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即是一“乐”。
“‘幸福感’是由幸福观决定的,完整意义上的教师幸福,应该是既获得常人的幸福也获得职业幸福。”教师如何获得幸福人生呢?肖川教授用四句话作了高度概括: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其意隽永深刻,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树立落实正确的职业幸福观,正视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追求成功的喜悦、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
邓北平
2008年7月9日
本期内容
1.人生的韵律……………………………………………………………………袁志
2.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肖川
3.为幸福而做教师……………………………………………………………茅卫东
4.“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李曜明 张婷
5.教师幸福生活十招……………………………………………………………佚名
6.教师减压十招…………………………………………………………………佚名
7.教师不妨先研究自己………………………………………………………周建国
8. 让工作效率和薪水翻番七大秘诀……………………………………………佚名
人生的韵律
袁志
(一)人生有韵律
诗词有韵律,人生也有韵律。
诗词的韵律指的是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人生韵律涵盖的是生命价值及生存艺术。
诗词有韵律才有品味,人生有韵律才有意义。
让诗词富有韵律是少数文人的事情,让人生富有韵律是每个人的追求。
无论诗词之韵律还是人生之韵律,其实质都是一种和谐。
幸福的人生应当是和谐的人生,有韵律的人生。
我们需要着力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和谐,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富有韵律。因为人生旅途中能够让你的生活走调变味、以至失衡变态的事情有太多太多。
(二)关于得与失
这是一个连几岁小孩都会遇到的问题,有多少人不正是由于喜欢得到而害怕失去,经常处于被折磨之中的吗?
其实,得与失原本就是和谐而有韵律的。
你看,大地奉献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奉献了鲜花和果实;农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报以丰收;树梢翩翩起舞,难道不是风的给予吗?鱼儿活蹦乱跳,难道不是水的给予吗?
人要想得到些什么,就必须准备失去些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得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去;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可能越多;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可能越多。所以,人既不要因得到而满足,也不要因失去而惋惜。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或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是常有的,也均是正常的。
人特别要记住的是,勿不劳而获,勿贪得无厌。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失去和谐,你的人生就会失去韵律。
(三)关于喜与忧
喜怒哀乐,乃人生中的常事,但它也最能影响人的心绪。因忧而导致心理失衡者有之,因喜而损害人生韵律者也有之。人尤其要切忌大喜大悲,因为无论大喜或大悲,都不利于保持心灵的宁静。
人应当经常意识到,喜中有忧,忧中有喜。当好事落在你身上时要看到忧的影子,当坏事降临时要看到喜的希望。生活中绝对的好事与绝对的坏事都是不多见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还会相互转化。
所以,人既不要期望有喜无忧,也不要担心有忧无喜,要相信,在多数情况下,喜与忧都是结伴而行的。正因如此,即使好事连连,也要注意做到喜之有度;即使坏事多多,也要善于看到光明的一面。
人最应当警惕的是,既不要让好事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让坏事吓昏了头脑。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使和谐的生活变得紊乱,使美丽的人生失去韵味。
(四)关于大与小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乍一看很大,可多少年后再看,其实很小。仔细想想,曾经让你烦心的一些所谓的大事,在今天看来,还不都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吗?这些小事让你悲伤过、叹息过,但如今不都成了很有意思的回忆了吗?
有些事情,之所以当初让你觉得很大,或许是因为缺乏心理准备,或许是因为承受能力不强,更可能是由于你对自己还缺少应有的自信。它从反面提示我们,某件事究竟是大,还是小,这与当事人是否成熟有很大的关系。对一个成熟老练的人来说,即使大事也是小事,而对一个幼稚浅薄的人来说,即使小事也会成为大事。
世界上最广阔的不是海洋,也不是天空,而是人的胸怀。你的胸怀有多大,你心中的世界才有多大;你的心力有多强,“抗震”能力才会有多强。人要不为小事所困扰,关键是要扩展自己的胸怀。
经验告诉我们,当生活中冒出一些不顺心的小事时,你千万不要过分在意,能处置的就快速处置,不能马上处置的,就放一放再说,有些小事能够一笑了之是最好的。
须知,不把小事情看大,也是有效把握人生韵律的重要秘诀之一。
(五)关于进与退
无论打仗还是生活,都应当有进有退,只进不退或只退不进,都容易招致挫折和失败。
在生活中,一般地说,进比退好,但当该退而不该进的时候,退则比进好,退一步或许就能进两步。
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千万不要过分与自己较劲。努力化解麻烦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明明已无法挽回,你又何苦纠缠下去呢?自己与自己较劲,只能增添新的麻烦,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
你应该学会“退一步想”。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的原则问题,在不少事情上,都是既可这样也可那样的。人不可只能拿得起,而不能放得下,该放下的就要放下。适时地放开自己,就等于解放自己,退一步对你大有好处。
可见,有进有退,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和谐。
(六)关于真与假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真有假,连你自己有时也会有真假之别。当你袒露真相时,你是“真我”,当你把自己装饰起来后,你就可能是“假我”。正因如此,无论在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良知都要求我们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假。
与人相处要真心实意。有的人想听到别人的真话,而自己讲给别人的却都是假话,这种人是永远不会有朋友的。他们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是地道的傻子,因为他们的结果总是与愿望相违背的。要知道,真话不是只靠嘴就能讲出来的,真话必须是“真心”发出的声音。这一点,讲话者要注意,听话者也应留心。
做事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事不是为了让别人欣赏,也不是为了装潢自己,更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不良愿望。做百姓需要做的事,是一种责任;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是一种探索;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快乐。但不管做哪种事,都应当实实在在。作表面文章,是对责任的亵渎;作虚假文章,是对人民的欺骗;作违心文章,是对自我的讽刺。这三种文章都不可作,因为它们都会扰乱人生的韵律。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真的,才是善的,真的,也才是美的;和谐的人生,应当是真实的人生。
(七)关于义与利
人皆有名利之心,但决不能为名利所困惑,也决不能为名利所驱使,更不能见利忘义。人应当时时注意,用高尚品德稳稳地驾驭自己的名利之心。
值得赞美的是,许多人能把个人之名利看作是身外之物,他们既不为得到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他们也珍惜名利,但从来不为个人争名争利。他们靠奉献赢得名利,靠诚信呵护名利,并能把个人名利之溪纳入国家名利之大海。因而,他们虽有名利之心,却无贪图名利之嫌。
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人往往把个人名利看得过重,由于看得过重,以致常常被名利折磨得喘不过气来。这种人的可悲之处在于,既不知名利为何物,也不知应当怎样去获得名利,更不知应当怎样去驾驭个人之名利。由于这诸多的“不知”,往往把名利颠倒过来看,因而总是看不清名利,也得不到名利,不但得不到,还每每走向反面——被名利所捉弄。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只记住了“利”,而忘记了“义”。
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有韵律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
(八)关于利与弊
利与弊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同时来到世界上,又同时存在于人生中。
利与弊总是相互联系的,有一利必有一弊,有大利必有小弊。
正因如此,生活天天在问,你应当怎样对待利弊得失,更应当怎样趋利避害。
答案自然也早已有之。天下之利,既有个人的,更有国家的;既有眼前的,更有长远的;既有局部的,更有整体的。而且这些利无不密切相关,紧紧联系在一起。利如此,弊亦如此。我们只是要注意学会权衡利弊。人不能没有自我,但决不能一切为着自我。在人生的天平上,自我的分量永远是最轻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分量才是最重的。两者的位置决不可颠倒,颠倒了是必定要栽跟头的。
人在生活中要正确地权衡利弊,关键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德高才能富有远见,德高才能心系百姓,德高才能分别轻重。不能设想,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会牺牲个人利益去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不能设想,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会自觉地以眼前利益去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不能设想,一个巧取豪夺的人会情愿舍弃小集团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可以肯定,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而不惜放火点着别人一座房子的人,是绝对不能正确处理利弊得失关系的。
利弊将伴随我们的一生,能否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将考验我们一生。为着人生的和谐与光明,我们应当记着:期望无弊尽利是一种幻想,能以私弊赢得公利是一种美德,如因小利招致大弊是一种愚蠢,而如因私利酿成公弊则是一种耻辱。
(九)关于美与丑
