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2005年第1期(创刊号 总第1期)
发表: 2010-08-09 00:05:35    浏览: 6142 次
发刊词


  每当读书之时,常会生出许多联想。

  展望当今的教育,其发展之速,变革之剧,理论之新,实践之异,真是令人感触良多。从联合国千年发展教育目标的制定,到对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研判;从现代化管理理念进入校园,到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思,其中不乏思想深刻、识见独到、议论精彩,从理论到实践都极具价值的新见解,时时催人奋进,不得有少许懈怠。每读及此,常常希望能有一种形式、一个平台,把这种种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于是就有了这份《习坎文摘》。

  名曰《文摘》,自然是以摘文为要义,然囿于一己之见,不免有挂漏之嫌。我个人的愿望是当此《文摘》为引玉之砖,透过这种形式,倡导读书之风、学习之风、研究之风;通过这个平台,拓宽我们的视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从而得以把我们的工作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使我们的学校在当今激烈的教育竞争之中始终处在“教育高地”之上。

  因此,我真诚地期盼着:让我们一起学习。

邓北平
2005年10月



文章目录


  1、营造书香校园,校长和教师先要心有阳光

  2、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关于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报告

  4、学校特色营建的目标召唤

  5、中国大学校训撷英

营造书香校园,校长和教师先要心有阳光


  21世纪是阅读的世纪,读书是生活,读书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和途径,读书学习成了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书香校园,校长应做师生读书的标兵。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毫无疑问,校长是一所学校师生读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是责无旁贷的。一所学校,校长、教师长期不读书,学校管理、教书育人就易出偏差。

  一个校长,最重要的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拿出自己的智慧,而智慧来源之一就是不断地读书和认真思考。校长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便是一所学校基本的办学思想。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读书思考越来越重要。迅猛发展的教育昭示校长,必须注重读书。站在巨人肩上,学会读书,聆听大师声音,时刻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去引领学校发展,才能创出学校特色,成为激烈竞争中的优胜者。忙得连读书都顾不上的校长,能引领师生读书吗?能促使学校发展吗?

  新世纪的教师,应当是学习型教师。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现在的教师任重道远,社会要求日益提高,做教师难,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常读书,善反思,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中小学有一部分教师是不太喜欢读书的。据调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阅读存在大面积空白。

  中小学教师工作十分繁忙,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是常事。“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学校是传播思想、陶冶情怀,养成个性的圣地,不是以制作大量拷贝为目标的“工厂批量生产”的基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解惑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教师不读书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读书何以有健康丰富的心灵与生动活泼的心灵进行高质量的交流?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因为忙,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读一本教育理论或业务书籍,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一所学校有无发展后劲,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了学习型组织,学校是否成为学习的团体,教师的读书气氛是否养成,每一位教师是否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花间补读未完书,语不惊人誓不休”。苏霍姆林斯基17岁当农村小学教师,30多年耕耘教坛,他有一笔“财富”:成千上万册图书。他说:“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他的语文教改之路,发动于读书、升华于读书,他把课外读书与课内教学挂钩,开创了“青春读书课”,语文课堂活水绵绵,生机无限,学生获得了素质提升和决胜高考的“双赢”。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无数中外教育名人读书的事例证明:读书,不仅拓宽了教师的生命失控,也充盈了教师的教学时空。但各种读本纷涌,文章铺天盖地,教师阅读,必须学会选择。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善选”是善读的前提。提升教育理论水平要阅读套新枝、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霍华德•加德纳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魏书生、于漪、朱永新、李镇西、肖川等一批活跃在教育研究和实践前沿的中青年实力派教育专家的著述;走进新课程要读叶澜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丛书》、杨九俊主编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袁振国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等;强化专业素养要读柳斌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分学科卷),以及雷玲主编的《听名师讲课》(分学科卷),窦桂梅著的《梳理课堂》等。读书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还可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有选择地阅读。

  “数简隐书忘世味,开卷有益为人师”。校长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学习者,读书吧,永远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第一爱好,永远在书籍的世界旅行和生活。校长、教师手不释卷,学生在校园里才能享受到美丽的书香人生!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3日第13版 作者:赵应华)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

  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学校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我们普通学校只能是走着瞧,等人家建设好了,“克隆”一下就行了。对一所学校来讲,那是校长的事,何必兴师动众,花大力气?

