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2008年第1期特刊(总第14期)
发表: 2010-08-09 08:21:52    浏览: 12729 次
本期导读


  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百强中学授牌仪式上讲了三个观点,即:名校之名在于文化;名校之名在于名师;名校之名在于名校友。这三者是一个整体,然而,“名师”、“名校友”都有变化的特点,而学校优秀的文化是扎根学校谁也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是办学之根本,因此,学校既要着力培养名师大家、培养名校友,更要着力建设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

  本次“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精神文化中的学校精神开始研究,随后我们将开始对学校价值观、校训的研究,继而研究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等,真正形成我们学校较为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

  对学校精神文化的研究过程,事实上就是让我们广大教职员工共同来回顾、收集和整理我们沙市中学的合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精神动力之所在,历代的沙市中学人在自己的教育人这个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内在力量源在哪里,从而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达到继承前人、激励后人的目的。

  本期《习坎文摘》刊登了我们开始研究的想法,以期达到引导广大教师、学生都来参与研究的目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来参与、研究沙市中学的习坎精神。

邓北平
2008年6月5日



本期内容


  1. “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研究进展汇总………………唐年新

  2. “砥砺德行”写作提纲(草案)………………………唐年新

  3. “习坎楼”得名之我见…………………………………肖前栋

  4. 艾伟、汪奠基与习坎楼…………………………………黄 炜

  5. 脉动………………………………………………………程大兵

  6. 冲波逆折?抑或曲径通幽?……………………………张安群

  7. 水的品格…………………………………………………许丽莎

  8. 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张小媛

  9. 说“习坎”

  10. “水”资料二则

“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研究进展汇总


  唐年新

  “学校文化建设”经过申请立项,已于2008年初被成功批准为国家级课题,目前课题组已于4月8日和4月22日召开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思路,现将相关情况进行汇总。

  一、研究目的

  1、整理学校习坎精神,传承宝贵办学传统。

  沙市中学创办于1941年。抗战结束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回迁至此,著名数理逻辑学家、时任院长汪奠基将学校新建的办公楼定名为“习坎楼”,现在那幢楼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习坎”二字早成了沙市中学的代名词,由此延伸出来的“习坎精神”成为沙市中学人一种信念,也成为沙市中学的学校文化符号。

  正是这种文化,使历经了近七十载风雨的沙市中学,获得了无数荣耀:两次国务院“嘉奖令”、中国百强中学、湖北省双文明单位、湖北省第一所示范高中等等,2007年又名列“中国高考状元榜”,以培养七名状元、五位院士、两名奥赛金银牌获得者的佳绩跻身榜单,数量之多是湖北省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地级市中学中绝无仅有的。如此众多的光环集沙市中学于一身,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在流淌,一种文化在传扬,可以说,“习坎精神”奠定了沙市中学建设和发展的深厚文化基础。

  近年来,我们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习坎精神”进行了新的挖掘、提炼,提出砥砺德行、上善若水、克难履艰、自强不息,明确这一内涵,是我校优良宝贵之办学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之关键。

  2、用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建立学校共同价值观,培养与之相呼应的行为方式和集体人格。

  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受社会大气候影响,我校师生也面临着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功利化的世俗文化日益浸染本应庄重圣洁的教育领域。沙市中学能够从辉煌的历史走向灿烂的未来,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抱朴守拙、进德不息、精勤奋勉的儒家情怀和知雄守雌、柔顺谦敬、以出世的态度求入世的事业的道家风范承前启后并继往开来的。我们需要用习坎文化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我们需要用习坎文化来指导学校各种行为主体的生活与工作及其他行为方式,我们需要用习坎文化培养出面向未来的精英人格。

  3、用文化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名校之名在于文化,文化是一所学校深入发展的关键,更是当前名校之间竞争的核心和瓶颈。用文化来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所名校的必由之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根本目的之一便在于此,培育学校发展之魂的的精神文化,建设富于人文关怀、不断创新的组织文化,打造优美、书香的生态化的物质文化。

  4、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研究方向

  学校文化是涉及面极广、内涵极深的课题,它既包括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当前研究重点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整理和阐释,最后的直接研究成果要以校本教材的方式呈现。

  经过几次探讨,课题组达成以下共识:

  1、校本教材共有五部分。一是总论,主要是学校的历史沿革变迁、习坎精神等进行综述;二是将学校精神“砥砺德行、上善若水、克难履艰、自强不息”分为具体的四部分,各自进行论述。

  ①关于习坎精神的综述。目前已有几篇校友文章进行个人解读。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复原汪奠基先生在那个风雨交加之夜,是如何将这一弹丸办学之地命名为“习坎楼”,大致说来,“习坎”二字的由来与四种因素有关。一是和《周易》经传哲理对“坎卦”的阐释有关;二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分子对水的特有认识和感情有关;三是和沙市中学地势及校园原教学建设物布局特征有关;四是和当时特殊的时局有关。

  “习坎”源自《周易》,其二十九卦为“坎”,也称“习坎”,卦图是两个“ ”叠加,坎上坎下,其卦辞为: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象形字“习”,是鸟飞的样子,汉儒以鸟飞天上,地有重影解释“习”之本意为重叠,坎是险、是陷。习坎,就是指两个坎险重叠一起,险上加险,象征重重的艰难险阻。同时,习坎也寓意水,坎是水,坎卦由两坎重叠,就像水滚滚而流,昼夜不断。而“水德”是各家各派都极度赞誉的,儒家的孔子说水有五德,道家的老子说水有七德,并认为上善若水,“水德”是近于“道”的。沙市中学旧址地势低,多水,同时,学校回迁之际,正值抗战刚取得胜利,满目疮痍的年代,这些都恰巧暗合了《周易》“坎卦”的象征义。汪先生或许是想通过这个楼名来使大家认识到艰难困苦对于人生不光是苦难,人的智慧、德行、学识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求得的,在重重艰险中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就有希望摆脱艰险得到发展,从而激励全体师生充满信心的去参与学校和国家的战后重建。又或许是水德为寓,水之美德为渐、为默、为恒。古诗曰:“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有“江河万古流”。一般情况下,江水只是默默地、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这可以启示师生为学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或成为)经纶天下之才。从后来沙市中学的发展来看,其所培养的学生在科技和教育领域成大家者居多,以科技教育报国者居多,尤其是从这里走出的四名院士校友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应当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 ②“砥砺德行、上善若水、克难履艰、自强不息”四者之间关系及论述侧重点。