生活中的美与丑,是谁都会遇到的。但究竟何为美,何为丑,却大有学问。
有的人生来很美,有的人后来经过修养变得很美,有的人的美是自己装饰出来的,有的人的美是别人捧出来的。生来的美是朴素的,后来通过修养而拥有的美是高雅的,自己装饰出来的美是虚假的,别人捧出来的美是多余的。正因如此,人们鄙视第三种美和第四种美,而赞扬第一种美和第二种美,尤其欣赏这第一种美与第二种美结合起来的美。
丑也是如此。有的人生来很丑,有的人后来变得很丑,有的人的丑是自己造成的,有的人的丑是外人强加的。正因如此,人们同情第四种丑,也不责怪第一种丑,只是讨厌另外两种丑。
生活告诫我们,衡量美丑,务必区分外表与内在两个方面,否则,就可能以美的表象掩盖丑的实质,或以丑的表象掩盖美的实质,以致分不清真正的美和丑。
这方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美貌的人常因容颜和形体之美而骄傲,以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是很有害处的。美貌既不等于美德,也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切不可因美貌而自恃,安于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短缺。美貌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存的。只有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而持久的光辉。
△△丑貌的人不必因貌丑而自弃。貌不惊人,但品德、才能和知识惊人,同样是很美的。这种美不但为常人所称颂,也为美貌者所羡慕。丑貌者常常像一座冰雪覆盖着的火山,蕴藏着巨大的内在力量。他们往往能够成就许多美貌者成就不了的大事,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所以,美貌者不必自傲,丑貌者不必自卑。是美貌者美,还是丑貌者美,最终要看德行、知识和才能。这样看,才能把握好美与丑的韵律。
(十)关于曲与直
即使比着尺子画出的线也会有不直的地方,何况人生的道路!人生道路不可能平坦笔直,犹如地球上任何一条河流不可能没有弯曲一样。
汽车驾驶员的高超技术,只有在弯弯曲曲的劣等路上才能显示出来;人的意志、胆识与才能,唯有在艰难和曲折中才会更加闪光。
能爬陡坡的人决不畏惧走平路,在逆境中奋斗过来的人,更善于在顺境中生活。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院子里驯养不出千里马,在平地上即使苦练十年,恐怕也是不能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出自战火之中,伟人出自风浪之中,天才出自勤奋之中。人要有所建树,就不能害怕恶劣的环境,也不能不付出加倍的心血。
人生的曲与直也是一种和谐的统一。我们应当意识到,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环境复杂一些反倒比简单一些更好。
要明白,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固然会吃苦头,但苦头中必定孕育着甜头;在风浪中行船固然会有危险,但不破浪前进又何以能到达彼岸!在曲折的道路上跋涉固然有可能摔跤,但跌倒了再站起来,不就意味着成功吗?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失败不正是成功的铺垫吗?
要相信,一路荆棘并非绝对是坏事,一帆风顺也并非绝对是好事。荆棘丛中常常盛开着绚丽的花朵,平坦的道路上也往往有看不见的陷阱。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伴随艰苦至。你要走向成功,你就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十一)关于荣与辱
荣辱之心,也是人皆有的。荣誉是心理上的一种得到,是一种快乐;耻辱是心理上的一种失去,是一种痛苦。所以,人总是喜欢荣誉,而害怕耻辱。
人既要知荣,也要知耻。这件事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把握好它,却并不那么容易。荣誉是个极微妙的东西,一方面,它是谁也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不可过分计较的。如果以为荣誉是一钱不值的,那么,他可能是个毫无进取心的人;但如果以为荣誉就是一切,那么,他即使今天不是,终有一天也极可能会成为荣誉的俘虏——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而虚荣心极强的人,也最容易成为荣誉的叛逆者,耻辱的同路人。
生活提醒我们,人决不能以变态的心理看荣誉、看耻辱。有的人自己做出丑事,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人以能出名为荣誉,出不了好名,能出个坏名也感到美滋滋的。这是人间的一种不幸。还有的人,压根就不懂得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在他们看来,荣誉不过是天上的一道彩虹,只是暂时的,过一会儿就会化为乌有;耻辱不过是溅在衣服上的一点污泥,虽然有点脏,但仍可穿在身上。这种人的神经已经麻木,心灵已经醉死,是决没有多少幸福可言的。
荣誉与耻辱,是人生中两个抛不掉的伙伴。你的人生要富有韵律,以下两点是决不可忘记的:
△△你要获得荣誉,就应该有光彩的行为。
△△你要避免耻辱,就切勿做出丑恶的事情。
(十二)关于勤与懒
你的一生成功与否,可能与机遇有关,也可能与你的天分有关,或许还可能与你的命运有关。但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努力得如何,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你又有多少勤奋和多少懒惰。
有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勤奋总比懒惰好,但这一点,又不是谁都能认真去履行的。小孩子如此,成年人也如此。有的人一辈子勤奋,有的人开始勤奋后来变得懒惰,有的人可能从小到大始终是个懒惰者。由于勤奋的程度不同,成功的多少也自然不同。多一分勤奋,才多一分成功,勤奋的多少与成功的大小总是成正比例的。
多少事实证明,机遇首先迎候的是勤奋者,天分首先偏爱的是勤奋者,命运首先光顾的也是勤奋者。以机遇不好、天分不够、命运不佳为自己的懒惰和失败开脱,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勤奋的人生。你要多一些成功,就必须远离懒惰。因为懒隋荒废的不仅是时光,而且包括幸福和生命。所以,拥抱勤奋而拒绝懒惰,也是把握人生韵律的题中之义。
(十三)关于己与人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当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你来说,首先又是你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你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你的事业,也关系到你的生活。
你应当怎样与他们相处,有方法问题,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品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但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本身也是一种利益,在你的周围,为了友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事例不也有很多很多吗?不过,这话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善待个人利益对于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毕竟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方面,生活对我们的忠告至少有下列几点:
△△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在利益的天平上,国家与人民这一头永远重于个人。如果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最多也仅仅是个为自己而活着的人,这不但会有愧于国家和人民,连朋友也可能离你而去。
△△不要对别人过分苛求。与人相处,不但要接纳别人的优点,也要接纳别人的缺点,因为生活中没有没有缺点的人。苛求别人,无异于孤立自己。
△△要学会给予别人。给予不仅要发自内心,还应当讲究艺术。对于一个由于遭受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人,首先要给予的是信心而不是责备;对一个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而困惑不解的人,首先要给予的是理解而不是批评;对一个由于懒惰而生活贫穷的人,首先要给予的不是财物而是教育;对一个由于缺乏学习而修养很差的人,首先要给予的不是训斥而是知识。会给予的人注重精神,不会给予的人注重物质;深邃的人善于启发,浅薄的人乐于代劳。最好的给予应当是雪中送炭。
(十四)关于上与下
凡坐过电梯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上与下都是一种享受。乘坐电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然而,人在生活中,特别在仕途上,总是追求上,以上为荣,以上为乐;总是躲避下,因下而悲,因下而忧。这既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当正确把握的。因为一些人正是由于只想着上、未想着下,而增添了太多的麻烦。
这种烦恼,在岗位上时还隐隐约约、模模糊糊,但到退休离职时,就一下子迸发出来了。有的人因下而感到失落,感到苦闷;有的人甚至因下而手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这都是不必要的。
有上即有下,坐电梯如此,登山如此,人生也如此。人在高峰上总是暂时的,无论谁,最终都要站立在平地上。人皆由平凡开始,最终又回到平凡。小人物是这样,大人物也是这样。这是人生的法则,自然,也应当算做是人生的韵律。
所以,人在高峰时,就应当想着下,下是必然的,下来后也应当像在高峰时一样快乐。
有的人下来后总是乐不起来,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其实,高处有高处的美,低处有低处的美。你已经阅尽了高处之美,回过头来再感受一下低处的美丽有什么不好呢?你原来不也在低处吗?要相信,低处的温馨往往是高处所不曾具有的,关键是你要善于发现,学会感受。
(十五)关于动与静
动是一种美,但有时候静也是一种美。尤其是人的心神,该动的时候要动,但该静的时候就必须静下来。
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事你越想忘掉越不容易忘掉,在这种情况下,那就把它记住好了。生活像一杯放久了的水,虽然每天都会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只要它静静地呆着,灰尘就会慢慢沉淀到杯子底下,杯中的水依然清澈透明。但如果你不停地振荡它,整杯水就会变得混浊起来。与此相类似,如果你能让烦心的事也慢慢地、静静地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你的心境也就会变得敞亮起来。相反,倘若你每天想着那些烦心事,心情就必定是乱糟糟的。
可见,动有动的魅力,静也有静的魅力。有的时候动比静好,有的时候静反比动好。动与静的和谐,也是人生的一种韵律。
老年人明白这一点尤为重要。养生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动养,二是静养。动养是为了健体,静养是为了健心,而且,健心又往往是健体的前提。所以,人到晚年,一定要更加注重保持心灵的平静。人生难得圆满,人心难得平静。只要你在心理上是平静的,就必定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十六)关于长与短
有的人主张把人生看得很短,但也有的人喜欢把人生看得很长。这都不无道理。因为看短了,会使你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看长了,会使你对生命更加充满希望。