  首先,“学校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的事情。“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层次高下的差别。由于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无法复制,也无法克隆。其次,“走着瞧”、“等待克隆复制”,本身就是一种“不求上进、但求安稳”的“学校文化”具体写照。再次,“学校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有一种误解:把“校长文化”当作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和“校长文化”有联系,更有区别,简单地说,是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校长的良好素养能推动“学校文化”朝健康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校长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校长的缺陷,怎么能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呢?即使有一位素养十分优秀的校长,当他离任后,怎么办呢?幸好,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学校的真正领导不是校长,而是那些优秀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传统,多少代人都这样工作。把学校发展的砝码全都压在校长身上,这种学校肯定是不成熟的。

  2、“学校文化”建设,不就是校园“净化、美化、香化”吗?“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

  校园“净化、美化、香化”,只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表层化的非主流的一部分。试想,一座公园尚且要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一个企业都在花大力气搞“企业文化”建设,难道一所学校能停留在“净化、美化、香化”这个水平上吗?“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的确很有起色,同时还健全了许多规章制度。我们也要注意到,档案中的文本制度,各校基本相同,但是对待这些制度的态度和方式截然不同:“写在纸上的制度是应付检查的”、“制度有什么用,还不是校长说了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执行起来讲感情”、“制度是定给傻子的”、“学校的制度是校长制定的”、“制度是从人家学校抄来的,根本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无法执行”、“制度的制定要慎重,要发动群众广泛讨论,一经通过就要严格执行”、“制度的执行要严肃,不能各自为政”……这些表象告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不应是表层化的、文本化的,而应当追求符合学校特点、符合本校特点的物质、精神与行为一致的状态。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成熟的起点,“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成熟的标志;“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规范化的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追求。

  3、我们学校环境优美,名言警句、校风校训、雕塑图片的制作相当精美,“学校文化”还有建设的必要吗?

  一所学校的真实精神状态,是不能在“环境优美”、“名言警句”、“校风校训”或“雕塑图片”中寻找的。校长报告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口号,不一定是“学校文化”建设水准的标志。现实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单位精神状态在口号或口头上是高调的,可能其成员的精神状态不佳;有的单位口头表达上低调,可能其成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却处处体现高雅。

  4、“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理论的提升,只要从国内外最流行的理论体系中找一找就行了。其他方面都差不多了。

  理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行为,首先是教师的行为。理论再好,学校教师开会时会风不好,讲空话、改作业、打瞌睡……行为没有转变,再好的理论也是苍白的。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十分先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依然处处反映了落后的教育思想;在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对先进的教育思想接受很快,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陈旧的一套。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重点是放在学校成员习以为常的实际运行规矩以及价值判断上。

  5、学校就是抓升学、抓分数,“学校文化”是虚货。

  升学、分数确实很重要,这都是教育的结果。问题是结果是怎么取得的?起点与人家一样吗?人、财、物的投入与人家一样吗?环境氛围与人家一样吗?生员、师资水平与人家一样吗?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了吗?政策有优惠吗?……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反映了教育的过程。任何时候,不能脱离过程,片面地看结果。真正能提高学校水平的,是“学校文化”建设。事实上许多重点学校是十分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正是“学校文化”建设,更使他们如虎添翼,加速了发展。

  这样,“学校文化”就不能看作虚货了。大家都明白:抓“学校文化”首先是抓教师的行为。教师行为该抓什么?主要的方面是: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等。这些抓好了,学校的发展指日可待。当然,真正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深层次地推动学校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6、“学校文化”建设主要靠钱,有了钱,保证“学校文化”建设上档次。

  有些学校在环境方面确实花了不少的钱。有石径草坪、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有假山喷泉,可是学生的学习的各类场所却十分拥挤,扫帚拖把、衣帽雨具则无处可放。有些学校硬件确实现代,但缺乏个性特色,看不出民族的、地方的、传统的痕迹。有些学校请客送礼极为热情,出手大方,但教师培训进修经费困难。有些学校把“校风校训”、“名言警句”镌刻在墙上,随机抽查几位学生,请他们讲一讲“校风校训”的意思,讲一讲看了“名言警句”的体会,学生却无言以答。很多学校把钱重点投放在显性的方面,忽略了隐性的方面。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很多学校没有重视本土化文化的传承,而主要进行的是普适性的知识的传授。