  这是两对因果关系,或是两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具体说,“砥砺德行”是过程,是个人内在的修行,是“小我”。“上善若水”是“砥砺德行”要达到的结果,是师生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即形成水德,这是“大我”。“克难履艰”是过程,是谈如何做的问题,也是成功必须经历的阶段。“自强不息”是外显的结果,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四句话中既有儒家的“入世”,也有道家的“出世”,我们说,儒家磨练、教化,而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但最后的归宿是一致的,都是将个人修炼到理想境界,“上善若水”引自《道德经》,这是道家典籍,“自强不息”引自《周易》,这是儒家经典,应当说,这四句话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我们弄清楚它们关系后,研究过程中的侧重点就不一样了。

  “砥砺德行”要论述有哪些德行,侧重点在于如何砥砺。

  “上善若水”要谈“水德”,这方面的文章很杂、很多,包括经典大家,但要结合教育和具体校情来谈,才有意义,经过讨论,我们确认了水有八德:一是坚守清静、抱朴守拙,读书人要有平和之心,要淡看名利;二是柔能克刚、顺应自然,要智慧地战胜困难,有时候无为是更有智慧的作为;三是不持骄躁,要有谦虚之心;四是懂得教育和做人的宽容,水能海纳百川,人要学会包容,丰富自我;五是牢记奉献;六是灵动,智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七是“有孚”,即要讲诚信,增强内心信念。

  “克难履艰”仅仅围绕克、履,如何智慧地克服困难、突破艰险,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话题,也契合了当前我校提出“智慧的师资”等办学理念和目标。

  “自强不息”要具体地阐述这种精神的最高境界。

  2、全书体例

  对于四句话的四部分的写作体例,没有具体而微的规定,大致上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借助大家、名家的经典之说,进行理论阐述(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二是以大量篇幅的典型事例(校友、教师中的示范性人物的事迹)作为佐证,具体论述;三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习坎文化、水文化的特点,这样才会形散而神不散。

  3、愿景目标

  作为校本教材,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同时它也必将是学校传于后世宝贵精神财富,所以要求前瞻性、励志性,文字要如诗如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要求分析鞭策入里,哲思涌现,具有很强的启迪性。

  三、人员组成

  目前人员有:邓北平、黄炜、罗永安、唐年新、高伦强、程大兵、雷松林、李雪冰、孙石毅、黄祥洲、沈胜方、刘峰、刘超、王晓巍、陈雄、刘寒冰、杨攀、李刚、张安群、张小媛、秦卓琼、许丽莎、杨洁、肖静、肖蓁蓁、汪小明、何军平、黄春黎。

  成员还可增加,建议语文组全员参与。

  我们欢迎全校教职员工都来参与研究。

  具体分工如下:

  黄炜、罗永安作为课题组协调员;

  唐年新汇总资料;

  唐年新负责“砥砺德行”部分,高伦强负责“上善若水”部分,沈胜方负责“克难履艰”部分,程大兵负责“自强不息”部分。

  四个小组长,设置框架,其他人员进行组合。每一部分先单独开展研究,目前主要是拿出写作提纲,各部分有眉目后再整合。

“砥砺德行”写作提纲(草案)


  唐年新

  ■导言

  待写

  ■前言

  为人之道,重在人品。而德行为人品之灵魂。

  在中华文明史上,人之德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儒释道三家都讲人之德行。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砥砺自己的德行,使个人素质日臻完善,让品格更加坚毅高尚。《易》中也说:君子以厚德载物。释家也重德行,要成就佛果,须注重修身养德,所谓“好人有好报”就是这个理。由此可见,砥砺德行是中华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人形成好的品格和操守、通向成功的第一要义。

  德行毫无疑问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强调教师当把育人放在首位,崇教厚德、为人师表,教师当是学生可亲、可敬、可学、可仿的良师益友。同样,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更要注意修德,“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时向全体学生明确提倡:砥砺德行。爱因斯坦也曾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除了知识和能力以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德行,是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远大的理想。

  千载而下,德行的内涵外延几经变迁,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德行的最高参照标准是水德。《荀子》中记载:有一次,“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他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说了一大段话,其中大意是水有九德,他将人类的各种美德赋之于水。老子认为水有七德,上善若水,水德几于道。可见,水德是古时哲人先贤推崇备至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水德赋予新的内涵,我想以水德和习坎精神为参照,谈谈新时代师生应当具有哪些德行。

  一是要有高尚的情操。

  水的流向有高下曲折,但总循着一定的河道流淌,这是“义”;持器物取水,器盈须止,否则自溢,不可多得,这是“正”。沙市中学建校至今,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一批批前后相承德艺双馨的园丁,他们的情操是如此高尚,在他们的哺育下,培养出了大量行政、科技、教育、实业、军事、体育和文艺界的人才。

  二是要有美好的心灵、

  水的源头是和归宿总是纯净的,这是“善”;水滋润万物而不向万物索取,这是 “德”’。学生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教师要画出最美妙的图画。

  三是要有远大的理想。

  水自源头流出而百折不回,可谓志向远大。我们树立伟大的志向首先应是报国之志。汪奠基老先生在抗战艰难时刻将我校教学楼命名为习坎楼,并由此演化成习坎精神,这其中就有激励全体师生充满信心的去参与学校和国家的战后重建,报效国家之意。“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理想,在和平年代,教师要树立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理想,学生当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和报效祖国人们。

  师生要培育高尚品德,就要做到内心向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有容乃大,这是一种至高的人格修养和人格境界。健全高尚的人格,好比充足优良的钙质,只有拥有强健钙质的生命,才能成为立于时代潮头的了望者,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德行是我们所看重的,它是人的内在修为,要实现它,非一日之功,那么如何达到呢?这是我要论述的重点,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立志

