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2006年第1期(总第5期)
发表: 2010-08-09 00:21:22    浏览: 6008 次
本期导读


  随着学校教育与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大课题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推动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期文摘选编了几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不同视觉研究、探讨和叙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邓北平
2006年3月



文章目录


  1、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

  2、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

  3、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九个命题

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


  《班主任兵法》一书,出自一位教龄仅七年的年轻教师之手。作者在大学毕业后的头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工作经历。然而,正是这段经历,成了作者极富价值、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作者通过对这一段难忘经历的历时一年多的咀嚼、总结、感悟、反思,加之不断地阅读钻研,终于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跃上了一个较高的新层次,不仅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还写出了这本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创新价值的《班主任兵法》。

  该书作者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人生的经历是一笔重要财富。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有那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思考感悟的人,人生的经历方能称得上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就像用便宜的原材料能制造出价格不菲的产品一样,关键是后者加入了思想和技术的因素。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我们往往认为,教龄是成为教育工作行家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学校工作年限很长的人才能称作教育工作的行家。这难道不是我们的错误认识吗?有这样的人,他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并为自己的教龄长而引为自豪。但他每一学年的工作都是上一学年工作的重复。他没有热情,没有灵感地工作着,忠实仔细地完成每天的工作……在他的工作中没有疑问,没有矛盾,他对新经验漠不关心,害怕改革,他自始至终这样地在学校工作着,直到退休为止。他还为自己谋取到了奖章和荣誉称号。然而,这样的‘行家’却早已对学校、对儿童、对日益复杂化的教师工作感到厌倦了。”而另一种人,“从初为人师之日起,他就贪婪地汲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儿童和勤奋钻研教育科学。每一堂课,每一次与自己学生的会面,他都要作为在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的存在余地,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就这样,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积累了什么?教龄吗?不!——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因此,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重复同一内容的十年经验与创造性探索的十年经验,这是两种不同质的教龄!”(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过“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这样一个公式。肖川先生在其《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一文中也说过一段精辟的话:“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该书作者的成长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上述道理。

  教育反思,实际上是反思者对自己的教育经历进行综合、总结、分析、提炼的过程。在这里,反思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固然重要,然而,反思者相关的眼光、悟性、学识和知识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必然会参与到反思当中去,并最终决定反思者反思的结果。如果说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发酵过程的话,那么反思者自身的经历就相当于原料,上述其他因素就相当于促进反思并决定反思质量和结果的酵母。这就像苹果落地的现象司空见惯,但只有牛顿从中得出了最有价值的成果——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反思成果一样。

  实践—学习—反思,这既是年轻作者的成长印记,又何尝不是教师成长的共同规律呢?

  (本文摘自《班主任兵法•序》 作者:薛农基)

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
──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我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生命——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我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的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本文摘自《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作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小特级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根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的侧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不同的等级”。根据我们的教育实际和管理经验,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德水平的提升;(2)教育观念的更新;(3)教学能力的增强;(4)教学行为的改善;(5)教学经验的积累;(6)教育智慧的生成;(7)自主意识的觉醒;(8)教育幸福的体验;(9)生命价值的实现等。

  教师专业发展既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内在需要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也只有对自己专业发展有一种责任感,注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状态。

  笔者认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方式有“五步曲”:(1)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2)反思——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3)交流——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经验中完善自己;(4)研究——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己;(5)实践——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1、学习

  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尤其是教师,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有学者指出:“教师是真正的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标杆。教师不读书,不思考,教书育人就易出偏差;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方可为师……教师读书是关系国家教育成败的大事。大面积的教师不读书、尤其不读教育科学著作,意味着教育的运转肯定出了偏差。不读书,就意味着没有科研,就意味着非专业状态”。

  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学习与自己的工作、与工作中的问题、与自身的专业发展相关联;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自己的经验常常广泛参与其中。

  就教师学习的领域和内容来说,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现代.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知识、本学科的现代发展等方面是教师较薄弱或缺乏的,而这些又正是教师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所以这几方面内容的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教师学习的方式来说,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读书。现在教师不爱读书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让教师读书学习应成为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营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主题。

  2、反思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反思不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活动的简单回顾和再思考,而且是一个用新的理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用社会的、他人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做比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求他人对自己认识、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站在他人的角度反过来认识分析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在解构之后又重构的过程,是一个在重构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行动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也包括对与之相应的潜在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还包括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

