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4期]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来源: 许桂玲 张桂珍 发表: 2011-07-06 21:23:51 浏览: 9101 次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到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高等教育加快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的步伐,“规模扩大与质量保证”已成为当前高教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创国内外名牌大学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特别是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堂评价体系和一套样本收集、处理、统计方法,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估所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的功能。评估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和支持评估的良好氛围,评估的结果,也为校内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和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本质属性、导向性、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体现为社会办学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合格人才的总方向;应该是客观可信,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确切的反映出评价的真实水平;指标体系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而可以获得明确的结论;必须是简易可行,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的提供上为人们所接受。
(一)本质属性原则
遵循教学规律,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要求,抓住本质属性的东西,筛选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子,把其作为指标来测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因子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这四个相关因素群组成的指标体系,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判断。单一因素的本身,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代表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受上述各因素的影响,离不开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用这些因素的集合来对评价对象的教学质量做出判断是可行的。
(二)导向性原则
评估一方面起到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导向的作用,产生负面效应。评估是评定教师教学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引起教师的重视,无形中会用条款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导致人人一个模式,人人一个标准,不利于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认知能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要避免这一负面效应,在指标制定时,除基本要求外,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从目标、效果、学生能力培养上加重权重,起到导向作用。
(三)客观性原则
评价数据是通过调查问卷所得,必须真实可靠。对于学生评价教师结果可靠性的许多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班级中参加评估的学生人数足够多的话,则可靠性或一致性是好的。那么到底多少学生才能提供可靠的评分平均值呢?答案是取决于平均分使用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那么8~10个学生就可向教师提供有用的情况。如果目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决定能否晋升,则每门课程参加评估的学生人数和待评的课程门数就显得十分重要。吉尔摩(Gilmore)等的研究表明,如果调查的课程门数有5门以上,每门课的人数在15人左右,则调查结果对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可靠的。如果课程门数多达10门,则每门课的学生人数多少关系不大,如果只评估1~2门课程,不管有多少学生,评估的结果也不能用来做人事决策。鉴于我们评估的目的目前仅作为对教师改进教学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用,所以,学生人数在15人以上,我们认为可靠性是比较大的。
(四)简单具体及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是一种具体化的评价准则,指标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具体的可观察的东西多,主观臆断的成分就会少,客观性强,可以减少评价误差,提高评价的效度。所以,目前我们把四个因素群细化成10项具体指标,并给出A级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教师每项评定给出A、B、C、D不同等级。清晰、明了、层次简单,能使学生在2~3分钟内略加思考地完成填涂。
(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的结果便于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也便于区分出等级。但是,教学活动具有极端的复杂性,有些内容无法量化,而这些内容对教学过程来说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仅靠定量来做判断是不全面的。但如果再加进定性评价的内容,对教师改进教学比定量评价具有更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分客观单选的定量部分,也有主观定性内容。如,在定性开放题中让同学回答:除上面提到的外,你认为该老师在教学上还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某个学生给某个老师提了两条意见,那么这位老师就应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若是,今后在教学中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注意,因为有学生提了意见,比纯粹的按分数划分的等级要好得多。定量与定性结合,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增加了评估的效度,针对教师改进教学意义更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的评估指标体系项数在经历了由繁──简──适中的实践后,在指标内容具体设计上采取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办法,最后在征求教师、同学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在主观意见中提出的普遍用语形成了当前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产生的最大特点是来自学生、用于学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没有难于评估和无法界定的条款,适度好,标准针对一般、正常教学,面向大多数教师。
