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66—3)
发表: 2010-08-03 10:36:33 浏览: 7710 次
沙市中学报(66—3)
一 样 花 开 两 样 景
——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说开去
湖北省沙市中学 李雪冰
2006年6月,一则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消息让国人很是兴奋了一阵。困绕国际数学界近百年的庞加莱猜
想被彻底解决,而且完成这项“封顶之作”的又恰是咱中国人自己,你能不骄傲?
于是乎我就有理由联想,不久的将来,又一场科学的高潮和中国人的骄傲就会在国内掀起。国人不会忘
记,30年前,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的情景,那是多么令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何况,当
时陈景润并没有完全证明这一超级难题,他只是在这一条艰难的路途中跨出了一大步,证明了
“1+2”,离最后的证明“1+1”尚有一步之遥,而恰是这一步之遥留下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等待人们的继
续攀登。但是,今日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却是彻底证明的“封顶之作”。于是我就有理由相信和等待。而
且我坚信,有着同样想法和愿望的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但是时间过去了半年才发现这一想法的幼稚。数学界和科学界并没有大的动静啊,社会上人们也照样追
逐着自己的追逐,忙碌着自己的忙碌。一切似乎风平浪静。
真的平静过吗?错了!虽然权威的媒体鲜有后续报道,但网络论坛上关于庞氏猜想的证明过程众说纷
纭。可围绕的主题并不是学术问题本身,而是诸如“版权”、“奖金”问题等,其中“版权”争议最
大。按照6月份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说法,当是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曹怀东联手毕其功于一役的。但随后不久就遭不少质疑。据说在此之前,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就已经
证明了这一超级难题。而且国际数学界正在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多数人认为佩氏的证明是完全的和正
确的。因此,在8月,国际数学家联盟决定授予佩氏国际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但这位怪僻的
“超人”拒绝领奖。到了12月份,美国《科学》杂志把庞氏猜想的证明列为2006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中的
头条,并再次肯定了佩氏的功劳。至此似乎尘埃落定。
该轮到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了。我等才学疏浅,不可能去钻研其中的学术问题;我等位卑人轻,不可能去
争议其中的是非曲直。我感叹的是为什么意料之中的事没有发生,而不该发生的事偏偏发生了。照常
理,权威的新闻报道应该是慎重的、负责的,知名专家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中国人自己的骄傲是应该
理直气壮地发扬的。奈何“一石激起千重浪,浪花倾轧人眼花”?扑朔迷离中,你该相信谁?
淡出这层迷雾,让我们把思绪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一个年轻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
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一个古老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让无数人津津乐道。街头巷尾、茶楼酒
肆,专家学者、平民百姓,皆可以之为谈资。甚至不少中小学生也雄心勃勃地加入了“1+1”的证明大
军,且不断有人宣称自己证明了“1+1”,信件雪片般地飞往中科院数学所。景象何其盛也!究其原
因,难道仅仅因为著名作家徐迟先生的一枝生花妙笔使得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飞遍大江南
北?难道仅仅因为“1+1”容易误会为1+1,产生一个“美丽的错误”,从此扎根民间遍地开花?非也!