  立志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人生奋斗目标。古语云:“人无志,非人也。”“匹夫立志,可参天地。”“有志者事竟成。”可见,立志是做人根本,是成功的动力,中学时代是确立人生志向的关键时期,要做到“有理想、有志气、有作为”。

  当然,这种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须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西汉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清末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发出“振兴中华”的激情呐喊,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肺腑之言,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立志报国的背影。

  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

  修身养性,就是要培养性格,涵养性情,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注重自我修为和身心锻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认为要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老子说:重修身,则无不克。修身养性要达到的境界一是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二是对人宽容大度、有礼有节。这种境界是一种儒雅大方、涵养大气。修身养性并不仅仅代表养生之道,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虽有与世无争的淡薄,却更有着励精图志,卧薪尝胆的锐利,它代表一种进取,一种励练的精神和态度。

  修身养性要求我们要豁达,心态阳光,充满希望。教师要有浩大之胸襟,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到不偏爱、不抛弃、不放弃。学生要“严、诚、敬、朴、达”五个字,即严以律己、诚以待人、敬以师长、朴以生活、达以挫折。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个人的修养不仅是处世的条件,而且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磨砺

  松柏在万物凋零的严冬仍然生机勃勃,傲然挺立,高尚德行只有在艰难考验中才能光辉耀目、熠熠生辉。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成就大事,必经磨难,只有在磨难中警醒、总结、感悟,人生才会丰富,才会真正豁然开朗,圣洁的高尚品德往往会在穷达生死考验中得以升华。孔子是一代文化圣人,但他自己承认,自己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是经过了一生的修养磨练,“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砺过程。

  习坎,就是指两个坎险重叠一起,险上加险,象征重重的艰难险阻。当初,汪老先生或许是想通过这个楼名来使大家认识到艰难困苦对于人生不光是苦难,人的智慧、德行、学识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求得的,在重重艰险中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就有希望摆脱艰险得到发展。

  四、 “言必信,行必果。”——重行

  立志、修身、磨砺都要通过我们的做事和行为体现出来。孔子曾赞扬他的学生子路,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他答应办的事情从来不过夜,不把事情做完是不肯罢休的。光有志向却不力行,就会成“空中楼阁”。

  “言必信,行必果。”重行须要从细微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只有注重自身修养的点滴积累,才能修出贤良高尚的品德。

  “坎”卦的卦辞为: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有孚就是要有诚信、信守承诺,言出必行。

  对于学生而言,我们要做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

  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反思

  “过也,人皆有之,更也,人皆仰之。”——改过迁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一生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过失,行为会有失误,当这些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是说,我们要自觉内省,对自己行为展开反思。我们不仅是对自己过失,对于其它自身各方面的行为都有必要依靠“日三省吾身”的方法来提高修养品德。通过内省反思,教师可以迅速成长为一名教育教学技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名师,学生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通达智慧。

  内省自身错误只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便是改过迁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不犯错误的人,但我们对待错误不能遮掩,不要忌讳,只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就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酿造的品德才会芳香绵长。

  ■正文提纲

  □教师篇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规范,教师最吸引学生的往往是其人格魅力,其次才是渊博的学识。在习坎园中,有许多这样德艺双馨的教师,他们桃李满天下,他们是师之楷模,生之典范,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上善的“水德”。水滋润万物而不向万物索取,他们大爱无私;水处下而百川汇聚,他们宽宏大度;水至柔却能滴穿顽石,他们儒雅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解这些沙市中学的脊梁。

  一、胡良栋老师二三事

  二、勤育栋梁耕不辍 化作红烛照人寰——追忆“全国模范教师”胡成权

  三、“我只做我应该做的”——记湖北省政协委员吴本萍

  四、智慧的心灵按摩师——记特级教师周琼

  五、大爱无私铸师德——习坎园园丁群像

  □校友、学生篇

  作为湖北省第一所示范高中,我们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至今从我校已经走出五位院士、七名状元,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向善、律己、朴实、勤学、乐观、智慧、宽厚、尊敬师长、勇于拼搏、恒以追求等等,这也是水之美德,更是“习坎精神”的核心体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沙市中学的骄傲。

  一、立志修德生典范 成就学业耀荆楚——习坎状元侧记

  二、树报国之志 践爱国之行——王翔

  三、一元钱的故事

  四、院士的品德

  ■后记

“习坎楼”得名之我见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沙市三中


  肖前栋

  沙市三中(现沙市中学)建校已60多年,我在沙市三中学习和工作近40年,和千万个三中学子一样,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母校:岁月的流逝冲不淡我们对“习坎楼”的眷恋,空间的转移也隔不开我们对“习坎人”的深情。“习坎”二字早成了沙市三中的代名词,我们也常以沙市三中之魂----“习坎精神”来自励、自许。

  习坎楼是当时的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在迁往武汉前,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而修建的一栋办公楼。1947年元旦,时任院长的汪奠基先生亲笔题名“习坎楼”。汪奠基先生是当代著名逻辑学家,1956年他与金岳霖等人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担任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有很深的造诣。汪先生何以以“习坎”二字命名学校办公楼,由于已于1979年病逝,而校史也一直语焉不详。