但不管看短还是看长,生命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幸福,一部分是痛苦。人应当努力做到的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幸福的部分,而尽可能地缩短痛苦的部分。快乐的人生是幸福多于痛苦,烦恼的人生是痛苦多于幸福。
人生总是有长有短,是长是短,也不是你自己完全能够驾驭的。活60岁是一生,活80岁也是一生。重要的不在于你能活多少岁,而在于怎样去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章节。一年是一个章节,十年更是一个章节,人生的大文章就是由这些各个具体的章节组成的。多少智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其计较生命的长短,倒不如看重生命的章节。因为只有写好生命的每一个章节,才能写好你人生的整篇文章。
其实,文章的长短有时并不十分重要,最具关键意义的是文章的内容。有谁能说短文章就一定不如长文章好呢?唐朝的王勃死时仅28岁,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十六卷诗文作品。贾谊死时32岁,王弼死时24岁,夏完淳死时只有17岁,然而他们的英俊天才却都流传至今。他们的人生文章不都写得很好很美吗?
所以,人生的真谛,就是人生的价值;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富有韵律的人生。
(十七)关于生与死
有生必有死。生意味着死的来临。死意味着生的结束。人来到世界,又要离开世界,这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人生犹如几何图形中的一个圆。这个圆无论是怎样画出来的,它都毕竟是既有起点也有终点的。但如果把这个圆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找出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却是异常困难的。人的生死难以测试,与难以找到圆的起点与终点极有相似之处。
人在少年时代就想到死的至少不多,青年人担心死亡的也不会很多,但当你进入中年、特别是老年后,死神的阴影就可能在脑海里渐渐地浮现出来。这虽然均属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但它提醒我们,应当及早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死亡虽然不可避免,但衰老却可延缓。
△△害怕死亡不如珍惜健康,多一分健康就能多一分幸福。
△△保健要从中年开始,即使年轻人也要加强体育锻炼。
△△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健康,只要心态是平和的,你的健康就有了起码的保证。
如果你从中年开始,就注意在金钱、时间等方面进行健康投资,并辅之以坚强的毅力,那你就极有希望成为一个健康而长寿的人。
(十八)人生韵律的基调是和谐
思考人生韵律的角度还有很多,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人生韵律的基调都是一种和谐。和谐是一种逻辑,和谐是一种境界,和谐是一种平衡,和谐是一种默契,和谐是一种节奏,和谐是一种艺术,和谐是一种力量。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和谐,只有和谐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生活中,对“和谐”二字理解最深、把握最好的莫过于运动员。你看:
高低杠运动员是那样能上能下,上是需要,下也是需要。
平衡木运动员是那样善于把握自己,花样翻新,却决不左右摇摆。
撑竿跳高运动员是那样无所畏惧,为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己情愿一次次倒下去。
射击运动员是那样富有目标,即使恋人招手,也决不斜视。
跳远运动员是那样注意起步,总是在坚实的基础上向前一跃。
摔跤运动员是那样坚韧,只要还有一点力气,就要拼搏。
举重运动员是那样坚守,“泰山压顶”,也要挺胸自立。
登山运动员是那样顽强,身悬万仞,也要继续攀登。
乒乓球运动员是那样机敏,抓住机会,就勇敢进攻。
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是那样镇定,大兵压境,也毫不畏惧。
运动员确实是值得赞美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和谐地把握自己,不仅是由于他们的技艺,而且是由于他们的品格。因为他们的身心凝聚了人类的美德,才使每一项运动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仔细想想,这种魅力不正是人生韵律的一种极好展示吗?
再仔细想想,如果我们都能像运动员那样和谐地把握自己,不也就能够稳稳地驾驭自己的人生韵律了吗?
其实,何止诗词有韵律,也何止人生有韵律,世间的万事万物均有其韵律。山有山的韵律,水有水的韵律。天上的飞鸟有韵律,地下的宝藏也有韵律。韵律是一种法则。人生的韵律,归根到底是人生的一种法则。
(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2月14日、17日)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今天,我报告的主题是:《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报告开始前,让我们一起分享几个图片:一是幸福的家庭……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母亲的关怀、丰收的喜悦、平静的温馨、神秘的巧克力、林间的小路、远离尘嚣的静土、自由的跳路、温柔的抚摸、安详、不经意间的感动、重温听潮的时刻、开满鲜花的、一生的信仰、更多的时间、美妙的梦、丰富的想象、寄托在纸上的希望、自己的感觉、勇于攀、独立的梦想、下一步的欲望、朋友的关怀……幸福无处不在。
在我看来,幸福就是充实而又闲适。物质和精神上的富有。所谓闲适,从容地自主地面对生活,现在我们的压力太大,有一个解放教师的问题。所谓幸福,就是指内心的平安,自主地面对生活。这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幸福人生需要什么?
我写了一篇文章“幸福人生的有与无”,其中,讲了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打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这是校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领导、校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一个好领导的重要特征和表现。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所以,我们要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
这是我所概括的“幸福生活“的四个有。希望大家能成为这样的“四有新人。”祝大家永远幸福。幸福是社会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创造幸福的社会。如果社会中有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更加安全的、和谐的和融洽的,更有前途和活力。
现在大家在幸福的心情下,开始我们的分享。
发表《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我们个人的生活有两个评价的尺度: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谓“善与不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的评价尺度,即所谓“好与不好”。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
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我们不断地去丰富内涵,建立在师生共同上善好生活基础上的。“关于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影响到我们能带给学生怎么样的教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生命的苦乐等全在于我们自己看,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
先说一个有趣的计算。如果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
第一、Hard work(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重要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8%(算式:H+A+R+D+W+O+R+K=8+1+18+4+23+15+18+11=98%)。 “手中有事做”和爱岗敬业,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第二、Knowledge(知识)。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6%(算式: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Love(爱情)。爱情可能对女性来说更重要一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54%(算式:L+O+V+E=12+5+22+5=54%)。
第四、Luck(好运)。好运、好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希望有好运气。人生不是建立在饶幸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踏实、诚实的基础上,好运的重要性占47%(算式:L+U+C+K=12+21+3+11=47%)。
第五、Money(金钱)。当然金钱也很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般不能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72%(算式:M+O+N+E+Y=13+15+14+5+25=72%)。
第六、Leadership (领导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89%(算式: L+E+A+D+E+R+S+H+I+P=12+5+1+4+18+19+9+16=89%)。这个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者,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领导力的问题。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即推动、鼓舞和激励别人的能力。一个人的领导力有这样四个要素组成:洞察力、鉴赏力、判断力以及亲和力。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在我看来,就是看你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积极意义上能给他人以多大的好的影响。可以通过你的思想、言论,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发明等等,造福于人类社会,改变人类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第七、Sex(性)。性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它在我们生命中只占到48%(算式:S+E+X=19+24+5=48%),略高于好运。
努力工作、知识、爱情、好运、金钱、领导力、性等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很重要,但都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
那么,究竟什么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呢?
