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66—4)
发表: 2010-08-03 10:36:00    浏览: 7670 次
沙市中学报(66—4)


和谐——我的祖国
湖北省沙市中学200504班张文琦
古人云:“和则一,一则多力。”和平、和顺、和美、和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与梦想。没有和
谐,人类将会无法进步;没有的谐,社会将是一盘散沙。和谐是黏合剂,和谐是连心桥。
H•home•家•亲情的和谐
在偌大的世界里,矗立着这样一座屋子,它没有时尚的外饰,也没有流行的气息,然而每天清晨都有一
个女孩微笑着走出来,悄悄地跨上单车,静静地离开,每到夜晚,女孩会拖着疲惫的身体都仍是满脸微
笑地拨响铃铛,等待着那扇守候她的门轻轻地开启。年轮悄悄辗过,然而微笑却从未离开女孩的脸庞,
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滋润着女孩喷薄的生命。
房间里有两盏错落有致的台灯,它们让女孩的书桌达到了无影的效果。女孩有时会想像她们就是两个月
亮,照亮了女孩未来的路,有时,又觉得它们仿佛是爸爸妈妈温和的教诲,伴随着女孩走过了15年的风
风雨雨。书桌旁便是旧物橱了,橱柜里有女孩出生第一次剪下的头发和一个长命锁,有女孩小学一年级
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有女孩入团时宣言的底稿,更有伴着女孩一路走过的荣誉和批评,那儿便是女
孩有限的经历中最无法磨灭的痕迹。黑白的橱柜让女孩看清了15年来自己蹒跚的步伐和身旁两对踏实的
脚印。家的温暖,让亲情和谐。
M•mildy•歌•友情的和谐
“红五月”校园合唱赛,谁都无法忘记那首《友谊地久天长》。华丽的和声,优美的舞姿,绚丽的服
饰,将这着经典的歌曲演泽得完美无瑕。是青春的激情,还是同学的默契,每一个细节都配合地天衣无
缝。还记得挑选服饰时,大家曾有这样的矛盾:“女生的衣服是连衣裙,统一购买,过几天邮过来,男
生嘛,就穿爸爸的白衬衣,黑色西裤和皮鞋,不允许有任何例外!”班长集思广益。我听见同学们小声
地议论着:“我们穿裙子?!还是连衣裙?!我自打上初中就没有碰过裙子,这可怎么穿得出来
啊?!”“就是,太难看了,怎么办啊?!”“居然让我们穿衬衣西裤,太成熟了,不太好看吧?!”
“为了配合歌曲嘛,既然是舞曲,就不能太随便的!”“也是,统一服饰比较好看一些,而且显出咱班
的合力!”“反正豁出去了,不就是穿裙子!为了班级荣誉,值!”仿佛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当“年级
第一名”的奖牌悬挂在教室前方时,我们咬牙点头:团结就是力量。歌的曼妙,让友情和谐。
A•attainment•学•师生的和谐
我小跑着找到了它——左边数,第四个篮框,一个篮球静静地躺在那儿,我悄悄地拾起它,走到篮框
前,投篮……一个完美的弧线,球丝毫不偏,滴进了篮框,我的嘴角,也像一个完美的弧线定格。就是
在这个位置,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我投篮,或许老师至今也不明白眼前这个倔强的女孩为什么要学篮
球,尽管她的身高不占任何优势。或许老师被她的执著认真所折服,在其他老师在办公室吹空调、其他
女生赖在冰柜旁边吃冰淇淋时,炎炎烈日下,为这个阳光女孩一招一式地“启蒙”篮球……也许到现
在,我仍在篮球入门的边缘,然而却丝毫不减我对它的热爱。突然发现每一次站在篮球场上,我是那么
地虔诚、那么地沉醉。学的愉悦,让师生和谐。
O•Olympic•奥运•世界的和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北京召唤,世界同音!五湖四海、各种肤色,相聚北京----这个耀眼
的华夏之都!点燃奥远圣火,静观五环旗的飘扬,饱尝万里长城的雄壮。世界将会感到和谐的华夏之
邦,铿锵脉搏的跃动,世界将为和谐的神州大地而惊叹而欢呼而鼓掌!
零八,我们将放飞我们的青春,放飞我们的梦想;奥运,将会让全世界瞩目这个文明古国焕发灿烂的光
采。奥运的光芒,让世界和谐。
和谐(harmony),连缀了家(home),歌(melody),学(Attachment)和奥运(Olympic),让和谐连接
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心,勾勒我伟大祖国未来的宏伟蓝图!