  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也许我们可以探究“习坎”两字的渊源,从中找到答案。

  “习坎”源于《周易》。《周易》第二十九卦为“坎”,也称“习坎”,卦图是两个“ ”叠加,坎上坎下。

  《周易》原文现代文解释

  坎卦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象形字“习”,是鸟飞的样子,汉儒以鸟飞天上,地有重影解释“习”之本意为重叠,坎是险、是陷。习坎,就是指两个坎险重叠一起,险上加险,象征重重的艰难险阻。身陷重重的艰难之中只要方寸不乱,有诚信,心里经常警惕自我,有生命的信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脱离险境,才能亨通。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坎是水,坎卦由两坎重叠,就像水滚滚而流,昼夜不断。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要不断地修身学习,提高自己的德性和学业,学习、掌握教化他人的方法。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初六阴爻阳位,没有实力,陷入深坑中的深坑,无法脱身所以凶险。好比水流进无底洞,变成地下水而不能成为溪水或者河水一样,不能被利用所以凶险。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九二阳爻阴位,不正得中,虽然不能完全脱离险难,不能有大的作为,却能自保。只要能自保,其它事情一步一步都能得到解决。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六三阴爻阳位,处在两个坎陷之交,来处是坎陷、去处还是坎陷,左右都是坎险又能怎么办呢?不能做任何事情,只能等待,这样做不会有功,但也不会招祸。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用粗瓦器装着一杯酒,两盘饭,从窗户送给落难的君王。一个没有力量解救危难的人,能有一颗虔诚的心,谨慎而恭顺地服务于落难的君王,最终不会有灾祸。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坎不盈,是说水坑的水还没有满,不会往外流。祗,是恭敬,既,是一会儿,只要恭敬地等那么一小会儿,水坑的水就会流平了,水就会继续往前流,这是水的本性不会有什么过错。九五阳爻阳位,得中得正,在危难中满怀希望期待着有利时机的到来,不会有过错。

  上六: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上六阴柔在危险的极点,自己没有能力摆脱困境,还要轻举妄动结果愈陷愈深,无力自拨,就象用三股麻绳再加上两股麻绳牢牢地捆绑住,投进设有棘刺的牢狱里,三年不能释放,所以凶险。

  由上可以看出,“习坎”不仅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德性和学业,才能成为君子” 的道理,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艰险。首先,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不会面临困境,应当居安思危,只有时刻警醒自己是否陷入了困境,才不至于陷得太深。如果已经陷入困境,则不要丧失信心,要满怀希望,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观察周围的变化,先求自保以侍变。在险难中还要不拘于常理,要寻找机会以求脱险。如果不能把握有利时机而轻举妄动,只会愈陷愈深,最终不能自拨。

  在当时抗战刚取得胜利,满目疮痍的年代,汪先生也许是想通过这个楼名来使大家认识到艰难困苦对于人生不光是苦难,人的智慧、德行、学识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求得的,在重重艰险中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就有希望摆脱艰险得到发展,从而激励全体师生充满信心的去参与学校和国家的战后重建。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该楼的得名可能是由于其所处地形的原因。《周易》八经卦中以“坎”喻水,该楼原址叫童家花园,明清时代称洗马池,修建此楼时该地地势低洼,到处是池塘。而且水之美德为渐、为默、为恒。古诗曰:“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有“江河万古流”。一般情况下,江水只是默默地、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这可以启示师生为学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或成为)经纶天下之才。从后来沙市中学的发展来看,其所培养的学生从政成名者少,而在科技领域成大家者居多,尤其是从这里走出的四名院士校友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种现象是偶然呢,还是与其多年来所蕴含的这种“习坎精神”有关?这就不是本文所能探讨的问题。

  老习坎楼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由于陈旧早已拆除,但“习坎”所蕴育的那种居安思危,追求卓越,临危不乱,从容不迫,审时度势,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对于个人,对于学校,甚至对于地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很深的启迪意义!

艾伟、汪奠基与习坎楼


  黄炜

  到过沙市中学(原沙市三中)的人都知道该校有座办公楼叫习坎楼,该楼与两位现代中国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密切相关,一位是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先生,另一位则是著名逻辑学家汪奠基先生。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西迁恩施的湖北省政府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前身)却没有回到武昌,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现沙市中学校址)。

  究竟是什么原因当时的国师没有回到武汉,已无从查考,但据熟知那段历史的朱玉峰老师回忆,这可能与艾伟先生有关。艾伟(1890~1955),字险舟,湖北沙市人,1925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归国后曾任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大夏大学等校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33年受聘为教育部首届部聘教授。1938年在中国首创教育心理研究所并任所长,他对提高汉字学习效能,推动汉字简化以及汉字由直排改为横排等均作出过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作为一个为心理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现代中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先生提出把国师放在自己的家乡,希望能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应该是可能的。而且尽管因为战争,古城往昔的繁华已成烟云,但沙市作为鱼米之乡--江汉平原的重要粮棉油中转基地,还是可以为战后学校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活物质条件,这也许是决策时考虑的另一因素。

  但由于学校离省会武汉较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图书杂志不易购得,名流学者无法延揽,不少教授纷纷辞职。为“改善生活,保证学习”,1947年春,国师学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命请愿”斗争,要求归迁武汉 。当年2月26日至4月6日,600余名学生前往武汉省府请愿,并得到了武大、中华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声援,其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为湖北学运史所罕见,迫使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出面安抚,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长赴汉调处。1948年5月,国师正式迁往武汉。在国师迁往武汉前,为改善学校办公条件,曾修建了一栋办公楼。1947年元旦,时任院长的汪奠基先生亲笔题名“习坎楼”,并篆刻石碑置于该楼的基脚。

  1944年秋至1947年夏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长的汪奠基先生,是湖北鄂州人,他1920年留学法国,先后攻读过哲学、数理逻辑,获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北联大等校任教授。三十年代,他就与金岳霖、沈有鼎、张东荪、张申府等清华、燕京大学的教授组织成立逻辑研究会。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各大学的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包括汪奠基在内,全国几乎所有的逻辑教师都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1956年汪奠基与金岳霖等人去了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主要著作有《逻辑与数学逻辑》、《现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哲学概论》、《哲学与科学》、《科学方法》、《理则学 》、《逻辑十略》、《老子朴素辨证的逻辑思想》等。1979年汪奠基先生病逝于北京。

  假如没有艾伟,可能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不会来到沙市,假如没有汪奠基,那也不会有今天的习坎楼,更不会有沙市中学今天的习坎精神!