是Attitude (心态),是态度!
算式:A+T+T+I+T+U+D+E=1+20+20+9+21+4+5=100%。
为什么是心态呢?因为境由心生,环境是由你的态度生长出来的,用哲学的话来讲,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痛苦与快乐,成就与失败,宽容与紧迫,其实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看世界,所以态度决定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把它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一维。
心态方面,重要的一点要有感恩的心。有一首诗《我感恩》在西方广为流传,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
“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的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能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帐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得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因为那表示我还听得到;有一堆衣服要洗烫,因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结束时感到疲劳和肌肉酸痛,因为那表示我有个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闹钟吵醒,那表示我还活着;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
当你觉得人生很糟,那就再看一遍吧!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怎样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即是我们看的不得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境由心声,“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接下来,请大家先看三个小故事。
无论你是作为学生的家长或教师,讲故事的本领是很重要的。因为不论是儿童或成年人,大家都爱听故事,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现象。怎么解释,为什么大家都爱听故事呢?这个解释就是理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的解释。地理学上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一个地理学家生病的时候,躺在病床上整天反复地看世界地图,发现这个地球表面的21%的陆地好像吻合起来,形成的是一个整体。那为什么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分布呢?他就提出一个假设,地球上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分裂了,被漂移了,所以形成了今天地理上的格局。所以说是理论就是解释。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故事呢?又怎么解释?我的解释有三点:第一,人是万物之灵,人都有生与俱来的好奇心,故事有境界,好的故事有引人入性的境界,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思考,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第二故事是有形象的,形象相对于抽象,形象更能唤起我们内心的欲望。戏剧、舞蹈、雕塑、音乐、美术、摄影等,都具有形象性,包括文学,能唤起人们生命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强调直观、生活体验,就是要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愉悦和向往。第三,故事有一个自由解释和理解的空间,有一个放飞心灵,置身事外的安息空间。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的原因,了解这一点对认识人类内心世界是有帮助的。
故事一:木匠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雇主承包商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去与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他们的生活也能过得去。承包商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
木匠答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以这种方式结束他所热衷的事业令人感到遗憾。木匠完工后,雇主来看房子。他把前门的钥匙交给木匠。“房子归你了,”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很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我们的人生,往往并没有竭尽全力。那么我们也会吃惊地发现我们将不得不住在我们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我们可以重来,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但我们无法回头。
你就是那个木匠。 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有人说:“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 你今天做事的态度和所做的选择,筑成你明天要住的“房子”。要用心建哟!这个故事的寓意: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事的态度。
故事二:青蛙的故事
从前,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比赛的终点是一个非常高的铁塔的塔顶。一大群青蛙围着铁塔看比赛,围观者为他们加油。
比赛开始了!老实说,这群青蛙没有谁相信这些小小的青蛙会到达塔顶,他们都在议论,“这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它们决不可能成功的,塔太高了!”听到这些,一只接一只青蛙开始泄气了,除了那几只情绪高涨的青蛙还在往上爬。群蛙继续喊着说:“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越来越多的青蛙累坏了,退出了比赛,唯有一只青蛙却还在越爬越高,一点没有放弃的意思。
最后,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比赛,除了有一只青蛙,它费了很大劲,终于成为唯一一只到达塔顶的胜利者。
很自然,其它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胜利者”是怎么成功的?有一只青蛙还跑上去问了那只“胜利者”,你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跑完全程?结果发现这只青蛙是个聋子。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永远不要听信那些习惯于消极悲观看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粉碎你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梦想与希望。而且总是要记住,你听到的那些消极的话语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以,我们总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且,当有人告诉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学会变成“聋子”,对此充耳不闻!要总是想着:我一定能做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改造国民性。所谓国民性,就是一个国家公民共同的性格。人们之间性格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放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上,就会发现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审美趣味、情趣,甚至很多民风、民俗、习俗等是非常相近,这个相近就是所谓的国民性。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国民素质的落后。诸如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对他人的真诚的支持、缺乏高度的自律,缺乏主动、积极、自信等这些品质,这是我国国民的一些不足。
鲁迅、梁启超等前辈,很早就强调改造国民性。今天通过创造积极的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实质性的参与机会。减轻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和份量,让学生更实质性地参与课堂,让学生更多乐于表达,等等,培养未来国民良好的品质,积极的、乐观的、开朗的、主动的、自信的、友善的等重要品质,形成民主的性格。建设一个民主的国家,就必须培养公民民主的性格。
第二、促使所有教师成为探索者。课程改革之前有教学大纲,它对教师教学有一个详尽的指导。今天将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比较原则性的,比较粗线条的。这个转变的意义在哪里?课程标准为教师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教师不能再简单地依纲靠本,依据教学大纲,依靠课本进行教学,必须去探索。当你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就会有成就感,更容易克服教学的倦怠感。探索本身就有一种重要的教学价值,为什么?因为探素总是与开放的心态、进取的需要、成长的渴望和学习的内在需求相联系。
我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积极、开放、发现的心态,如果你是死灰的心态,当然不会有所发现。
有发现就会有欣赏。如一部作品,只有发现作者是怎样的布局谋篇,怎样选材剪材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怀,才说得上你对这部作品的欣赏。
有欣赏才会有爱。欣赏就是情感的透视,作为两性之间的爱是全方位的欣赏。智慧的吸引才能获得尊敬,心灵的吸引才会产生友谊(你觉得他很宽厚、善良,很乐于与他做朋友),身体的吸引会产生情欲,三者相加就是爱情。如果仅仅只有身体上的吸引,那就是动物的本能。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漂亮,那是你有爱。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那就是一种爱,有爱才有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没有爱,就不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不容易给学生一些鼓励,给学生更多的自尊和自信。
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德国有个研究:漂亮的女士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漂亮的人群和不漂亮的人群,前者成功的机会更高,这是统计学上的发现,你怎么解释呢?我的解释是:今天的社会是个爱美的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士漂亮更容易引起男士的关注,这是人之常情。反之,这个男士一定有心理变态。
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漂亮的女友,既漂亮,又刁蛮,不讲理,但是她的男友对她还是呵护有加,就是因为她很漂亮。如果她本身长得就不漂亮,再野蛮就更可恶了。美丽是人的权力。
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如果你睡的床铺很窄,不能自由地舒展你的躯体,你会感到很不舒服,这是身体上的。心灵上的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才会感到快乐。
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地方。学校不同于军营,也不同于监狱,更不同于医院,学校应该是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地方。学校,一个可以定位的就是学生会犯错误的地方。学生犯错误不能进行严厉的惩罚,学生正因为会犯错误,才需要老师。学生需要的是老师而不是训兽师。所以,当教师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刚才我讲了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意义:改造国民性和促使教师成为探索者。重要的是当有人告诉你,你的梦想不能成真时,你要变得冷静、有胆识,要总是想到我一定能做到。要经常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灵暗示。暗示是心灵的产物,人们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观念是从哪里来?我们可以解释是心灵的暗示。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更应该有积极的心灵的暗示,要想着一切的不如意总会过去。
大家要成为成功的人士,在座的各位也一定会成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就是成功。我们的老师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名师,但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故事三:喝盐水的故事
有一位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报怨的弟子。有一天,派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乐的弟子把买回来的盐放在一杯水中,并让他喝了一口。大师问: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 大师又吩咐弟子把这些盐放进湖泊里,并让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就尝了尝。大师又问: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很新鲜!“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说: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所受的痛苦取决于你放在多大的背景中。一个是我们遇到的痛苦,一个是体验到的痛苦,这个取决于你的胸怀。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应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是一个苟且的人,干什么都心不在焉的人,我想你在工作中不会表现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等这些品质。我的一篇文章有一段话:假若你是一个能唤起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学而不厌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你不仅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也能胜任许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如果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贫庸和贫乏的人,不仅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能胜任的工作可能是少之又少。若一个人有问题,做出的事就会有问题。这是我们一开始所欣赏的图片,包含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开阔的心境。