指导老师 柳浪湖    2007年3月13日

呼唤人性的温良
                  曾科
惠风和畅,吹扬起四月挺立的松竹,日光破碎的在叶间撒下一校的和谐。信步在这欲笑的校园里,我
真心呼唤温良的人性。
    曹文轩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语境,一说崇高就有
人说你虚伪,一说悲悯情怀就有人说你矫情,一说风雅就有人说你附庸风雅。我就不明白,中国人为什
么要拒绝感动呢?我们是中华的未来,应该仔细的辨证这个问题。同学是成年后一种温暖的记忆,它有
使你孤独的心帆在汪洋中一路前行的力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恰同学少年的回忆却是寒冷的,漠然
的,社会发展了,我们的心却退化了,沿袭下去的一点点温良在社会黑暗的逆流中奄奄一息,是谁将要
颠覆它?
    南方的梅雨正是霏霏陨流的时候,中午我带着一本书,正准备回去,只见雨突然下大了,我一见状
况,马上回去拿伞,并对旁边的同学说:“我知道你没带伞,我们一起吧!”他立即拒绝了,我问为什
么,他说男生最好不打伞,雨下的又不大,小心被人笑话……我说我怕把书弄湿。后来回来的时候,竟
然真的有一女生说,男生还打伞吗?我顿时恍然大悟,这一场春雨竟将人的心知真的洗干净了。男生为
什么不能打伞,我不发扬天生的铁杆子精神,男生就必须冒雨向前冲锋吗?我不以为然。
    我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但我深知,有舍才有得,施人以微笑,得他人之心惠。施己之热
情,得他人之真诚。所以后来,我逐渐去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毕竟团体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后来,我
却失望的发现,有的人,施之以微笑,得到的却是冷淡,施之以热情,却收获一堆刺骨、冗杂的愁绪,
找不到头,也摸不到尾。这对于学习与人相处的我,打击不小,也许冥冥下,还有千万个我都是经历了
这一切才泯灭了温良的。
    有教育先哲说:现在的孩子有感情危机,他们不会感动,更有的人拒绝感动,仿佛这个时代的弃鬼
一般不谙世事。有的人看见了路边讨钱的乞丐,看见污染的水渠,看见被砍的苍木,看见没落的生命是
完全没有感情的,我曾多次对看见的情景发表感慨,但正是有些人在一旁耻笑,批评说真无聊,我倒不
觉得如何无聊,只是这种人似乎总能把这个时代令人肝肠寸断的表情当作笑料。他们难道没有对这个世
界的感恩的心?错!他们曾经拥有。只有拥有它,人才会更充实,这世界才更美好,这生命才会赋予你
更饱满的内涵。
    岳麓书院曾培养过很多人才,讲台上的朱熹,讲台下的曾国藩都早已经不在,但是其真正的师魂尤
存,那就是书院内正堂上那块亮堂的牌匾——实事求是,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集体将闪放永
恒的光芒,对于处在少年时代的我们,是可以努力去做的。少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一师,他一有时间就
读书,就连吃早饭也在学习,他会经常不耻下问,或组织同学会读书活动,也许现在没有人会这么做,
因为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可笑的。是否我们的天生审美出了错误?不!我们曾经纯真。
    有人拿别人的痛苦寻开心,有人视别人的感动为笑料,有人见别人的敬业为异端。我们无不痛心于
这些变形的心灵所产生的感情。有了温良的心,人人不再自危处世;有了温良的心,师生自有一番绵绵
的情谊;有了温良的心,才不会有人在背后品头论足;有了温良的心,不怕跌倒了,无四方相助;有了
温良的人性,这校园自如一股灵动的春水,撞得开严冬积累千层的冰闸。
    完善自己的人生从这里开始把!也许有人会担心:社会上根本没有这么多温良的人,但请你深知:
我信真理,真理固随我。它正如一轮和平之月,用光辉照亮心中每个角落。在追星踏月的学途上,我用
心灵真诚的呼唤人性的温良。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2)班 黄超然

两千年前,斯巴达克在奴隶主和奴隶面前,吹响了全人类争取平等的号角;一百年前,马克思在资本主
义和无产阶级面前,宣告了和谐社会的必然来临;五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在白人和黑人面前,呼喊
着人类最伟大的梦想。
在面对压迫时,在遭遇灾难时,在濒临绝望时,人类从不缺乏在黑暗中寂寞奔行的勇士和振臂一呼,应
者百万的英雄!但不知为何,连绵的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它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人类追求
理想的桃花源的路上。
在硝烟未散的巴格达,在峰火连天的以色列,在草木皆兵的印度,战争是挥之不去的阴霾。且不说在炮
火灰飞烟灭的民宅,且不说在荒原中嗷嗷待哺的饥民,且不说在前线流血牺牲的士兵,让我们先把目光
投向战争中的孩子。或许上一刻,他们还在宁静的校园里读书学习,现在,防空警报已将他们扔进了冰
冷潮湿的防空洞;或许上一刻,他们还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打着小盹,现在,母亲未寒的尸骨已将他们
带进惶恐无助的深渊;或许上一刻,他们还在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在,残酷的战争还能让他憧憬些什么
呢?战争给他们留下怎样的回忆?是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是断壁残恒,沿路饿馁;还是亲人离散,早
年丧母?我们还能期待被恐惧与悲痛伤害的心灵能绽放出怎样的花朵。战争只能助长仇恨,一个民族对
另一个民族的仇恨,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仇恨,而世界经得起几次“911”,又能容纳多少仇恨呢?