脉 动


  程一栗

  阑夜,旧楼,老人,孤灯。

  习坎。

  从此,盲目的行为有了目标,无绪的思想有了方向,冲动的情感有了归宿,漂泊的灵魂有了港湾。

  从此,我们便能够清晰的触摸到脉搏的跳动。

  习坎,是你的脉搏,也是我们的脉搏。

  你是智者。

  你超出了一言以蔽之的哲人,他们要用一句话才能表达思想,彰显智慧;而你只用两个字,便玩转乾坤。你的两个字,化混沌为天地,挂日月于星空,御大舟以风帆。

  智者问:“你懂得么?”

  智者说:“你一定要懂得。”这是智者的心。

  你更是长者。

  你的两个字,分明满含着慈祥,充盈着爱心,饱含着期盼,满怀着信任。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你是永远的守望者。

  我们不懂,我们正在懂得。

  愿景远途坦如砥,

  香梅凌雪寒作砺,

  童园水脉润仁德,

  侪辈心田兼知行。

  杏林笔耕逆而上,

  教圃育英施以善,

  芸芸众生望海若,

  莘莘学子泽智水。

  千阻万险等闲克,

  二三其德易为难,

  革故鼎新冰如履,

  乘风破浪怎避艰。

  高山流水莫知自,

  琼楼玉宇独步强,

  敢为天下先说不,

  报悦轩辕永无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不是你么!那不是我们的习坎么!

  你的,我的,我们的,脉搏一起跳动。

冲波逆折?抑或曲径通幽?
——“上善若水”随感


  张安群

  陪伴高二(3)班已经两年,静静流淌的,是如水的时光。曾听语文教研员王老师说,进入沙市中学,整个人就像被洗过了一样。这句发自肺腑的感言,让我想到了人们对北大的感受,听说北大校园就充溢着一种清新高雅的神秘气息,走进北大,你会感觉浑身的“气”像被洗过一遍,变得清通、清高、清雅。那么,我们学校也该有一种神秘的文化气息,会在你走入的日子里,慢慢渗透你的身心,最终让你好似被洗过一样。那么,这文化气息,该是什么呢?

  记得多年前来到沙市中学,看到报窗里的“习坎”二字,很是不懂,觉得它生僻且深奥。事后查阅,才知道它出自《周易》,有重重险阻之意,正涵盖了人生的种种艰难;且其卦图状如流水,寓含奔流不息之意,又暗合人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想来,定是学校的创办者对后来者的期望和叮嘱。

  如今,自己也成了习坎人,但却总因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愧对先贤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校龄不算长,想要深入领悟习坎的深蕴还嫌短暂。但是相对大多数只能身处其中三年的学生来说,似乎又不算太短。身为班主任,常常跟学生讲习坎的时代意义:“砥砺德行,上善若水,克难履艰,自强不息。”讲的时候,大多表层化,抽象化,似乎它们离我们很远;但是今天,当我回望这两年和孩子们共度的时光,我忽然发觉,这种习坎文化其实早已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得到了践行。每每遇到生活的困惑,都是这种内在流淌的文化之气悄悄引导着我们,越过了一重又一重险阻。

  很多人从文化的角度看生活,可是,今天,我仅仅想从生活的角度去看文化。因为再高深精妙的文化,最终也只是对人们存在方式或存在精神的一种描述。也许这些生活断片微不足道,但他们确实是最真实的存在。如果文化成为高架于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那才是让人叹惋的飘渺。

  坎之一:面对题海与睡眠的冲撞,持一份灵动之心

  还记得高一上学期,学生满怀信心走进教室,“名校班”的称誉让他们喜不自禁。每一个家长和我初次见面,都不无自豪地说:“我的孩子以前在学校,考试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高中的第一个月的学习就让孩子们傻了眼:数学和物理像凶神恶煞的恶魔,扰得人不得安宁;几科作业堆在一起,常常让他们忙到深夜,睡了又醒来做题目,醒了又困了睡着。第二天一走进教室,大清早就看到桌上趴了一大片。看了,很让人着急。

  那时侯,王校长带我们班生物课,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班上的学生都喊作业多了,睡不好,恐怕你要想想办法。”我听了,心里更担忧了。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到底是作业多了,还是别有原因?为了了解最准确的情况,我先请教了其他五科教师作业布置的数量和完成的时间限度,再向兄弟班级学生了解他们每天的作业状况。结果,我发现兄弟班级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并不比我们少。

  接着,我到教室、寝室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时间利用和分配状况,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学生刚入高中,时间的利用效度存在问题。碰到数学和物理难题,学生往往会死钻胡同,以致花费了大量时间,结果还有其他题目就没时间做了。于是,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不得不熬夜硬撑。结果睡眠不足,影响了第二天的课堂效率,当天新课掌握不扎实,又影响了作业的效率,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走进寝室,学生一脸困惑地问我:“老师,我们该怎么办?完成作业吧,我们睡不好,第二天没精神;不完成作业吧,心里不安逸,老师也会批评我们。”

  带着他们的困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搜集了一些成功案例,从中摸索可供学生借鉴的方法。我告诉学生,奔流之水遇到巨石,若一味“冲波”必然成为“逆折之回川”,难以前行,不如绕道迂回,曲径通幽。遇到啃不动的难题,不如暂且搁下,先做其他题目,待思路顺畅之时,再回做难题,也许会豁然开朗。

  学生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逐渐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当初的惶惑和恐惧也渐渐消失了。

  坎之二:面对分数与能力的落差,持一份高远之志

  记得第一次组建班委会时,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讲,自我推荐。准备了十分钟,能上台侃侃而谈者寥寥无几。孩子们走上台,要么低着头,要么头望天花板,声音听起来像蚊子。是啊,这些孩子的成绩正像他们家长说的那样,是让人骄傲的,但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却是令人担忧的。