《受过教育的人》这篇文章谈得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用心感受。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
倘若我们对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依不饶的品格。
或许他没有机会干大事,他却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又而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勤勉又从容,刚毅又柔情,豪放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他们欲壑难填,为富不仁,就因为他们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精神需要,更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大腕明星,他们的自我膨胀往往会污损别人的尊严,他们的粗俗源于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
我们的生活终身制也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他们知道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为何做这些事情,就因为他们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缺乏坚定的信仰,缺乏道义的承担。
更为令人新忧的是,我们生活中更多没有过教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足够谋生的技能,没有发育健全的心智能力,没有收集预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体面和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愿望的能力,更不用说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了。
他们甚至没有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甚至没有过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
我无数次想起那句话: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齐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到良好教育更重要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桃李不言,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弱点,有这样那样的眼泪和局限,但是他能正视自我,不文饰非,他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愿我们眺望理想的高低,我们不屈服现实,我们也会暂时的休憩和沮丧。让我们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品质。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的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这篇文章我从不同的角度讲了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不指上过学的人,得了学位的人,一些大学搞博士课程班,其实原来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级有关一点骗人的性质,那是大学老师联合起来向中小学老师敛财无耻的行为,现在博士课程班文凭就更水,更没有含金量,更是一种欺骗,希望大家警觉。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我在《教育理想与信念》中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周全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激动不一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探求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废寝忘食的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和和谐产生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于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它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货真价实的教育。
我想这段话里面谈到良好教育八个方面,我们作为教育家,我希望大家能够用实践去实践我的这些教育的理想。
为幸福而做教师
——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学农
茅卫东
编者按:有位老师来信说:“工资一年年在加,社会地位一年年在提高,人们都说,当教师真好!然而,我却似乎记不起自己何时真实地开心过。”有这种感受的教师为数不少。为什么老师们缺少幸福感?幸福离老师很远吗?希望李学农教授的思考和吴锡老师的行动能够为缺少幸福感受的老师们提供一点帮助。
“幸福感”是由幸福观决定的
中国教师报:您在《教师入职指南》一书中曾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从他的教育对象那里获得快乐与幸福。”而人们平时谈论幸福,经常从金钱、地位、事业等方面展开。您是如何理解幸福的?
李学农:幸福从个人的感受上讲,就是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幸福变得复杂起来,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然,也因为如此才可能体现出认识幸福的意义。
幸福与人的需要相关,那就不能不讨论“需要”问题。如果从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来看,人的需要就是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性的需要,一种是社会性的需要。自然性的需要的满足,基于我们的生理性感受;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基于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感受。作为生理性需要一种的“饱足”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上的差异;但是作为社会性需要的“价值感”,就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完全不同。
人是有所追求的生物,人所追求的就是“幸福”。在这个意义上讲,幸福也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从事一种职业,那就一定是为幸福而来。如果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那也一定是为幸福而做教师。谈论教师职业而不谈论幸福感,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教师报:我们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似乎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受不到幸福。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李学农:在生活中,一个在别人眼中幸福的人,他自己却感受不到幸福,甚至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也有人自己感觉很幸福,但别人却认为他是不幸的人。这表明人的需要各不相同,或者说人们对各种需要重视的程度是不同的。如此看来,教师们对自己职业幸福问题的认识和对幸福的感受体验不一,也就不奇怪了。
幸福作为一种可以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体验,是观念性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行为结果,有人体验到幸福,有人体验不到幸福。这就证明“幸福”是观念性的,即“幸福感”是由幸福观决定的。试图逃避幸福观来谈论幸福,永远也不能理解幸福。
体验教师职业的特殊幸福
中国教师报:很多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背负沉重升学压力,还要迎接各类检查,晋升职称也很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幸福在哪里?谈教师的幸福人生有意义吗?
李学农:教师职业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谋生的职业一种。教师也是常人,有常人的需要,有常人的幸福观,或者说也追求常人的幸福。既然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具有共同的谋生的性质,那么就应当给教师以常人所有的幸福。
但是,教师职业又的确非同一般。作为一种最为古老、如今全球有数千万人从事的职业,教师职业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对于人类社会新生一代成长的意义有着特殊的价值。教师在这种活动中可以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遨游,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幸福。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给教师的特殊的幸福。
常人的幸福感,总是在职业的参照中感受到的,譬如收入多寡的比较,劳动量的比较,等等。但是教师特有的幸福感,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得到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感,那么所产生的幸福是无以比较的。这种幸福感不会因为某一时代或某一时期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观上的“俗见”而改变,不会因为教师的收入、劳动工作量与其他社会职业的比较而改变。
如果以教师收入的多寡,劳动负担的轻重,作为一种幸福感的尺度,其实并没有真正找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所在。或者说此种幸福感并非教师职业特有价值给人带来的。用常人的幸福感作为尺度,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教师职业所能够给人带来的特殊幸福。
中国教师报:您的意思是说,完整意义上的教师幸福,应该是既获得常人的幸福也获得职业幸福。但是,不论是过去的“安贫乐道”,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似乎都表明教师职业离您所说的幸福距离不小?
李学农:我们得承认,历史还没有给我们常人幸福和特殊职业幸福两者完美结合的充分例证。不过,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获得教师特殊职业幸福者的例证。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以教育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教师,他懂得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因此他“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就是孔子为师的幸福感。孔子这种幸福感,持有常人幸福观的人是不屑的。有人说教师不是“苦行僧”,不是“蜡烛”,不是“春蚕”,教师是人,教师有所有的人一样的享受的需要,有常人一样的幸福的要求。这种看法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此来认识教师职业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教师应当享受常人的幸福,并不是说教师没有特殊的幸福。教师应当有特殊的职业幸福,这种特殊的职业幸福,当教师拥有常人幸福的时候存在,没有常人幸福的时候也存在。
为教育而“活”还是为活而“教育”
中国教师报:很多地方教师月收入只有一千多点甚至更低,您认为,这样的物质基础教师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李学农:如果能够把教师的作为常人的幸福与作为教师职业者的特殊幸福完美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最佳状态。生活向我们表明,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有关,但并不是一种正比关系。教师月收入只有一千多点甚至更低,在与其他较高职业收入群体比较时,以常人的幸福观看肯定不幸福。在教师收入的比较中,不仅有教师与其他行业人群收入的比较,也包括一个地区的教师与另外一个地区教师收入的比较,一所学校与另外一所学校教师收入的比较,甚至一个学校中教师的收入也可以比较。在教师中间,月收入数千甚至更高的人也有,他们就一定有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吗?用常人的幸福观看,这些教师与其他更高收入人群相比,恐怕还是难以产生幸福感。幸福是个人的体验,而不是别人怎么看。一个教师物质上贫乏,但精神上富有,他的内心充满着一种特殊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会因别人的看法不同而被剥夺。或者说一个人是否幸福与别人的看法无关。
当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感受问题,它是教育事业的大事。一支没有幸福感的教师队伍,如何能肩负起教育这个社会大厦的基础呢?当我们强调教师特殊职业幸福的重要性时,并非说教师作为常人的幸福不重要。社会应当重视和提高教师这个群体作为常人的幸福指数,从而能够给予教师这个社会十分重要的职业群体的特殊职业幸福感以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师报:有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压力很大,虽然也懂得压力可以化作动力,但如果天天生活在压力转化的动力中,这样的生活可以算作幸福吗?