  依据教师工作的对象、性质和特点,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1)课堂教学反思;(2)专业水平反思;(3)教育观念反思;(4)学生发展反思;(5)教育现象反思;(6)人际关系反思;(7)自我意识反思;(8)个人成长反思等。每一种反思类型还可以再细分。譬如说课堂教学反思,还可以分为课堂教学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反思、教学策略与教学结果的反思、与教学有关的道德和伦理的规范性标准的反思等。如果按照课堂教学的时间进程,还可以细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等。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做反思型教师是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我们确立的教师反思的“六个一”制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每节课后写一点教学反思笔记,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每月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或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做一个课例或写一篇经验总结,每年提供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每五年写一份个人成长报告。

  3、交流

  在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本来是教师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智慧的最主要、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可是目前在学校里听课—评课通常变为单纯的学校检查教师、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课—评课,着力点应该是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行为的改善、反思意识的增强、思维方式的改变。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有三个层次:一对一的对话、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会诊、全校教师的研讨与交流。(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但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作用和效果。要使集体备课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需要明确其思维指向是求同,还是求异;其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整齐划一,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其主要任务是设计教案,还是教学研究”。这直击了当前集体备课中的问题与弊端。显然,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体备课应是注重后者。(3)经验交流会。典型经验通过交流报告会的形式推广省时、高效,学校应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4)随机交流。这种交流不受时间、空间和情境的限制,遇到问题和疑难随时请教、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也是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4、研究

  中小学教师要不要开展研究,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教师即研究者”,“研究是提升教师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已经得到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教师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和怎样研究,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然也包括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教师开展研究的价值取向上,需要强调以下几点。(1)教师的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的;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理性意识,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能力”为间接目的;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能为了名利而“研究”。(2)问题始终是研究的起点。研究从自己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开始,这是教师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准则。就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认识。通常我们习惯说“教研”,即“教学研究”,这一提法限制了教师研究的课题范围,教师研究的问题的来源,不只是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教师的全部工作,涉及现实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3)教师的研究,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基于学校、在实践中的研究,也就是说,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

  一般来说,作为一项研究,研究者一定要思考并解决好如下的几个问题:为什么研究?谁来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何时研究?何地研究?研究得怎样?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研究的类型,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种。(1)“行动研究”。这种研究的问题来自教育实践,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研究。(2)“叙事研究”。它是以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的方式,陈述自己在教育活动或教育经历中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逐步展开剖析、反思,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和观念,并提出改进措施,寻求教育规律。其特征是通过故事叙事来描述人们在自然状况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促进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案例研究”。其特指以“问题或任务比较典型、教育过程曲折多样、取得显著效果或经验教训、发人深省的课堂教学实例或学生教育实例或管理实例”作为“案例”,展开分析、讨论、研究。

  5、实践

  这里所说的实践指的是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这种实践活动,既有主客体间的对象性活动,也有主体间的交往性活动。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象性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不仅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提升了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性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者,也都是学习者。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应用教育理论、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斯滕豪斯在反思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指出:“从实验主义者的立场看,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对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课堂和学校的潜在的实际观察者……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所以,立足于研究教育教学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课堂是复杂多样、变化莫测的,“教师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的教学生活中亲自‘寻找’和亲自谋划,进而获得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因此获得相应的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境界则可以概括为体验智慧”,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对问题分析的清晰与透彻,对学生状态和心态的准确把握,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等教育智慧均来自于实践。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学会教育技能,形成教育机智,体验教育幸福。

  (本文摘自《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作者:杨骞)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九个命题


  命题一: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命题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命题三: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命题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命题五: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命题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亦即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

  命题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

  命题八: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命题九:“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同义语。

  一、教师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命题是“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中国历代有专业性的“祖传名医”,却从来没有“祖传名师”的概念,实际上没有人把当教师作为人生的目标。读书人的唯一目标是做官,穷秀才想考举人,屡试不中,难以糊口,才考虑当塾师。教书甚至连行业也不是。20世纪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但公众对教师的专业性仍不认同,似乎只要文化程度高于所教对象,谁都有资格做中小学教师。即使如皮亚杰这样的大学者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

  现在知道,这种看法不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心灵火花的点燃者,这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否则就不会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了。退一步说,即使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要有本事让学生学到手。极而言之,教会黑猩猩表达简单的语言也可说是某种知识的传递,似乎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到。再退一步说,即使任何人都能做到,也不等于任何人都能做好,从“做到”到“做好”的漫长距离就是专业化的过程。

  二、重要的是发展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二个命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如果听到“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以为是传统的教师培训,那教师专业化发展绝对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话题。无可讳言,以往的教师培训,其质量非常可疑,而且接受培训的教师态度相当消极,在选科时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怪现象——选些“轻松”科目塞责。更本质的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师培训注重提供教学专业的知识基础,似乎教师精通“教什么”及“怎样教”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能力,从而胜任教师职务。实际上教师专业化却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三个方面。