回头审视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找到更深层的原因。陈景润的“1+2”的成果早在1966年就取得,但直
到1973年才在《中国科学》上正式发表,1977年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才引起国
内外的轰动。今天看来,其中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正是
这篇文章的发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科学、科学精神,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意识。学习科学、尊重
知识、坚持真理成为人们内心里共同的声音。而陈景润的科学成果恰逢这一转折时代,自然具有不同凡
响的意义。
反观今日,一个困绕国际数学界近百年的难题彻底解决后,人们对它的热情不能集中于它的学术意义、
它带给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力,却首先要去分辨它的真假,它的“知识产权”、“奖金”等问题,实属
悲哀。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争议也包含着民族情感问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在科
学前沿上处于领先地位?哪怕是在百米赛跑中快了0.01秒,也足以弘扬民族情感。但是,科学是没有国
界的,真正优秀的科学家,他的情感是属于人类的,也往往是有着优秀品质的。牛顿的名言:“我只是
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孩子”,透露出科学家承前启后的崇高使命感和谦虚的美德;欧拉当年为了提携
年轻的数学家拉格朗日,在看到这位年轻人的成果后立即予以热烈的赞扬并压下自己的作品暂不发表;
当年哈伯斯德在其新著即将付印之际,见到陈景润的成果后立即将自己的文章收回,加写一章,专门介
绍最新成果:陈氏定理(“1+2”)……在科学面前,一切其他的考虑都显得那么渺小,科学家们的心
中只有科学和真理。有多少科学的成果不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最后登顶的
也许就那么一两个幸运儿,但人们却永远记住了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据说那位有“隐士”之称的俄罗
斯天才数学家不但拒绝领奖,而且从此销声匿迹,真正成了隐士。这位特立独行的怪才,不喜欢四处演
讲,也不喜欢把论文寄给“权威的数学杂志”发表,他选择的是网上发表。在他眼里,只有数学本身才
让他在意。
“一样花开两样景”,两大数学猜想的证明在国内外产生的反响迥异,实在不是偶然的。即使再有徐迟
先生的生花妙笔,恐怕也难以再现昔日辉煌。在这“忽悠”盛行的年代,新闻报道吸引眼球,沽名钓誉
者故意炒作,心胸狭窄者恶意毁谤等等怪事时有发生。找谁借双慧眼把真相看透?看破真相又何如?学
术界尚且如此,遑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宁可把更多的热情放在一个打台球的少年身上,这事也就
不足为奇了。还是让我们把目光移开,回到科学本身,追寻科学的原动力,让科学和科学的精神深入人
的内心,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永远的灵魂。
时光如水,大浪淘沙。在时间之水漫长的冲刷中,能够沉淀下来的,才是永恒的记忆。
坚韧的科学意志品质
湖北省沙市中学 魏遵平
自人类诞生以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与大自然的斗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自然,寻求生存
与发展,人类一直在茫茫宇宙中寻求真理,探索奥秘,从而使科学探索之路不断延续前行。泰戈尔说: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打开历史的书页,站在科学带来丰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驿站,追忆为科学而默默奉献乃至殉道的
科学巨人,你会发现一切的科学文明来得是多么的不易。居里夫人是世界上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的女科学家,为了提炼镭,她和丈夫在简陋的棚屋内苦苦奋斗了四年,用了四百多吨沥青矿,二百多吨
化学药品和八百多吨水。期间他们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听过一场音乐会,也没有访问过一个朋友。在最
困难的时候,他们用光了储蓄,饱受饥寒之迫、辐射病痛之摧,最终才揭示镭的秘密。大发明家爱迪生
为了寻找理想的灯丝,偿试了1600多种材料,均以失败而告终;面对纽约《先驱报》“爱迪生的路走错
误了”的讥讽、英国皇家邮政部电机师普利斯“把电流分到千家万户,还用电表来计量是一种幻想”的
质疑、煤气公司“爱迪生是个吹牛不上税的大骗子”的调侃。爱迪生以自己的矢志不渝,最终找到了可
持续45小时的灯丝;发明药物“606”的欧立希,失败了605次,后来又在“606”的基础上,经过了913
次失败,发明了效果更好的新药……科学的王国永远没有捷径可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
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荆棘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坚韧”,坚固而有韧性,韧者受外力作用虽变形而不易折断。它是一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
神。坚韧是科学家们解除一切困难的钥匙,是一切科学有所成就的人所具有的美德。著名生物学家达尔
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主要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和搜索事
实的勤奋。”培根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中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比前者更可贵。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拿破仑也说:
“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软弱、动摇、悲观、自弃只能与科学无缘或与真理失之交臂。只有具有
坚韧的人格,才能战胜彷徨,获得探求科学的成功。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出自坚韧之手,每一个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
的人,无一不是具有坚韧科学意志品质的人。相传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学校开学的第一天曾教学
生们甩手,并要求大家每天做三百下。一个月后,他问哪些同学坚持了,90%的同学举起了手。一年后
苏格拉底再问大家,却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大哲学家的柏拉图;霍沃在发明缝纫
机的时候所经受的痛苦,贫穷与损失,恐怕一万人中没有一个能忍受的下!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决无
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
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光环的背后却是无限的艰辛和命运的不幸,忍受着瘫痪和失声的痛苦,然
而却有着:“我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
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的超然心态;在遗传基因领域孤独跋涉的麦克林托克,倍
受主流科学家的排挤,忍受着其学术研究不被世人接受的痛苦,历经30年,最终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
奖;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然而他说:“我坚持奋斗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两个字可以道
出我最艰辛工作的特点,这二字就是“失败”;杰出的鸟类学家奥杜邦在森林中刻苦工作了多年精心制
作了两百多幅鸟类图谱,面对老鼠的糟蹋转眼化为乌有,他身心俱焚,但当他身体和精力得到恢复后,
他又拿起枪,背起包,走入丛林,重新开始……似乎找不到一位不具备坚韧科学意志品质的人而获得科
学的巨大成就的人。世人崇敬于他们伟大的智慧,巨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展示的坚忍不拔的科学