李学农:教师职业有它特有的趣味,特有的幸福。不过这种趣味和幸福,必须在教育的本真意义上实施教师职业活动才能体验到。如果一个教师,迫于外力,不能在教育的本真意义上开展教育活动,因而不能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这就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被某种力量驱使,开展的所谓教育不过是在摧残青少年,更不可能能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
这里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师怎样活得像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试的压力仍然在扭曲着我们的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教育从来就不可能在一种完全纯净的环境中进行。生活从来都是在悖论中前进的。如果一个教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应当能够在教育的悖论中,找到教育的正确前进方向。这样,他就不仅能够自己得到真正的教师幸福,他也会给别人的教育活动指示一个方向。因为他能够在教育中起开路的作用,他就能在教师职业中感受到更为强烈的幸福!
中国教师报:现在也有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愿开拓。是他们不愿意体验幸福吗?
李学农:任何一个专业团体,就如同一支行进的队伍,总有走在前面的,走在中间的,也有落在后面的。但是,如果一支队伍始终在行进中,那么这支队伍中的人们,走在什么位置上,恐怕不是固定的,中间的或落在后面的人们,也可以走到前面去。一支你追我赶的队伍,正是一支队伍充满活力的表现。
凡是能够努力走在教师专业团体这支队伍前面的人,即开拓者,一定是真正明白教师生涯意义的人,懂得教育本真意义的人。他们是为“教育”而“活”在教师专业团体中,而不是仅仅为个人的“生存”或“饭碗”而“活”在教师专业团体中。我相信,我们中国的教师队伍是一支为着民族的大业在奋力前行着的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涌现了许多“开拓者”。当然,这支队伍也会有一些落在后面的人。他们之所以落在后面,是因为他们是为“活”而“教育”,而不是为“教育”而“活”。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幸福与否正在于能不能“活”出“教育的意义”来。
不过,如果有教师“安于现状”、“不愿开拓”,也不要一味地把责任全推在他们身上。“开拓”不是一个说起来轻飘飘的词语。“开拓”作为一种没有前人的开创性工作,必然要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即便开拓者得到充分的支持,也不意味着开拓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开拓往往首先要越过脚下的障碍。教育是社会的事业,不是个人的行为,教育的开拓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一个教师的开拓也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现在正处在需要大力开拓的时代,需要许许多多的开拓者。希望整个社会为教育的开拓者们提供更为宽松的开拓环境。如果一支队伍士气大振,那么“颓废者”、“安于现状者”就会大为减少。如果我们有一支士气高昂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育就会生机勃勃。
不要把自己的教师观强加给青少年
中国教师报:有位老师说:“我感觉不到什么幸福,有学生问我他们将来可以做什么,我第一反应就是告诉他们,将来一定不要做教师。”对此,您怎么看?
李学农:一个教师如果在享受着常人一样的幸福时,就认为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幸福,那么,他并没有真正懂得教师的幸福,也没有真正得到教师的幸福。当他得不到常人的幸福时,他就会认为自己不幸福,因而认为教师职业不是一种可以给人幸福的职业,于是要放弃这一职业。这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
但是因为自己找不到教师职业幸福,就在青少年那里贬低教师职业的价值,这就不妥当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常人感受不到教师职业幸福时,也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他才是一个真正懂得教师职业幸福的人。孔子是这样的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也是这样的人。他说:“我们要选择趣味最真而最长的职业,再没有别样比得上教育。”他劝那些“在教育上不感觉有趣味”的人,“立即改行”。如果一个人只是带着常人的幸福要求,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那么如果他在教师职业中不能得到幸福,只有立即该行,但是不应当在青少年中散布鄙弃教师职业的言论。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眷恋和感动
中国教师报:您也当过中学老师,那时您感觉自己幸福吗?有没有感觉教师的人生不幸福的时候?如果有的话,您是怎样改变自己的感觉的?
李学农:我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时做得不好。当时20多岁,年轻,并不真正懂得教育的意义,还没有做好当教师的准备。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命运把自己抛到哪里,总是希望活出点“意义”来。下放农村的时候把名字改成了“学农”。当时,在农村里确实在认认真真地“学农”,我现在仍然自认为是一个不错的种田“把式”。但是,当命运让我去做教师时,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教育园地中的“好把式”。当时不懂得教育的真正意义,但我在追寻着教育的意义。
在中学教育岗位上,有时觉得工作起来力不从心,有时又觉得教育不应当是那么回事。从农村里走出来以后,读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知青文学”作品,本人知青的经历,加上学的是中文专业,同时还在做着文学梦。也许我当时希望自己的教师生涯也是“文学意味”的,因为有关教育的文学作品曾深深打动过我。我那时苦于得不到指点,内心有时是急躁的。这种急躁也会导致在教育行为上的一些“急躁”,甚至“粗暴”。关于教师幸福的问题,当时没有人同我讨论过,但是,刚刚从“文革”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给我提出了教师幸福的问题,也给了我一种关于教师幸福的答案。如果您问我当时有没有产生过一种幸福的感受,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有过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那种感受就是教师幸福,那么我确实真真切切地感受过教师的幸福。
中国教师报:是某一刻产生的感受吗?能告诉我们当时的情景吗?
李学农:当我把一个初中班级带到了毕业,给他们开完了最后一次班会,他们都离开教室后,我一个人站在讲台前,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内心涌起一种特别的感受。那种感受难以用言语形容。这个我熟悉的教室,给了我一段生活,也是我青春中的一段,曾有一群孩子,在这里我同他们共同生活过。这是一种什么感受?一种眷恋,对一段教育生活的眷恋。在这里,我流过汗水,喜悦过,也动过肝火……在这里,几年的时间,孩子们长大了,这个教室里的生活也结束了。我不能预见他们会怎样回忆这段生活。即便我当时还没有真正学会做教师,但是,在我的内心里,我想对所有在这个班级里生活过的孩子们说:“我喜欢你们!我留恋这一段与你们的共同生活!”这应当就是一种幸福感。
我以为,教师职业的特殊幸福,就是一种教育情境中的眷恋与感动。当然我有不幸福的时候。不过我当时真的没有因为工资收入或住房而感到不幸福。我不幸福的时候,是因为有时我觉得教育本不应当这样做。“教育究竟应当是怎样的?”这个疑问引导我走到了今天。我以为探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幸福的!