当孤独的孩子蜷缩在黑暗的角落,历史也正迈入暗角。
也许有人可以漠视倾倒的房屋,萧条的经济,被毁灭的城市,他们又怎么面对孩子们噙着泪水的眼睛。
那双眼睛正困惑地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无助而悲凉。
然而,人类本是同根同源,人类文明发祥于不同的河流,可河水终究汇聚在一起,人类呼吸着不同的空
气,可氧气终究汇聚在一起。人类的发展也应像河流、氧气一样,有同样的源头,不同的分支,同样的
归宿。人类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的社会,是终极的目标,也是内心道义的必然驱使。
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斗、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
就是因为我们从未停止对和谐的渴望。世界上那么多奔走疾呼、前仆后继的勇士,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
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
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她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她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
道德法则。”
全人类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净化心灵,涤荡灵魂,作为青少年,我们迈着昂扬的步伐荡着青春的舞
步,肩上也要负担着巨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拥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杏花•燕子
          作者 苏喆

    春是随风渐暖的,年前还是一片玉宇通透的宁静,年后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仿佛三四月的时分,
忽然间刚融尽新雪的梢头就开始顶出了些嫩青色的芽苞,又过了三四日,燕子归来,可花也就似开不开
地胀圆了肚子,待那燕子在田畴、檐下、林间荡过了几回,或而粉红,或而粉白的杏花也就开了。
    说起这杏花的颜色,我是偏好粉白色的,东坡有言:“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自胭脂涴”,虽是
另一番情调,但这花儿几番淡红褪白又确是惹人怜爱,如此繁盛时节,几场盈盈小雨随风抚过,杏花林
中恍若美人锦袂弄枝,摇下几片杏瓣,春色里于是开始漾动些许潮湿的气味,燕子仿佛正爱慕这般多情
的气味,只身在一团团粉白、粉红间隙窜地反复,宋时有人吟咏得恰当“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
雨,又归来”,濛濛中燕子尚未停顿枝头,翅羽间就已沾上了几片轻菲,枝影交错望去,又开始模糊起
来,不知是轻菲沾上了燕子,还是燕子刻意拾了轻菲扮俏。
    自来自去的燕子如春风一般,划过耕田,于是绿意融融,划过城垣,于是薄雾消散,唯独划过杏花
林,却不见杏花林有几分改变,只是隐隐地多了一分生动,这时的杏花林中,开始浮起一阵连云的粉
气,似乎是香露干了些,又被风吹醒,方才浮起的自然脂粉,倘若说燕子爱慕杏花的湿气是因为习惯的
话,那燕子爱慕杏花的粉气便是天性了,我的几番寻杏觅燕,皆得见燕子在杏花粉然的时节里停顿林
中,回想片刻,我从意识中就已决然首肯了这燕子的习俗,成之上古,取之天然。
    唐时杜牧说过:“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而今,插花敛髻的习惯早已造就了人们的
审美疲劳,我想在此时应是:“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园多少赏花人”了,我是爱极了杏花的,这是一种
纯纯的美,不夹杂任何世间的浊气,不爱名,不爱利,亦如燕子不爱云,不爱月一般,只是寂静地变换
形态,由苞至蕾,由展瓣至零落,不发一言地完成一场嫣然的调敝,而这整个过程中,却少不了人的存
在,人们赏杏之曼妙,倒底是发自内心还是心血来潮?甚至是附庸风雅?恐怕这满园多少赏花人中实实
在在爱着杏花的,只有这灵动的燕子了罢。
    听说过一个关于杏花与燕子的故事:一群燕子在春风轻盈的时节回归到深山间的一片杏花林中,它
们在林中自由穿行,全然不顾天气的变幻,渐渐地,雨点由疏到密,一场风暴在即,燕群纷纷飞离,寻
找临时躲避的洞穴暂留,但有一只燕子不愿离开,它深深恋着那一林杏花,只身倚着杏花,早春的风暴
还有几分寒冷,它却动也未动,待到风暴离走,满林的花瓣均已零落坠下,唯有这只燕子身后的杏花还
在枝头,它却已然冻死了,羽翅上沁着杏花的粉色,花神怜它凄惨,让它化作了一株杏花,年年绽
放……姑且不顾这个传说的真实与否,我已深深为之动容,多少繁如锦幛的杏花在这个时节绽放,有几
人是为之爱恨?有几人是为之倾心?