  7、“备课”,主要是抄参考资料,应付检查;“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很好,各人负责一部分,“交流”一下,就完成全部备课的任务。

  先要认识的是: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校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体现出“学校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备课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接着有两个问题要研究:为什么要备课?课又该怎么备?备课,很显然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备课中“抄”一点可以,但必须明白为什么要“抄”这“一点”。全盘照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样,集体备课中,大家交流一下研究教材的体会,谈谈各人的经验教训,是大有裨益的。不问本班学生实际、不管教师个人水平,把人家的教案当作自己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另外,学校要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有效的服务。如: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建立自己的学科试题库等等。

  8、“科研兴校”就是花点钱请各级教科部门“指点,指点”,找个专家挂个名就行了。

  如果把“科研兴校”当作点缀,当作花架子,上述做法确有实效。真正要“科研兴校”,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要立足本校,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投入到“科研兴校”之中。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说得实一点,这也是如何发展“学校文化”的问题。

  9、竞赛中有名次,报刊中有文章,会议中有发言,通报中有表扬,工作中有亮点,“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这么一回事。

  “学校文化”建设看重的是事情的过程,不能单看结果。竞赛中有名次,报刊中有文章,会议中有发言,通报中有表扬,工作中有亮点,这都是学校工作的结果。竞赛的名次是怎样得来的,有没有“加班加点,单门独进,放弃其他”?后进学生转化如何?获奖学生是否存在后进的方面?等等;报刊中发表的文章,付过钱吗?是自己的观点吗?与现实相符吗?等等;会议中的发言表态,化为实际行动了吗?具体落实了没?有没有折扣?等等;通报表扬了,还有不足吗?还需要努力吗?等等;亮点有了,“灯下暗”的情况有没有?亮点是否照亮了角角落落?

  (本文摘自北仑教科网 作者:汤兆华)

关于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上海市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等情况,受上海市教育党委研究室的委托,我们进行了“从百所学校校训看学校办学理念”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从校训这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模式、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明晰学校办学理念提供参考。

  通过互联网、电话、问卷等方式,我们共调查上海市150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并在其中筛选110所学校的校训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其分布为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9所,中学69所,小学7所,特殊、特色学校9所。

  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校有自己的校训,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对校训的制订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有17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训,包括一些历史悠久或较有特色的学校,虽然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然而却没有明确提炼出自己的校训,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这说明学校领导对于校训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足。

  一、学校校训的内涵

  1.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历史悠久的学校,其校训意味深长,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喻为“江南第一学府”的复旦大学倡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突出了复旦人对治学之道的认识和理解。上海交大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校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奋发图强。格致中学的校训“格物致知,求实求是”,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它指引着学生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同时也体现了学校推崇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2.校训反映了时代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校的校训不仅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市北中学的校训“活跃、和谐、求实、创新”、徐汇中学的校训“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的校训“树立创造性志向,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等,都体现了人们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怒江中学的校训“责任自信、和谐发展”、梅川中学的校训“兴趣求学、多元发展”是当今社会追求和谐发展和多元发展的印证。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上海市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的背景下,更有上海市娄山中学的校训“弘扬民族精神,做可爱的娄山人”,将时代要求与自身办学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3.校训体现了学校特色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校训充分反映了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方针和办学特色。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反映了师范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办学宗旨。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恪守“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反映了他们以“信”立校、以“信”育人的办学理念。久隆模范中学以“勤俭、勤劳”为校训,符合其生源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更体现了“俭以养德,劳以发展”的办学特色。向阳小学以“求趣”为校训,提出了“学生求勤奋学习之趣,教师求教书育人之趣,后勤职工求优质服务之趣,行政领导求科学管理之趣”的办学理念,它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塘桥第一小学以“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为校训,这不仅符合她以书法见长的学校特色,而且以练字喻做人,用书法的精神道出了做人的真谛。“一笔一画”既是对练好字的要求,也包含着对做事、做人的期望,意味深长。

  4.校训贯彻了人本思想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开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着眼于人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这种办学理念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市东中学的校训“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风华中学的校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上海市莘光学校的校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都体现了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这样一个人生导向。