意志品质。这种坚韧是科学美德,是勇往无前的科学精神,使他们身名远播、永垂不朽。他们的坚韧促
成了他们的成功,他们的成功与过程的艰辛以及所锤炼的崇高的科学品质,塑造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
照亮了人类科学不断前行的路途,促成了一批又一批科学志士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看思想政治课新增模块《文化生活》
湖北省沙市中学 张龄
[摘要]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主阵地,但我国传统教育往往容易忽略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得中
学生的追求文明的精神的缺乏和信仰上的迷失。在新一轮课改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新增加的《文化
生活》模块,就是从认知上首先给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初步认知和较系统了解,这是对新时代文化要
求的回应。
[关键词] 新课改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肩负文化的使命。教育要传承文化,大致上有两部分,一是科学知识、智力部分,一是传统课程中
尚未被吸纳进去的文化因素,我们且称之为“文化背景”。如果说前者是“文明”的培育,后者则是
“文明的精神”的培养。提升知识和智力是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重视和强调的,而且在过去传统的课程
教学中渐渐滑向了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一边;而追求文明的精神作为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背景”与前
者相比,其色彩更为斑斓,形态更为流动,渠道更为多样,影响面更为广泛,对心灵的渗透也更为强
大,却又往往被抛掷一边。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中学生明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对外来文化的了解零乱,对各种文化冲突的困惑,价值选择的迷惘和精神信仰的迷失,使得他们愈来愈
强烈地提出对“文化背景”的求知渴望。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看,让学生首先了解必要的文化尝试,才能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
标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材”这一教育教学的直接载体若无文化常识的构成将
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这次即将在全国铺开的新一轮课改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里增设了“文化生活”
模块,它正是填补学生对文化背景的认知空白,也是课改中教育对文化发展所做的一种回应。这个举措
好比把血脉里无形的东西现于有形,把零散的碎片串成一个结构,把朴素的观点升华成系统的认知,从
而唤醒学生,从“跟着感觉走”转变为“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从这本教材的行文上看。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这是入门篇。它带领学生进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殿
堂,体味文化,感受文化,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也从理论上明确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使确信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
新”,是横向和纵向的全面铺开。分设三个课题,其中“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侧重空间说明,
通过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从而树立对待不同
民族文化的正确观念。“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侧重时间上的纵向说明,以中华文化为对象、主
要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文化在继承中的发展。“文化创新”强调发展中实现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
径,同时兼顾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必要,时空兼备。通过本单元的行文,学生从时间上明确了
对传统文化、空间上对国际文化的正确认识,如此时空交织,确定了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以改造传
统文化而实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文化创新目标。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落脚点,
是在第二单元面的铺开的基础上集中到一点。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本单元即展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觉高扬爱
国主义旗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塑造新一代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派”。这二、三单元是全书的主干知识。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是全书的小结也是展望。通过辨析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使学生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如张岱年所说:“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能
更新与发展。” 四个单元的行文,从激发探究文化的兴趣到学习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再到积累创新的素
养形成完整的文化基本体系。
手捧教材,我们会被其中浩瀚的文化内容、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完备深刻的文化哲理、普惠世界的科
技工艺所震撼。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明确提出,既有利于当代中学生补上对我
国传统文化缺失的一课,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直面判断和选择,谱写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但必须注意,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内敛的,而课本的
文字有形,课文的讲解具体,而且评价的机制还是现实的,如何协调这些鲜明的有形与无形的冲突是我
们思考的焦点之一。教师正是将教育的理念与学生的成长实际嫁接起来的桥梁,教师要将文化的无形现
于有形,反过去还要将有形的传授化为对学生无形的影响,难度相当大,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中重知识传授、以考为纲的惯性思维,否则易忽略课改的初衷;教师不仅
要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气质,还要从实践中掌握或搜集大量的素材
以作说明和论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甚至向学生学习,如此的教师才在学生心中有
足够的向心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引导力,用教师的魅力带领学生感悟文化的多彩、学有所得。
[参考资料]
①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361
②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③《思想政治 3:文化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