
三年来的典型高考试题,总结解题、答题方法,二是在针对训练基础上,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效进
行问题的转化,一题多用,逐步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
语文学习 贵在积累
湖北省沙市中学 谭志红
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此谈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笔者潜
心语文教学数载,更是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习,贵在积累。那么语文学习究竟该积累什么呢?
一、积累情感
也许有人会谈,情感是一种自发的天然的本能反应,也需要积累吗?是的,人天生有喜怒哀乐的情
感表达,因而没有情感投入的语文学习是机械、枯燥的。比如在学习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只
有先沉浸在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美的欣赏中,才能理解为什么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为什么维纳斯只有
失去双臂才能获得震撼人心,令人无法忘怀的美?才能理解艺术上的残缺美进而延伸到生活中的残缺之
美,这无疑是需要学生在审美情感上与作家产生共鸣。当我们阅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时,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疏通字面上的意义,更要通过诗句背后诗人广阔的人生背景和高
远的精神追求的体悟,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的情感寄托产生对接,从而深深地走进高迈的精神境界。
它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这种“悠然”的人生界面,将伴随着学生的心灵成长,乃至在他长大进入成年
后,在他可能遭逢的人生考验之际,都能起到一种“心灵拯救”作用。就像《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
那篇课文所表述的思想一样,人生需要一种健朗的情感支撑。那些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记载的不仅仅
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更是浸润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他会导引我们的思想视野开阔起来。从这个
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他们具有一颗追求精神崇高的心灵,那么,这种
语文教育至少应该说是有缺憾的。而一个学习母语的学生,没能享受到历代伟大人物的情感熏陶与冶
炼,他的情感发育也应该说是不健全的。
二、积累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曾高呼:我思故我在。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可当下的语文教学,有多少教师分析的
观点不是搬用教参或他人已有的现成结论?失去了自由思考的驰骋空间,我们又怎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
解的学生?把思想禁锢在书本和他人的观点之下,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不成为思想的侏儒?看一看学生作
文的现状,就可知我们语文学习对思想积累的忽略或缺失。比如写“诚信”话题的作文,相当多的学生
虚构一些虚假的诚信故事。不说这种虚假文风的危害,单就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就值得我们忧虑。因
为话题本身已经陈述了诚信这个命题是真的,也就是说,诚信是重要的或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已经是
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存在,如果再去列举一两个具有这类属性的故事来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已经没
有多大意义了。但是恰恰有那么多的学生就在循着这样的思维去作文。实在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平面”
或者“表面”到多么严重的程度,为什么就少有考生将思维来个“转弯”或走向纵深呢?为什么没有学
生去追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这个社会一些人诚信的失落呢?
因此,积累思想应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使命。要引领学生从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思考人类普遍的命运走
向和价值追求,让学生在阅读前人深刻的思想作品中,去反思、追问、质疑、批判,从而充实自己的思
想“内存”,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复杂变位的社会生活,促进他们去关注、思考、分析、判断,以激发
参与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积累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习说到底,还是要归结到良好的习惯培养上。笔者觉得语文学习之所以特
别强调积累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因为习惯的养成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积累过程。那么有
哪些习惯需要注意积累呢?
——观察的习惯
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每到作文课,同学们便愁眉苦脸、绞尽脑汁,果真是
无东西可写吗?非也。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没有收集素材的习惯,有人说:二点一线的生活谈何观
察?即使传统语文教学以书本、教师、教室为中心。但我们也不能失去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我们的班
级,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城市都是我们观察的窗口,比如在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笔者要
求学生写一篇反映本地风俗民情的文化随笔,这就凸现了对学生的观察习惯的要求,很多同学写到了荆
州的早堂面文化、锅盔文化、米元子文化等等,赋予了这些平常不起眼的事物浪漫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作文贵在真情实感,而前提条件是学生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读书的习惯
众所周知,读书是语文学习最为重要的一个习惯,但超级女声,网络游戏,漫画小说等等粗糙的快
餐文化已经蚕食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追求。他们可以花光所有零花钱去搜集一些球星、歌星的书籍、资
料,但已经对一些文化精华的书籍包括一些经典名典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反思的习惯
同学们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总会谈到考试中易犯同样的错误。即相同的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笔
者认为这是平常学习缺少理性地反思。学习过程中,反思应无处不在,它会帮助我们到达一个新的高
度。比如题目做错的反思是为了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对文本解读肤浅不够全面的反思是为了培养自己
思想的深度。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积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的,积累的道理似乎人人皆知,但真正操作起
来皆以没有时间,不能坚持而搁浅。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倘若在语文学
习中能坚持不懈地做到积累,语文学习便也立意高远,另有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