李学农:1955年出生,1969年下放江苏泗洪,后随命运之波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南京师范大学先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编的《班级管理》一书曾入选《中国教育报》组织评选的“教师最想拥有的五本书”之一。
(摘自《中国教师报》)
“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
李曜明 张婷
看过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读者,可能对书中描述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印象颇深,在他看来,工作“就那么回事”。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在工作压力比较大的岗位呆的时间久了,和刘世吾持同样观点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在专家看来,这种现象叫职业倦怠。用教师的话说,就是对工作缺少一种激情。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多个职业压力较高的职业中,教师职业是其中之一。黎明即起,在学生的升学期待中,在家长的殷殷期望中,在学校的量化考核中,在专业的不断研修中忙碌,每天的生活紧张得像上足了弦的陀螺,高速运转着。
职业压力给自己带来诸如心理、生理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影响,有时,这样的影响是负面的。
因压力而倦怠。宫贤平等人将教师职业倦怠时的表现概述为: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到了下班的时候,感觉已经筋疲力尽,再也不想做任何事情;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在早晨起床时感觉很疲乏,因为不得不面对又一天的工作”;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觉得近来记忆力有下降的趋势”和“从事这份工作以后,变得比以前烦躁易怒了”。
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效果。教师压力过大造成的一些不健康情绪,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身心健康。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有了精神的追求,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追求中来,就有了工作动力。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价值体现越高的职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大、越强。
一个国家的精神叫国魂,一支军队的精神是军魂;那么,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什么?我们理解是师魂!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为此,教育部师范司、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从今年5月开始,到9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职业精神”的大讨论,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教师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一起为教师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一句话,就是一起感受做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实现自我的自觉超越。
具体而言,就是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专业的职业素养、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信誉、深厚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尊贵的职业尊严和不可推卸的职业责任……从大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当然,这样的理解还不全面。我们希望在讨论结束的时候,中国教师应有的若干条职业精神就概括出来了。
不同教师境界不同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 高彦
教师职业精神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意义,在我看来,教师可以分为四类:充满激情的教师---他们通常是满怀激情的年轻教师,但这激情往往是带着几分学生气的。这类新教师想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可惜的是,现实往往不似想象中那样简单。当他们真正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会思考有关教师职业精神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教师职业精神的概念是激情而又模糊的,但他们职业精神的可塑性是最强的。
得过且过的教师---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有了资历,不免吃起了老本,在工作中固步自封起来。这类教师常感叹职业的枯燥乏味,倦怠之情溢于言表。什么“德智体”,什么“尊重学生的主体”,什么“原生态”……统统漠不关心。
这种教师需要正面的激励、引领,促使他们提高人生境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
入错行的教师---这类教师根本不热爱教师职业,他们觉得教师不能挣大钱,还得天天千篇一律的对着一群毛孩子。可他们也没有辞职的勇气,成天浮躁不堪。
更有甚者,利用学生为自己“谋福利”。学生是自己赚钱的工具。尽管这种人是极少数的,但他们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也耽误了学生。
无论您是哪类教师,只要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铭记拳拳的爱心、强烈的责任心、执著的进取心,这些永远是我们教师职业的灵魂精神。
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
湖南省永州市第九中学 严丽荣
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却能走上知名的“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当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的主持人问纪连海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自己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在他看来,工作有两种:一种是职业,一种是事业。而当中学教师就是他的事业,而不是职业。
一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说,把职业当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事业,往往成就非凡。
的确,如果你把职业当职业,你想到的就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就是挣钱养家……你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待遇不公、升迁无望等而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懑,也会有不如意、不称心的感觉。于是你的工作就变得无奈、被动、消极,即便快乐也痛苦。
而当你把职业当作事业时,工作便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会愿做、想做,会有强烈的求知、求好欲望。在工作中,你就会主动开拓、奋发进取,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你不会为得失所困,不会为名利所累,也不觉得有工作之苦。一切不顺利你都会坦然面对,你的生活也就处处充满了阳光,其结果自然与前者大相径庭。
当你只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任务的活动时,这就是一种“打折扣”的教育。你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为较高的事业追求,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这一职业的忠诚。
教师只有把职业当事业来追求,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事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
坚持独立很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许成伟
教师职业本身对教师有很多要求,比如,有爱心、责任心、要宽容、公正……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精神。
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在培养目标上,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立的观点。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健全的人,促使学生全身心充分、自由地发展。对一个教师来说,既要关心学生的分数,更要关心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一些人只关心金钱、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一颗平常心;一些家长则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能赚大钱;一些学校则盲目应试,只凭分数看学生。但这些都不是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教师不能因为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独立的教育理想。
对教材、教法的选择教师同样不能人云亦云,也要保持其独立精神。教材、教法都不过是教师教学的工具,选择他们的主动权应该在教师手中。明智的教师不是教教材、用教法,而应该是用教材教、用教法教。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背景和习惯,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择也侧重不同,所以即使是教同样的内容,每个教师的课堂也应该是独具风格、各有魅力的。教师应该发扬独立的精神,融合自己的特色,给学生最丰富、有效的课堂。
态度篇:当个好教师
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 叶玉海
新时期教师职业精神应该如何弘扬?我想借中国教育报“教师职业精神”论坛,提几点感想,说几句祝愿,与教师同行们共勉。
好教师对工作最热心。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热心工作的人不会感觉疲劳,工作最有责任感。
热心工作的人不会把工作当成负担,也不需要他人的监督和奖赏。教师要管好一个孩子、教好一个学生是不容易的。好在教师们都是热心肠的人,为孩子忙里忙外,从不计较。因而我祝愿,祝愿教师队伍里更多一些热心人!
好教师对同事最虚心。学校里可谓人才济济,精英云集。好教师要学习竹子的风格---节节虚心节节高。谦虚的人往往勤奋好学;谦虚的人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谦虚的人会团结同志,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我祝愿我们教师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虚心,虚心的人永远是事业的强者。
好教师对自己最有信心。教育事业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的知识日新月异,也会不时地遇到各种新困难、新问题。为此,教师们要树立信心,接受挑战,主动地去攀登自己理想的高峰。我祝愿教师们都能信心百倍,精神振奋,事业有成!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0日)
教师幸福生活十招
1、好学:求知欲强,富有好奇心,渴望掌握新技能新知识,而这些会令人更智慧,更自信。如老师通过阅读学到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生管理之道,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会使自己更加自信。
2、勤奋工作:专注于某一项活动能够刺激人体内特有的一种荷尔蒙的分泌,它能让人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工作能发掘人的潜能,让人感到被需要和责任,这给予人充实感。如果因为荣誉、地位等小的挫折,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一天天混,人活着也就失去的光彩。
3、创造力:追求新的、不同寻常的、令人喜出望外的创新,往往有助于让人保持年轻心态。如采取新的教法,换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方式。
4、谦虚和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能欣赏他人优点。不要感觉谁也不如我,不要在工作上很能干,表现也很不错,但却看不起同事,自信过了头。其他老师肯定有比我强的地方,不谦虚的人不讨人喜欢。
5、幽默:遭遇麻烦或陷入困境时,仍能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开心一笑。偶尔拿自己开个玩笑,最高级的幽默是自嘲。
6、感恩的心,没有抱怨:想想一天之中让你心存感激的一件事,一句友好的贴心的话,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任何一点小小的进步。每周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默默感谢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们开心的事情上,所以,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对生活的这份感激,所以他们才感到幸福。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抱怨生活中的一切,不公平的待遇,不如意的婚姻,甚至抱怨天气的阴晴。其实,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周边的一切,快乐就这样简单。
7、宽容别人,快乐自己: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同事、亲人或学生,胸襟宽阔,既往不咎,有容乃大。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情自然变得平静。