  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正在逐渐深入人心,部分学校修改后的校训比过去更能体现人本教育思想。如控江中学曾用校训是“自我评价、自我砥砺、自我调节、自我超越”,修改后的校训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向东中学(原南洋女中)原校训为“崇真、求知、开拓”,现在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显然,后者比前者更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再如,漕河泾中心小学原有校训是“自吾求知、蒙以养正”,修改后的校训是“乐求真知、手习脑勤、心康体健、齐冠洁生”。相比较而言,后者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

  二、学校校训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被调查学校的校训,虽然部分学校的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学校自身特色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学校的校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表明了学校自身缺乏明晰的办学理念。

  1.学校的校训缺乏特色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校训缺乏特色。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医药类、外语类、旅游类、商业类、金融类院校,完全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提出具有专业特征和反映办学理念的校训,如中医药大学将“仁爱”二字写进校训,就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和医药行业的高尚职业道德。但相对而言,其他多数专业特色学校却仅选择了“进取”、“求实”、“创新”、“勤奋”、“团结”等泛泛的词语作为校训。固然,上述词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普遍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特征,然而,却失去不同专业或不同行业应有的个性特色。

  2.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雷同

  在校训的内容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在110条校训中,出现过3次或3次以上的词语共计17个,出现次数最多的五个词语分别是:求实32次,创新24次,勤奋22次,团结17次,进取12次,分别占校训总数的29%、22%、20%、15%、11%。如果将“奋进”、“进取”、“勤学”、“上进”等作为与“勤奋”相近的词,把“开拓”、“创造”、“拓新”作为“创新”的相近词全部列入统计,这种雷同现象的比例就更高。

  在校训的表达形式上,统计结果表明,校训虽然从2字至20字不等,但以8字校训居多,占参加统计学校总数的61%。在本科类院校中,8字校训占88%,在中学中占57%。而后依次是4字、2字和16字、12字校训等。

  校训作为校园精神的象征,从总体上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校训趋同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办学思想的一个潮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甚明确,没有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及独有的办学特色。

  3.校训流于形式,成为学校的一种口号

  在电话调查中,我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第一,你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第二,你认为你校校训的特色是什么;第三,你校校训是如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需要说明的有两点:首先,参加电话调查的学校是运用网络查找方法无法找到校训的学校;其次,为了避免学校一般职能部门对学校整体情况不能全面了解,我们调查的部门为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党办、校办。关于“校训是什么”的问题,需要查找宣传资料或询问他人才能回答的占此类方法调查总数的93%。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能够扣题、自圆其说的更是寥寥无几。此类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校对校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没有将教育理念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制度,也没有落实到学校的行为规范上,致使校训不能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只能普遍流于形式。

  上述几个问题的出现,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上海缺乏一流教育家特别是一流校长的现实。有的校长或忙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处理学校日常事务,无力顾及对学校长期战略发展进行思考,致使学校管理仅停留在执行指示和保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层面上;或由于长期埋头从事自己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对教育规律及教育发展的研究和关注不够,而缺乏明晰的办学理念。循历史足迹,凡为人称道的学校,其校长必定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恪守他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等办学至理,使清华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确立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校内学术气氛浓厚,求是精神在浙江大学蔚然成风。如果校长的办学理念不清晰,对学校定位不明确,学校的发展与特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上海市部分学校校训现状的调查和对校训中现存问题的分析,同时借鉴部分国外优秀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拔“专家+管理”型校长,提高校长素质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纯管理型的校长对学校内部的工作治理井井有条,而对学校的学科发展缺乏实质性的指导;纯专家型的校长虽然对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颇有见地,然而在对外、对内协调和联络工作中却相形见绌,影响学校的发展。校长是一所学校最有力的形象代言人,因而在选拔校长时必须将这两个因素有机结合,以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同时,要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作为一校之长除了自身教学、科研、管理能力外,还应兼备战略家的眼光和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精神。

  2.明确学校定位,开展特色教育

  学校是否有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能否办出个性与特色,首先取决于学校定位是否明确。学校定位包括目标任务定位、类型定位、能力水平定位、社会需求定位等,即要确定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是高分还是高能,是博学者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要明确自己学校的类型,例如,对大学而言,是研究性、教学型,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是农、林、医,文、理,还是综合性大学;要全面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科学把握本校的办学优劣势。