  不久,我发现有个别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缺少自信心,缺少魄力,缺少方法,很多工作都需要我全程插手。这样怎么能让他的能力得到锻炼呢?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以自身经历为例,和孩子们谈起了心。为什么习坎人那么崇尚水之德?因为无论是面对蜿蜒曲折的河道,还是棱角分明的石块,它都能峰回路转,迂回婉转,最后融入大海的怀抱。我们将来面临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挑战的,如果我们只拥有一纸分数,怎么能在人生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永恒的价值?我们应像前贤一样,秉持水的那份坚毅高远之志,开阔视野,从各方面磨砺自己,从而成就自己。记得邓校长在军训会操时曾告诉我们,沙市中学要培养我们每一个人的领袖意识,你们将来走入社会,就是精英层,如果没有应有的气魄和能力,怎么能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更广的平台,我不忽视每一个机会。我的语文课堂的前五分钟,留给了学生进行演讲;班会和团会时间,我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运动会结束后,我总是留时间让班长和体育委员及其他相关干部来总结和评价活动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的变化很大,组织活动的能力增强了,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气质也有了根本的转变。在2007年的“诗意金秋”朗诵会上,我班的诗歌朗诵夺得了学校的第一名,以9.99分获得了特等奖;在国旗下的演讲中,我班同学的演讲语调铿锵,表情得体大方,情感充沛,感染力强,听来振奋人心。看到这种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坎之三:面对胜利与失败的较量,持一份坦然之怀

  三班有很多令我们自己高兴的记忆,也有很多让我们遗憾的地方。记得第一次军训会操,我们只获得了一等奖,与前三强无缘。会操结束了,体育委员张黑艳跑到我的面前,低着头说:“张老师,对不起,是我的错。”我当时心里就怔了一下,再看看其他同学,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嘴里嘀咕着:“真令人丧气。”这些孩子在初中的时候都是学校的宠儿,他们尝惯了成功的喜悦,以致于连这样小的失利也接受不了了!

  那时,我进校也不久,我知道,一个年级十六个班,优秀的班级很多,而不能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情况以后我们还会常常遭遇。如果不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失败,恐怕他们对我这个班主任,对这个班级,甚至是对这个社会,也会产生怀疑。

  果真,两年中,我们班除了成绩还算过得去,其他比赛或评价,大多与我们无缘。学生问我,说:“老师,我们努力了,怎么就没结果呢?”每次活动结束,学生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师,你要做检讨。”

  其实,我也很难过。面对挑剔的家长和心气高的学生,我很想通过在活动中表现优秀来鼓励他们,从而更顺利地开展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我总是让他们失望。

  记得第一次运动会结束,我们遭遇了又一次失败,学生回到教室的时候,一个个像蔫了的花儿,无精打采。我看了很担心,我知道任何安慰在这些得惯了表扬的孩子面前都是苍白的,我必须让他们从失败中看到阳光!

  走进教室,我满怀激情地说,这次运动会,我们没有得到前六名,也没有得到道德风尚奖,我知道大家很难过。但是,你们知道学校为什么要举行运动会吗?听我这一问,学生们都疑惑地看着我。我故意顿了顿说,是因为大家学习太紧张了,学校想通过运动会给大家提供放松的机会。是的,我们是没有取得任何荣誉,但是我想问你们:你们这几天放松了吗?你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到愉快了吗?同学们都使劲地点头,因为这一段时间正是他们苦于作业完不成而感到睡眠不足的最艰难的阶段。于是,我趁机鼓励道,这两天里,我们没有在教室里紧张地听课、繁忙地作业,这就是最大的放松。为了这成功,让我们高呼三声“yeah” !

  经我这一开导,学生情绪明朗了。以后面对失败,我总能找到其中令人快乐或骄傲的地方,而呐喊三声也成了我们班的传统节目。无缘优秀班级,我开导孩子们,难道你们就是为了争个优秀班级的荣誉?那么你们喜欢这个班级吗?你们曾经因为生活在这个班级而后悔过吗?听了我的一连串问句,孩子们笑了。

  把失败折射成一缕阳光,这对孩子们很重要!因为我想,人生有那么多竞争和考验,怎么能保证孩子们每一次都能成功?如果现在不教给他们面对失败的坦然心态,可能将来就无法面对生活的考验。这或许会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正如水,面对艰难,他能冲过则勇往直前;可不能越过,它也会绕道而行,自会别有洞天。

  水,流淌着人生的无数美德,凝聚着人生的无穷智慧。我们每一个人也许不能达到“上善”的境界,但我们不能放松自我的锤炼和修养。因为,“习坎”二字,是前贤的殷切期望,更是时代给我们的最深长的嘱托。“砥砺德行,上善若水”,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习坎人立身行事的最高准则!

水的品格


  许丽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善,缘于水的无欲、无求,不期回报。上善若水,是老子对生命的一种诠释,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与事无争的人生心态。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应怀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淡泊名志,宁静致远,独善其身。努力争取做到: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启名利淡如水,面对坎坷韧如水。

  水,无色无味,无欲无争。水本为万物之源,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胸怀。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还有所谓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由于水具备了这些完善的品性,所以它根本不必与人争利夺权,天下没有人能比得过它,也没有人能争得过它。

  “居善地”的原则,是说水流善下而不居于高处,为人立身处事也应如此,要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我以为应该选择低姿态,选择艰苦困难的地方和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受到磨练,而且可以造就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处于劣势的水遇到顽石,会绕着而行,不与强者硬拼,而是以柔克刚,顺利通过。处众人所不原处的恶劣处境,更多的是一种品格,那就是坚持。

  “心善渊”是要学习水大度能容的胸怀。为人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透彻明净,能够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这是一种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赖于这种大度能容的胸怀。“心善渊”,既是个心胸度量的问题,也是个学问知识的问题。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抛弃自己的成见,要多听大家不同的意见,不好的或反对的意见,有选择的接受适宜的意见。

  “与善仁”就是要学习水仁慈柔和的美德。水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因此而成就了自已的伟大。“与善仁”,即以“慈爱”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要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任何的回报。

  “言善信”是说学习水诚信无伪的准则。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必须是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无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和人格体现,是人生的最高准则。

  “政善治”,要我们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水性平正而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已,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质的重要表现之一。水是善于约束和委屈自已的最佳物质,当它散落于四方的时候,它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当它汇集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我希望大家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

  “事善能”要我们学习水方圆有致的修为。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老子巧借水的本性告诫我们,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园”而没有“方”,多机巧,却又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园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动善时”,我理解为学习水及时而动的艺术,就是行动要抓住时机。一个有道的人,为人处世应当学习水的艺术,顺其自然,不失时机。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如何把握时机呢?我们常说要见微而知著,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先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发现了问题的先兆,我们又该如何行动呢?正确的做法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急功近利,从难处着眼,从易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善于发现机遇,及时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挑战,勇于迎接挑战,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之柔,在于水的无形,可方可圆,适环境而存;水之刚,在于水的压力有多大,能量就有多高;水之净,在于清澈见底,一眼可以望穿;水之恒,在于柔韧滴水,可以滴穿磐石;水之善,在于可以滋养生命,灌溉田园,洗涤污浊。一个人如要效仿“上善若水”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至刚、至净,而且具有“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和气度。

  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最高境界里!