8、欣赏人生:放慢匆匆的脚步,停下来闻闻玫瑰的芳香,听听鸟儿的歌唱,看看路珠的晶莹,身边有太多太多美好得欣赏。
9、欣赏自己,不抱怨生活:幸福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不同,和我的同学、同事相比,我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住所,有可爱的孩子,我应该感到满足。只盯着比我强的那几个人,会使我沮丧,为什么不允许别人过得比我好呢?不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以免“惶惶不可终日”以致自寻烦恼。
10、蓬勃的生命力:星期天不加班工作,走出户外,拥抱自然,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保持旺盛的精力,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但生命是有限的。
教师减压十招
当教师很累,这已经是所有中小学教师共同的感受。中小学教师劳动强度很大,每天的显性和隐性劳动时间大都在10小时以上,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使教师患上疲劳综合征,导致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的恶果,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十分有害。
作为教师个人,必须想方设法给自己“减压”,以防被疲劳综合征缠身。笔者在此给同事们提十条“减压”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讲多练为上上策。
教师的很多工作负担,都是因教师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带来的,如课后作业多导致批改量大,学生听了课不会做作业需辅导,利用下堂课的时间讲作业问题等等。不如你在课堂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重点讲解,用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组织练习,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教给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学生欢迎,你也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干别的。
第二招——充分利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减少学生的复习用时,也就减轻了你自己的负担。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记忆规律直接相关,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按记忆规律安排教学,使学生所学在规律的作用下自然地达到熟练程度,你就不用担心你的学生应对考试的问题。即使学校非要用考试成绩给老师排队,只要你“功在平时”,你的学生的成绩就差不到哪里去,你就不必担忧,无忧身自轻。
第三招——备课重视“两个利用”,减少重复劳动,节省时间和精力。
一是利用好旧教案:自己的既有教案,不仅有自己对教材研究的所得,而且有教案实施的体会,只要把变化了的学生因素加以考虑,再加上日常有关该课的一些知识、方法的积累,就很容易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高质量的新教案,不必次次另搞一套走形式;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网上关于所有中小学教材每章每节每课都有很多的教案、资料、体会可借鉴,使用网上搜索或者申请为网上学科的会员,很容易就能获得这些东西,你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结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生成教案也就容易和快捷得多了。
第四招——多浏览本专业新的学科报刊,积累和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缩短思考某些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时间。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相似性极强,很多优秀教师把在报刊上发表的教学方法、体会、心得拿来稍加改造即可运用,不必都要自己通过实践总结一套,这样费时费力,可能还远不及人家的东西用起来效果好,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好拿别人的东西用起来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第五招——不要真生学生的气。
学生的顽皮和捣蛋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也需要不得不拉下脸来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行为过分到了让老师生气的程度,需要收敛、反思、改正。但转过身来,我们就应让生气的心绪飞往九霄云外,该做啥做啥,不要去跟学生叫真,非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收拾得服服帖帖方肯罢休,那样做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无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六招——以平常心对待先进、优秀等等荣誉,工作干到问心无愧即可。
教师的职业本不是轰轰烈烈的职业,是一项原本就很平凡的工作,但面对下一代,我们又必须做到无愧于学生。因此,不要被荣誉所累,能来的让其自然来,能丢的全都丢开,不要总想着自己比别人干得多,比别人干得好,领导看不见,同事不买账等等工作之外的东西,人无奢望心自静,平常心是身体健康的良药。
第七招——花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
中小学教师工作再忙,一些学校不够“以人为本”的规定再严,可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是不会限制教师参与的,早去几分钟,晚走几分钟,每天挤出一个小时用于锻炼身体是可行的。坚持锻炼身体,对于愉悦身心、缓释紧张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十分有利的,用的又是工作时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八招——积极参与正常的集体活动和社交,少交酒肉和牌场朋友。
我们一些同事对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常觉得是浪费时间,不大愿意参加,也正是这种心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参加社交活动和缓释疲劳的机会。集体活动,大多用的是工作时间,基本上都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只要积极参与,至少可以使我们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一段时间的解脱,使身心得到休息,我们不应放弃这种机会。另一方面,有些同事结交了一些酒肉朋友或牌友,常常喝得酩酊不醒,或打牌打到整夜不睡,不是愉悦身心,而是自我摧残身体,我们应当远离这类“朋友”。
第九招——再忙也不在星期天工作。
与家人、朋友一起开开心心享受星期天,使身心从工作中彻底解脱出来,得到完整的休整,全面的恢复。要知道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是没有最好的。即使你干工作累死了,明天的太阳还出来,但我们需要多看到一些明天的太阳,让照亮别人的蜡烛燃烧得更久更久……
第十招——用心“经营”好家庭,建好自己的避风港。
舒心温暖的家庭是每个人解除疲劳、休憩身心的最佳处所。中小学教师劳动强度大,收入不丰厚,社会地位不高,当今社会中钱、权因素对家庭的稳固作用和离散作用都不大,因此我们就必须用心、用爱来“经营”我们自己的家庭,爱和付出是家庭稳定的支柱,只要我们用心呵护,我们还是能够建立起一个温馨的避风港的。
教师不妨先研究自己
周建国
教师做研究,其实无须用“探照灯”去观照“远方的来客”,只需多关照前进路上的“坑坑洼洼”,并设法扫除“拦路虎”,你的教学“地雷”自然就会排除,你的研究能力势必长进,你的专业水平也会在研究中提高。
教师做研究,应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起步。课堂是教师的“一亩三分责任田”。曾经听到不少教师抱怨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高中的教师怪初中教师没有教好。确实,当前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评估措施、检测手段乃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均存在严重问题。但产生上述问题的归因是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自觉走近学生,变“对立”、“敌视”为“友好”、“合作”,放下架子倾听学生意见,了解深层次的原因;同时更需要树立反思意识,揭开“伤疤”,主动诊断问题,解剖、梳理、归类、分析、总结,将问题细化、放大,有针对性地研究出解决的具体措施。
教师做研究,应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成长。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后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可持续发展,应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旨归。“以生为本”就是要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多体谅学生难处,多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着想。
前不久,朋友说他读高中二年级的孩子情绪低落,希望我找他聊聊,找一下原因。经孩子同意,笔者先阅读了他的个人日记,其中有篇日记引起了我的深思。这篇日记的主题是“我很反感当下的读书生活”。其大意是:“当下社会最苦最累的人是学生,最不被理解的人是学生,生活最没意思的人也是学生。面对每天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训不完的话,谁能体谅我们的难处,谁能安抚我们焦灼的心?又有谁能宽容我们有时的过错与不当?在老师眼里,我们永远是‘陌生的解题机器人’、‘陌生的考试机器人’,这样的读书生活日复一日,永无尽头。今晚的晚自修,我完成作业后,刚拿起课外书还没‘偷看’,就被班主任‘捉住’了,即刻遭到班主任的训斥:‘难道你现在还有雅兴、还有时间看闲书?是不是不想考重点大学了?’我真的不理解,难道课外书不是我们提高知识‘含金量’的重要渠道吗?即使课外书是闲书,那我在用功的同时,难道不可以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吗?我们做学生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休养生息,也需要有一定的闲情逸致。”这位学生的“反叛”思想其实是当下学生对“应试教育”的呐喊和控诉。
希望我们的老师能“蹲下身来”,换位思考,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如果我们的教学伙伴成了我们的“敌人”,教育会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1日)
让工作效率和薪水翻番七大秘诀
如果问“你想不想使自己的收入加倍”,我猜每个人的答案都是“YES”,如果我继续问:“你相不相信现在你的收入会加倍”,我想有一些人可能会没把握,有一些人认为不太可能,我告诉各位“你们每个人的收入一定会加倍”,因为按照每年物价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的正常速度,20年后你的收入一定会加倍。
但是如果你希望,提前在5年内、3年内甚至1年内使你的收入加倍,你必须先使你的生产力加倍,然后收入加倍的美梦才可能成真。
如何使生产力加倍呢?美国职业生涯规划与时间管理专家Brian Tracy,集20年实务工作经验与研究,发现能使你生产力加倍的7个工作秘诀:
一、全心投入工作(work harder at what you do):当你工作时,一定要全心投入,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把工作场所当成社交场合。光这个秘诀,如果你能长期实践,就能使你的生产力加倍。
二、工作步调快(work faster):养成一种紧迫感,一次专心做一件事,并且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之后,立刻进入下一件工作。养成这习惯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一天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居然是如此地惊人。
三、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工作(work on higher-value activities):你要记住工作时数的多寡不见得与工作成果成正比。精明的老板或是上司关心的是你的工作数量及工作品质,工作时数并非重点。因此聪明的员工,会想办法找出对达成工作目标及绩效标准有帮助的活动,然后投入最多时间与心力在这些事情上面。投入的时间愈多,每分钟的生产力就愈高,工作绩效也就提高,自然赢得老板及上司的赏识与重用,加薪与升迁在望。
四、熟练工作(do things you are better at):你找出最有价值的工作项目后,接着要想办法,通过不断学习、应用、练习,熟练所有工作流程与技巧,累积工作经验(一句话解决KNOW HOW的问题)。你的工作愈纯熟,工作所需的时间就愈短;你的技能愈熟练,生产力就提升得愈快。
五、集中处理(bunch your tasks):一个有技巧的工作人,会把许多性质相近的工作或是活动,例如,收发E-MAIL、写信、填写工作报表、填写备忘录等等,集中在同一个时段来处理,这样会比一件一件分开在不同时段处理,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同时也能提高效率与效能。
六、简化工作(simplify your work):尽量简化工作流程,将许多分开的工作步骤加以整合,变成单一任务,以减少工作的复杂度,另外,运用授权或是外包的方式,避免把时间花费在低价值的工作上。
七、比别人工作时间长一些(work longer hours):早一点起床,早点去上班,避开交通高峰;中午晚一点出去用餐,继续工作,避开排队用餐人潮;晚上稍微留晚一些,直到交通高峰时间已过,再下班回家。如此一天可比一般人多出2至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而且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步调。善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可以使你的生产力加倍,进而使你的收入加倍。一个成功的人,通常是一个行动派的人,一旦懂得提升生产力的方法,就会将这7个小秘诀,默记在心,不断地应用、练习,直到成为工作、生活的习惯为止。只要养成这个习惯,你的生产力一定会提高,收入也会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