    燕子是愿意与杏花为伴的,记忆中我恍恍见得燕子低坠杏枝头,左顾杏蕊,右盼杏露,沾羽两重香
相盈,恰似一半湿粉暗抹,一半凉泪独泣。



这一季圣火如烟
苏 喆
我反复思付应该如何诠释圣火的神圣,却终无定果。恍然间只依稀记得那瑰然的奥林匹亚和赫拉神庙,
在遥远的国度一次次燃尽蛮荒的遗存。却是如此吧,在拜读了许多卫者和智者的作品时候,我终于开始
茫然无措。也许,圣火的存在就应该由其本身诠释。
    余秋雨先生的早期作品中能够透露出他对文化的探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性的文化存在,
圣火亦是如此,他的衍生回荡在古文明的轮廓之上,却始终未能接近本质。我们不难想象它以凸透镜聚
集的一星半点身份,承载了文化萌芽时期受到的狂热崇拜;也不难觉察时至今日它日益承重的物质负
担。我们想回复它的本质,就是在追求一种特殊文化的源头,更甚于一个单纯的承载者和开拓者。它流
传了如此之久,却一直扮演着一个文化守护者的角色,时刻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标榜着神圣,这又何
尝不是一种文化?光阴轮转,我们又如何能有旷古的信力,去担保圣火升华为文化的延伸。
    在《文人的斗争》中有过关于矛盾出现的探求,归结起来就是“宗教、战争、分邦割据”,每一个
名词都象征着持久,假如这的、三大持久的元素出现在同一个时代、同一地域之上,那无疑象征着旷古
的灾难。而当我们回溯历史,圣火却显现着制约战争的能力。除却在世界大战时期暂时姑息之外,圣火
反复在给为斗争猩红了双眼的人们一针镇定剂,或者说是在炽热的锻铁上泼了一桶扎凉扎凉的冰水。人
们以宗教之名暂息战争,人们以圣火的光华联系了分邦割据。我们不论其中是否含有显示强大的杂质,
单论其沟通之能就不得不五体投地。尽管这扼住战争咽喉的时长,仅仅 是一刹那、一刹那、又一刹
那。
    我们常常在传递中着重理解却忽略了创造,而圣火不同,它不断被赋予了新的身份。我曾以为圣火
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创造,就是因为如今文化的延伸及扼住战争的咽喉早已不再唯一依靠着圣火的定
义。就不知人们在圣火之下仰首为天、俯首为地时是否还有一腔虔诚,我们都不默认单纯,我们都不否
定复杂,所以世界上恐怕只有圣火本身在忠于自己的传奇吧!
    鸟瞰雄绝的历史,我们无法回避现实。在古希腊浓重神学气候的屏障之下,圣火被烘托的更加堪为
经典。与此同时,这古老的城邦,被圣火的诞生与延展推向了历史的更深处。
    曾有人说过:“任何一个充满感性与神秘的地方,必定有着历史的风景”。而这种浓厚的历史风景
又何尝不是来源于更加绮丽的自然景观呢。类比之后,我不禁发觉其与人类存在和创造的相似之处,之
于生存环境;之于生存态度;之于文化品质;我们需要了解的太多太多。尽管早已有许多具有圣火般品
质的能者迈着探索的步伐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仍能极力拾掇起那一行行深入浅出的足迹,漫步于愈加
高洁雄浑的锋峦之上。我不禁想起了一首颂诗:
        用剑劈开了古老的历史
        “耶苏用仁爱感动罗马
        罗马给了他十字架
        日耳曼用刀斧踏破罗马
        罗马奉上皇冠。”
        这是圣经之外的事实,看
        地中海孕育着珍珠和黄金
        北海的风吹起维京的号角
        却聆听易北河的沿岸
        回荡着铁的击敲
        辽阔平原上骑士饮马悲歌
        断了维也纳的琴声
        圣索非亚的教堂
        没有基督的钟声
        也没有宝石的光耀
        只有深黑的园顶
        那是土耳其的手指
        握住拜占庭的天空
        东欧平原辽阔的土地
        有过哥萨克的马蹄
        和蒙古的弯刀
        合上卷
        雅典之后
        圣火依旧
        …………
    也许有一天会有一千只蝴蝶去膜拜圣火,也许有一天会有一场嫣然降临在圣火的周遭,但今时的圣
火却早已不限于其本来的意义。在面对无缘圣火的人们之时,崇拜将是亵渎,恩泽千万也只能换来无动
于衷,然后这一季圣火如烟,我们亦无法幸免。

湖北省沙市中学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