排除万难 勇往直前


  张小媛

  “习坎”一词出现于《易经•坎第二十九》中,《坎》卦说:《坎》卦有重重险难之象,但只要心怀诚信,且思想亨通,努力前行必受尊崇。《彖传》说:所谓“习坎”,就是重重险难的意思。水向前流,灌不满坑坑坎坎行走在险境而不丧失诚信。所谓“维心亨”,是因为九二、九五都是阳刚得居中位。所谓“行必有尚”,就是山河丘陵。王公效法天地,设置关隘险阻,守卫国家。处险之道,因时制宜,其意义真是大极了!

  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经历许多艰难险阻,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险恶的地理环境,抑或社会关系中的是非,从客观上来讲,大体可分为“天灾”与“人祸”两大类,前者是无法避免也不可预见的,后者往往是有意或无意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不管是哪一类,我们都必须得面对这种艰难险阻,这是无法回避的。既然如此,我们能做的是正视现实,与其消极畏缩,不如积极应对。面对艰难险阻,首先要有战胜它的坚定信念、决心和勇气,要相信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过去,其次也不能蛮干,要应用科学的分析和方法,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要循序渐进,因为这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能坚持到最后,就能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曾经经历过各种困苦磨练的人往往会显得更坚强,更成熟。

  如果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而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就会手足无措而陷入深渊,再加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结果可想而知,也许会成为艰难险阻的牺牲品。如果在艰难险阻面前能摆正心态,积极应对,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即使不能马上摆脱困境,也不至于被艰难险阻所压倒,至少为将来摆脱困境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当陷入艰难险阻的困境中,进退两难之时,切莫轻举妄动,而应沉着冷静,仔细分析目前的状况与处境,以寻求时机与对策。在处于艰难险阻之时,最好能得到有经验有又能力者的帮助,在这种复杂、艰难的情境中,这是不容易的,唯有自己持有一种真诚、朴实的作风,安守本份,真心顺服,才可能获助。面对艰难险阻,如果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能力,就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团结一切力量,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最终必将走出艰难险阻的困境。

说“习坎”


  第二十九卦坎 坎為水,坎上坎下

  坎:习坎。习为鸟之飞,重复之意。习坎即两个坎前后相继。由“习坎”而引出“常德行,习教事”。常为常常、不断地保持德行,如水流之不断。习为复习温习之意。

  “习坎”出于《周易》,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关于习坎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乃是水上加水,指水源源不断流,也指处在低时险陷之局。有孚,即有信,水向下和向东流,不论什么险阻,坚定如一,心怀诚信;维心亨,即通达无碍,身处艰险,心中豁然贯通,德性刚毅而中庸。行有尚,即行为值得崇尚,前行必然成功。整个卦辞意指,尽管遇到重重险难,只要调整好内在心境和精神状态,心怀诚信,坚定不移,定能排难出险,如水流千难万险,终归大海。

  原文白话解

  坎卦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坎是险、是陷、两个坎重叠,象征重重的艰难险阻。身陷重重的艰难之中维有心中诚信,一本初衷,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才能亨通。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坎是水,坎卦由两坎重叠,就象水滚滚而流昼夜不断。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不断地进修,提高自已的德性、学业。学习、掌握教化他人的方法。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初六阴爻阳位,没有实力,陷入深坑中的深坑,无法脱身所以凶险。好比水流进无底洞,变成地下水而不能成为溪水或者河水一样,不能被利用所以凶险。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九二阳爻阴位,不正得中,虽然不能完全脱离险难,不能有大的作为,确能自保。只要能自保,其它事情一步一步都能得到解决。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六三阴爻阳位,处在两个坎陷之交,来处是坎陷、去处还是坎陷,左右都是坎险又能怎么办呢?不能做任何事情,只能等待,这样做不会有功,但也不会招祸。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用粗瓦器装着一杯酒,两盘饭,从窗户送给落难的君王。一个没有力量解救危难的人,能有一颗虔诚的心,谨慎而恭顺地服务于落难的君王。最终不会有灾祸。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坎不盈,是说水坑的水还没有满,不会往外流。祗,是恭敬,既,是一会儿,只要恭敬地等那么一小会儿,水坑的水就会流平了,水就会继续往前流,这是水的本性不会有什么过错。九五阳爻阳位,得中得正,在危难中满怀希望期侍着有利时机的到来,不会有过错。

  上六: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上六阴柔在危险的极点,自已没有能力摆脱困境,还要轻举妄动结果俞陷俞深,无力自拨,就象用三股麻绳再加上两股麻绳牢牢地捆绑住,投进设有棘刺的牢狱里,三年不能释放,所以凶险。

  坎卦阐释了陷入艰险时如何应对的人生哲理。艰苦奋斗确实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面临过困境,应当知道自已是否陷入了困境,至少不要陷得太深。如果已经陷入困境不能轻举妄动,只能先求自保以侍变。在险难中不能拘于常理,寻找机会以求脱险。如果不能把握有利时机而轻举妄动,只能愈陷愈深最终不能自拨。艰难困苦对于人生不光是苦难,人的智慧、德行、学识、经常是在艰难困苦中求得,在重重艰险中应当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才能有希望摆脱艰险。

  卦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在险难环境中,只要方寸不乱,有诚信,心里经常警惕自我,有生命的信心,尚可脱离险境。