二、信息采集、统计、处理方法
为了更大限度达到评估目的,评价时间的选择对保证评价信息的客观与真实性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把评价体系转化成标准的光标阅读卡(评价表)于结课两周前进行。在组织形式上成立了院(系)及学生评价小组,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人人参与。在评价时给每个学生班都发出公开信,阐述评估的意义,并明确说明下学期才反馈评价结果,消除学生怕老师考试中报复的心理。由于评价是随堂进行,学生下笔认真,把对老师评价做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做到评教师“师德”的同时,也评自己的“学德”。为了统计方便,每门课程和每位老师都编制代码,通过这些编码信息,按事先设定的状态方程进行程序处理,不但可以获得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而且还可以获得全校总体结果,并进行总体排序和分院(系)分课程类别排序。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有学生评分和等级,除用直方图直观显示外,对同一教师的各项指标还用直方图与全校和自己院(系)同类课平均得分进行比较,使教师了解自己各项指标在全校及院(系)所处状态,从而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扬长避短、有针对性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由于使用光标阅读机自动读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评价工作的规范、科学和准确程度。由于我们设定的指标权重和状态方程合理,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首先剔除不合格的评价卡,过滤掉评价样本数少于14的评价结果。
三、评价结果的利用
从近年课程教学评价的情况看,学生对我校教师的教学还是比较满意的,评价是正常的,结果呈正态分布。评价结果如实的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现状,也指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使评价结果及时、适当地反馈给各级领导和教师本人,我们利用校园网络,把评价结果挂上校园网,形成三级网络查询系统。校领导可以查询全校的情况,院(系)领导可以查询院(系)的情况,每位教师可以查询自己的情况。除把主观评价中学生定性部分的意见和建议经综合后分别挂到有关教师名下外,还把学生原汁原味意见分别装入信袋,经院(系)领导过目后返给教师本人,所以,教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具体意见,这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和改进教学,只有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才能使评价具有意义。
目前利用评价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三级网络查询,校领导掌握了全校教师教学状况,为教学改革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2.院(系)领导掌握本院(系)教师教学状况,为评聘职称和津贴发放提供了有力证据。如,有的院(系)减少有些教师的开课门数,免开公选课,个别教师改为从事辅助教学等。
3.教师本人有的放矢改进教学,明确了努力方向。如,有的老师因不写讲稿,责任心差,学生反映不好,开始评价均在及格和中的等级,在评价的促使下,督导员帮助找问题,有的暑假三次撰写讲稿,在近二次的评价中获得良的结果。
4.把被评为优秀的教师在全校公布,在“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和“教学优秀”的评选中,运用评价结果,实行“一票否决权”。被评选的“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和“教学优秀”开表彰大会,授予流动奖杯和张贴光荣榜等形式,唱响教学主旋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形成人人争当优秀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由“不在乎”到高度重视评估。
5.评价结果差的老师,请教学督导员、有关院(系)、室领导跟踪听课,帮助找问题,限期改正,个别的调离教学岗位,解决了过去因教学不佳,学生多次反映无法处理的难题。此种做法对把教学做为谋生的人是个制约,对其他老师也有很大促进。
6.帮助管理部门改进工作。如有的老师在教务掌握的情况中,不应该评的差,但后来发现,有的一人任同班多门课,这种千孔一面的安排必然导致学生的厌倦,这不能反映老师教学的真实情况,而是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7.建立教师教学状况数据库和档案库,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程。评估总册存入档案馆,成为教师永久的业绩档案,此意义不仅是监督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一个手段,也是学校教学现状的一面镜子,使全校师生及上级领导随时随地查阅过去及目前的教学状况。
四、体会与思考
课堂评价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老师的认可程度。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评价老师持赞成态度的占92.1%,认为可信度达80%以上的有43.1%,60%以上的37.5%,两项合计达80.6%。一些兄弟院校曾来校学习,指标体系也通过有关公司被有些院校采纳。总结我们的工作,有如下特点:
(一)指标体系设计上
1.评价表在设计时注重考虑各类课程的共性,所有课只用一张表。为便于操作和节省同学填表时间,评价时只让学生写上教师姓名和课程名称,同学只需填涂评价等级和主观意见,在统计处理时再按课程类别、课程名称、教师姓名输入编码,简单易行,减少误差。
2.评价项目无涉及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方面的指标,不推崇公认的教学模式(比如,必须用多媒体上课),允许教师在治学严谨、管理严格的同时,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承认教师个体差异,鼓励不同教学风格共存,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认知能力。