  教师专业化发展似乎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不管你发展得好不好,我可以发展我的,独善其身。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和合作氛围,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必然会受到阻遏,个人有良好的愿望,也很难实现。这是一种社会生态现象,一个热心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与一批无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占据着同一个生态位,他们的活动空间和生存资源都相同,于是受Gause竞争性排除定律的支配:“为了同一个小生境而竞争的两个不同物种不能共存”。——被挤垮的往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它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对教育的深入理解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四个命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这条件是三个命题的合取,缺一不可。

  对教育的深入理解是太难太难了,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加强一点学习,对教育的理解必然会逐步深化,各人的心得经过提炼就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可以明白深入理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比如说,我有一位可敬的同事,他教的是来自希腊科学传统的物理学,为人处世的思想方法却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句玩笑,他是道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子曰:“诗三百篇,一言而蔽之,曰‘思无邪’”。我的同事对千百条教育原则的归纳是“一言而蔽之,曰‘因材施教’。”用现代术语来说,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就是: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高斯和贝多芬呱呱落地的时候谁知道他们将来是不是顶级的人才,更想不到前者将成为“数学王子”而后者将成为“乐圣”。

  ——知识易忘,能力永存,所以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自主学习的东西最难忘,所以要设法让被动学习更多地转化为主动学习。

  ——单靠十几年学校教育学的东西,学学忘忘,剩下的毕竟有限,如果终身学习的话,我受到的教育岂不比只依靠学校教育的人多出许多倍?

  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教育的深入理解之上,如果这种理解不正确,你的教学实践必然发生问题。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二:对学校发展的深入理解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理解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对这一点,以前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到,通过准备讲稿,豁然开朗了。

  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学校发展是学校发展,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我独善其身也可以”,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学校发展的理解,而这种理解还决定了教师的自身定位,所以非正确理解不可。比方说,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风气,国营单位的职工每每把单位与民营企业等同起来,言谈中总是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仔,把单位负责人叫做老板。如果学校教师也这样把自己定位于学校科层制管理上的机械操作工,就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主张的教师专业自主权格格不入,按这种理解,最终会遏制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扬,甚至会滋长阿谀奉承的不正之风,从而使学校走向衰败。所以怎样理解有关学校发展的一切,的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三: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所谈的已直接触及教师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歌德。

  冒昧对歌德也加个注解:职责不同于职业。职业可以终身不变,在大锅饭体制下,有人甚至可以抱着“混饭吃”的态度混半辈子。职责则是与时俱进的。正如歌德补充说的:

  “可是你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认识自己的过程原来就是不断履行时代赋予你的现实要求的过程,就是那么简单!教师、服务员、警察、医生同属第三产业,他们的职责颇有相同之处。比如,一个客栈服务员的职责是什么?我听到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可以从中感悟到职业和职责、从业和敬业的区别,从而使我们自己更好地履行对教师的现实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写好自己的动人故事。如果你是位优质教师,别人听到了你的故事,一定会感悟到你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实践,但只要一步步按现实要求去做,就可以充分实现你的价值!下一个问题是怎样一步步做?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第七个命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

  六、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

  关于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七个命题有两个中心词:“实验”和“反思”。前一个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做,后一个是对思考过的东西重新思考(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回过头来思考以前的东西”)。两个修饰词:“持续不断的”与“批判性”也很重要。

  在我们周围,总能找到一些人,大家公认他们取得较明显的专业发展,用命题七剖析这些案例,就可以发现这些老师无不沿着实验和反思的途径行走,用命题七还能有效地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并指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我所季刊《跨学科课程研究》创刊号的卷首语也是一个可供研究的案例。至于各校目前正在申报的课题和开设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同样可凭借命题七来分析。

  所以在最后,引进一个总结性的第九个命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同义语。我们要走好专业发展之路,时时要牢记:“研究”是“教师”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看来当前盛行的“研究型教师”的提法似有叠床架屋之嫌。当然,当时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纠偏:教师日渐异化为学校科层制下身不由己的机械执行者,必须强调教师工作研究的一面。一旦“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相信“研究型教师”的提法会淡出视界。与此同时,我已多次听到有关普教界里“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的新提法,其标准比研究型教师似乎要高出许多,也缺乏足够的案例供研究。但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利于人才向教育界流动,它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新话题。

  (本文摘自《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3期 作者:刘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