  《象》曰:「水游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水势一再奔注,有陷溺之险, 宜学习于险难的经验。君子效法坎水要经常实行道德,学习教育的事情。

  笔者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认为还可以有一种解释。象形字“习”,是鸟飞的样子,汉儒以鸟飞天上,地有重影解释“习”之本意为重叠,则习坎,就是指两个坎险重叠一起,险上加险。孔子也曾说“习坎,重险也”,但如果仅仅根据坎卦卦辞“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的原文,是看不出有险象环生之意的,但把“习坎,重险也”的“重”读成zhong音,习坎,就是重视坎险,那么“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也就不难理解了。

  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

  老习坎楼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由于陈旧早已拆除,但“习坎”所蕴育的那种尽管身处险中,内心却要一往无前,亨通无碍的精神气概却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习坎人,使我校师生能够在修身治学征程中自强不息,斩关夺隘,而且还以其特有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告诉我们大家正处在重重险陷中,警醒大家一定要居安思危,临危不乱,从容不迫,排难出险,夺取胜利。

  经过一代代习坎人的实践与诠释,“习坎精神”已逐渐成为学校的价值核心之所在。

“上善若水”资料二则


  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即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上」即最高。在老子看来,如果要在世界上找一样东西来描写「道」,最适合的应该是水;孔子也称赞过水,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聪明的人欣赏水,是因为水活泼、流动,能随着地形而变化,放在圆的杯子里就是圆的,放在方的杯子里就是方的。智者就像水,可以适应环境的挑战,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欢迎。孔子的思想当然是希望我们「既仁且智」。

  儒家、道家对水都非常推崇,说它与智慧有关。道家是强调智慧的学派,儒家是强调道德的学派——人性向善,除了努力行善避恶,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很合理的一种逻辑的发展。谈道家时,老庄不会教人行善避恶,因为一谈行善避恶就必须接受现成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往往是人订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钩」,带钩,是指古时候男人衣服外饰,很贵重,代表身分地位。偷一个带钩就诛杀;但是偷一个国家却变诸侯,不管用什么手段当了国君之后,就有很多人效忠,这样的故事古今都有。这样一来该如何判断?老子用水描写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外好像是无为,事实上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即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即卑下的地方,但是水一定处在卑下,所以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老子在书中以水为比喻之作,还有第三十二、三十六、六十一、六十六、七十八章,把这几章列出来,就可了解老子对于水的看法。但是,水只是「几于道」,「几」是指接近、几乎是,意思是用水来比喻「道」,但水并不等于是「道」。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他提出宇宙的本源就是水。他的理由是:凡是有生命之物都需要湿气,没有水的话,植物无法生长;没有植物的话,动物无法生存。但老子不说「道」等于水,而是说几乎、很像是、很接近水。譬如水总是居于卑下之地,而「道」对万物无所不容,既没有高低之别,也没有好恶的问题,「道」是一切的根源,没有「道」的话哪里有东西可以存在。说水很接近「道」,但是不等于「道」,原因就在这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即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这就是水之「七善」的主旨。居处是指平常的生活,平常生活保持低姿态,别人就会放你一马;保持高姿态,讲话趾高气扬,就容易树敌了。

  有关水的“七善”,我在这里引用苏辙的注解。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其父苏洵,三人合称「三苏」。且看苏辙的解说: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避高趋下」,因为水往下流;「未尝有所逆」,它绝对不会违背这个原则;「善地」,是指擅长选择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擅长表现什么东西。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一个水潭,表面上风平浪静,里面却深不可测。水的表面是平的,感觉如履平地,水下面则「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的「渊」就是渊深。「心善渊」,就是内心平静,不表露自己的意向。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意向一表露就输了。天真的人很容易暴露意向,喜怒哀乐全部形之于色。我们与别人来往时,喜欢说大家来交心吧,把内心的话掏心掏肺全部说出来。我建议尽量避免这样,掏心掏肺的话说太多,到时候收不了场,还被别人记下自己所有的缺点、做过的糗事,也是很麻烦的。倒不是因为人心叵测,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要去克服,说得太多,别人就会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当下是很好的朋友,几年之后时移事迁,情况就不同了。老子很了不起,可以看透这些。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从下雨开始,水「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译成相爱,就是爱护诸多生命。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信」即见证。水可以印证,它进入圆的地方就会旋转,进入方形的地方就会转弯。「塞必止,决必流」,塞住水源,水流就停下来等等。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可以洗清一切的脏东西,城市的灰尘和污浊的空气,一场大雨过后一切就如新了。「平准高下」,水平可分高下,山倒影在水面上,就看得很清楚,何者在前、在后、在高、在低。

  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意指为政能力,即善于治理。「遇物赋形」,是指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会显出形状。古人没有镜子,就用水代替。「而不留于一」,是指不会特意要什么样的形象留在上面,牛来照就看到牛头,马来照就看到马面,人来照就看到人脸。水不会选择,只是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在冬天凝固,春天结冰,“涸”即干枯,“溢”是指满出来,「不失节」,就是什么季节应该缺水就缺水,应该满出来像洪水就变洪水,水配合节气,能够把握时机,善于待时。

  苏辙的解说很有趣,从七个角度说明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用水来对照人生很贴切,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居善地,心善渊」,一步一步来;「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一动、一静、一言、一谈,都合乎平常的生活道理,这是老子高明的地方。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即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我现在的座右铭就是「与人无尤」。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不肯服输,非要把事情说清楚,好像非得找到人来负责不可,现在想起来,又何必去责怪别人呢?

  苏辙还有一句:「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这一句等于是把「不争」拉上来。「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是指有优点而不能免于别人的非议,是因为与别人相争。「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水就是不跟别人争,它「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七善皆「有」而免责,不会有人来责怪它。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妥善运用这七善,就可以达到无往而不利的境界。表面上根本不与别人争,但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指的方向发展,也不会惹祸上身。这一章有关水的特性,非常具有哲学意味。

  二

  笔者认为“水”的品行有以下七种: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