3.充分考虑教与学二者的关系,既注意教师教的一面,又重视教师和学生交流方面,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学生有问题马上提出,当时解决,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老师更高的评估。但目前这方面做的不好,学生课堂提问少,需老师多引导,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同时在另一条目中,增加了教师要“重视与学生沟通,耐心解答学生问题”的项目。
4.不但显示定量,更重视定性。美国著名教育评估研究专家L.D.stuffobcam指出“评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因此,在评价老师时,除划分等级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具体意见三言两语写在客观评价栏内,用信封分装后反馈给每一位老师,达到了学生与老师的广泛交流,突出了每个老师的个性特点,改有方向。这也是该体系的与众不同之处,有的老师看到了同学真诚的评价,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5.进行横向比较。要求将本门课程授课情况与其他课程(同一班级不同教师的课程)进行横向对比。过去采用“你对该教师的总体评价”的用法,现在改为“与其他老师比,你对该老师的评价”,后者就更明确是横向比较,这是建立在同等情况下的比较,具有可比性,能较实际地反映该教师的上课情况。
6.评价结果按5级制计算等级,基于定界中间一级,上下各分出两个等级。“中”反映教学情况中等,上下两个等级分别标示较好和差,这样能较细较好地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实际差异。
(二)评价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主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学生是教学直接接受者和体验者,教师的教学是否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学生对教学最有发言权。尽管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主体(除学生外,还组织领导、专家、同行进行评价)是多方面的,但在结果的利用上依据的重点是学生评教。而且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计算机文化概论四门课中对学习成绩在平均分以上和以下的学生分别进行统计发现,学习成绩的差异对教师评价几乎没有影响,差距仅在l~2分之间,而且学习好的比学习差的同学评分还低,反映了这些同学求知欲望强,对老师要求也高。我们在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同时,曾试图把教师自评和同行(含领导、专家)评定三者结合起来,以学生、同行、教师本人分别各占60%、30%和1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但实践结果很不理想。一是教师自评往往有“当事者迷”的现象,不能真实地反映自身的教学水平;二是同行评价虽然权威、可信,但多于宏观信息,也难免给出印象或感情分,且评价时间不能保证。
(三)营造和保持相对宽松的评价氛围
课堂教学评价我们一直强调与人为善的评价目的和初衷,是为了帮助老师找出影响质量的问题所在,从根本上说是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此,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为了把评价工作做好,确实保护老师的合法权益,应允许老师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并要求老师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结果和具体意见。在反馈客观意见时,首先请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过目,其目的,一方面让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真实直接了解老师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如过激的言词)去掉,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师的积极性。评价结果院(系)自行决定使用,不强行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种评价真正使老师感到有了无形的压力,也产生了动力,激励老师认真对待教学。相对宽松的氛围,能得到院(系)及老师的配合与支持。
(四)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教学评价是一个受多因素制约的工作,无一定式,工作量大,且任何一项活动一旦形成规律就会失去新鲜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准备进一步探索。
1.进一步研究借鉴工业企业中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构造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2.针对全方位评价所有任课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对连续两次同一门课程都被评为优或良的老师,实行免评,在评优、晋级等工作中按评价为良以上对待。
3.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积极试验组织学生在网上评价。
4.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的特征(比如:教师人格、性别、年龄、职称、教学要求及师生关系、教师的科研成果或学术成就等)、学生的特征(如:学习成绩、年级、班级人数多少、学生的主观兴趣)、课程类型(比如:必修与选修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体育课与其他课)等对学生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班级的大小、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对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统计处理中,应进一步研究把有影响的因素缩小,力争做到公正合理。
5.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合评价实验(实习)教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教学评估是当前各高校进行教学质量监督的主要核心手段之一,我校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高校扩招和入世的考验,除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堂评教外,对教学质量实施了全方位、多角度监控。不仅请学生评教,教师也评学;不但评教的,还要评管的;不仅同行要进行听课,各级领导及督导员也下课堂听课;不仅评教师个体,还评课程、专业、教研室、院(系)群体;不但评选“教学优秀”的老师,还通报批评出现教学事故的老师和管理者。这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行,有奖有惩,奖惩分明,以课堂质量监控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8年11月20日 来源: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