  3.以校训为核心,发挥其导向作用

  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的灵魂,而校风、教风、学风是校训在学校工作不同方面的反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师守则》、《学生守则》等则是制度化的校训。校训在学校工作中应占统领地位,然而部分学校却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独立存在,互不干涉。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存在“三风”,却没有校训,这些都将导致学校工作的多中心或无中心现象,因此必须及时恢复校训在学校发展中的灵魂和中心地位,并以校训为教育教学核心,将校训精神渗透到学校工作的不同方面,如师资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同时还要落实到不同层面上,例如从理念层到制度层,最终落实在行动层。

  校训是学校的核心,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支撑。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精神,使校训不仅更具文化底蕴,而且还要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实施德育的过程,传播学校办学理念,使校训在办学和育人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4.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提升办学理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发挥校训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充实校训的内涵,提升办学理念。而提升办学理念应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使校训既展示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注重传统教育思想而轻视对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忽视国际教育前沿问题和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教育理念将失去对现代学校工作的指导意义;只关注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而盲目抛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办学理念则如浮萍一般根基不牢,也容易造成如前所述的校训雷同现象及与之相联系的学生个性发展趋同问题,而最终违背现代素质教育的初衷。南京大学校训的修改充分体现了优良传统与现代思想的交融。从两江学堂时期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今天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每一次的更改和提升都是南京大学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同时也留下了它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足迹。因此,提升办学理念要力求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完美结合。

  (本文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刘亚军 张艳菲 孙芳)

学校特色营建的目标召唤


  学校特色建设目标,是充分发动师生参与制定的,是获得师生认同的,对全体师生具有巨大的召唤力、凝聚力。因此,对目标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反复宣传、强化,使之如“晨钟暮鼓”,充分发挥它的召唤力,调动起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1)把学校特色目标简缩为校训

  校训是规范全校成员思想作风和行为的训律或戒条。它是对某种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是学校特色的灵魂,对学校全体成员起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吕叔湘先生曾回忆说:“1918年我进常州中学,童伯章校长为我们新生讲校训,两句话,四个字,一曰存诚,二曰能贱,我铭记在心,一生受用。”校训的作用于此可见。

  校训词一般为从正面提出要求,例如勤学、团结、奋进等等。要求抓住核心,力求内涵大、寓意深。当年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制定校训也可从反面提出警戒。20年代保定市育德中学制订的校训即为“不敷衍,不作弊”。这几个字看似平常,但内涵十分丰富,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校训的文字要求简洁明快,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2)借助校旗、校歌、校刊、校史。

  ①校牌、校徽、校旗。这些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标志,而且是全校师生努力方向的一种寄托,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与我国校徽多为长方形不同,国外学校校徽的形状是多样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徽是缎带系着的两只谷穗,中间夹着“大学”二字。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徽是盾形,下面是打开的书本,上面的拉丁文VERITAS(真理),与其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相呼应。四川省江津中学早在1931年就设计、制作了有琴、笔、球三图案的校旗,以示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建平中学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校旗,蓝底五白环,寓意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每次活动中将蓝底五环旗缓缓升起,此时此刻,每一个建平人心中无不升腾起强烈的自豪感。这就是物质变精神。

  ②校歌。校歌的作用一是表现在歌词上。校歌歌词无固定形式,但应体现出学校的特色,表达学校的宗旨,富有激励性。二是表现在音乐上。荀子早就指出:“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当代心理学家对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职员工的调查表明,在对人刺激中,占第一位的就是音乐。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歌比赛,编辑出版优秀校歌集,都是为了发挥校歌的激励作用。

  ③校刊。校刊是学校的重要舆论阵地。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认识、意见、看法,它对个体在心理上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往往能发挥出“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积以时日,就会形成一种群体意念,进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作风。

  ④校史。一所学校要形成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特色,需要几代人连续不断的努力。当代办学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延续着的校史增添新的一页。历史常常又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利用校史上优秀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说服力和凝聚力,而且容易激起广大师生的亲切感、自豪感和青史留名的崇高愿望。

  本文摘自《学校特色的设计、营建、与品味升格》(原载于《教育科学》1998年第二期,作者:孙孔懿),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

中国大学校训撷英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四川大学校训: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兰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石油大学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西北大学校训:诚朴,公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