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6期]课堂不唱"独角戏"
作者/来源: 记者 靳晓燕    发表: 2011-11-14 19:42:01    浏览: 13685 次
  在王春易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轻松自信地交流讨论,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

  简单的几句话,就是一节课的引子。

  随后,主角是那些激烈辩战的学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他们这天的议题。有诘难发问,有引证用据,有面红耳赤,有剑拔弩张。

  作为老师的她静静地站在教室一隅,分享学生们的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她们都清楚,这一节课的内容与高考无关。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十一学校生物教师王春易的展示课吗?精彩的导入,流畅的过渡,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如何突出,精美的板书设计,所有一切待人欣赏的东西都看不到了。

  人们看到的是下课后学生们开心地争辩。而她展示的,是一位教师对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该如何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合作交流的平台。

  课堂,可以是这样

  她是令人惊叹的。

  王春易的令人惊叹甚至来自美国:一次在美国交流,课堂实验用的化学品,没有标名,还不好翻译。于是,王春易拿起来闻闻,看看,随手就在黑板上写下这一化学品的分子式!

  “我的女神啊!”美国学生惊叹不已。

  她拥有一颗完全沉醉于生物课教学的心——33岁就被评为特级教师,还是全国模范教师、省部级劳动模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伴随着学校提出“课堂成长”的理念,老师们重新思索课堂是什么?老师们要改变什么?

  这对所有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无论他曾经是多么优秀。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每一个会讲、爱讲的老师都要改变自己的课堂。

  “我太享受我的课堂。从头讲到尾,学生们太爱听了,讲得清楚易懂,成绩也很好。”课堂,正是王春易挥洒的舞台,为她带来无数的荣誉和光环,受到学生的喜爱,同行的认可。

  但,转变必须进行。形式化的东西一点点消退——曾经,太多的注意力引向导入、衔接、板书。而现在,最花心思的,就是问题。

  “课堂的起点就是问题。整合原有的资源,网上的,书上的。如果他们思考的深度可能不够,或者并不能包括这个单元中应该的思考,那么,我就要考虑,怎么展开那些问题,而这又不是强塞给他们的,是自然而然生成。”

  板书需要学生自己写,千篇一律的课堂笔记需要学生自己整理,更多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舍弃以“讲”为主的课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的引退。

  “学生们并不是自己学。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帮助,对各种环节调控。”

  要编写生物学课“学习规划书”;要提前告诉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要组织协调小组的交流……

  现在的课堂,王春易讲的内容很少,而是提前将“学习规划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自研;到了课堂,学生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了。

  以前,无论老师的课讲得多么好,学生可以选择听,也可以选择不听;现在不行,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懈怠。

  学科教室就是不一样

  改变的,还有教室。

  教室,成了生物学科教室。这是李希贵校长的一种智慧——2010年,学校对高中教室进行了改建,建设学科功能教室,把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学科教室从另一层面推动了王春易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走廊就是学科的引领——楼道的墙上,全是学生制作的展板,有学生的专题报告,有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介绍,有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看我们的布置!”王春易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像个刚被奖了棒棒糖的小学生。

  教室里宽敞、明亮、舒适。所有的实验器材都擦拭得一尘不染,一盆绿植、一个小物件,也都摆放得恰到好处。每节课上课前,王春易都会花费一些时间来布置教室,为的是让学生在上课和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更加轻松。

  书桌非常宽,平时是学生的课桌。需要小组讨论时,只要前面的椅子一掉过儿,回过头来,不需要拼接,马上就成为一个小的“会议桌”;需要做实验时,摆上仪器就可以进行;教室四周的柜子,存放着学生平时实验的各种仪器和资料用书。

  如何使用好这个教室?她组织学科组的老师准备了六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增加实验,增加学生活动,提供大量的素材,让学生动手。

  实施两周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按照这种方式,需要增加一倍的课时才能完成教学进度。怎么办?能不能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原有的课时量来进行整体规划?

  得到学校的肯定后,2010年9月26日,王春易正式开始了单元教学的变革。改变之前,她把教学的规划发给各班的学生,培训了各班的课代表,并和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正式面谈。

  第一个单元结束后,反馈的信息出乎预料。本来预想学生成绩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滑,实际情况是不仅没有明显下滑,而且是跟以往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这更加坚定了她进行单元教学的决心。从分子到细胞、从遗传到进化、从稳态到调节,她的课堂全部是大单元教学,这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节省出不少时间,增加了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等。

  “现在的课堂能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去研讨和做实验,对学好生物是很有帮助的。高考成绩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成为具有生物学素养的人。”

  学习,原来应当如此

  在王春易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正经历一场学习的革命,也开始重新审视一位好老师的标准。

  “来到这个教室,学会生物知识仅仅是最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一种学习的素养和对人生的态度。我想,‘真正的老师’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吧,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向着更远更高的地方走去。”这是许多学生相同的感受:生物课总是充满着激情与活力,接受知识的同时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早已成为深入学生内心的提醒。

  讨论的积极性逐渐调动起来了,有时在课堂上甚至吵起来了。王春易也跟着激动,给他们拍下一系列的照片,还绘声绘色地给其他老师描述,激动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

  随着自主学习深入,学生不仅接受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还不断提出建议,参与到教学的管理中来,他们自主学习意识越来越强,这让王春易老师兴奋得不得了。

  主动阅读基本成为学生的习惯,整理笔记的工作也不再令人头疼,学生越做越好。有列表的、有绘图的、还有图文并茂的。同一个内容,能用这么多的方式展示出来,她就拿着到处炫耀,“你看!你看!真好!真好!”

  学生们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果酒、果醋,更是将自己亲自酿制的果酒带回家让父母品尝。

  生物课变得充满感动和温情。

  “她只是醉心于她的世界。我们的走廊、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写的书、我们的孩子……幸福,洋溢着。连带她周围的人。”语文老师黄娟诗情地回忆,“她视力好。远远的,一个学生走来了。高高的,她抬手,轻笑,细喊:‘你好!’对方错愕,展颜,飞奔,拥抱,定格——很久,很久以后,那种温温的,暖暖的,氤氲着的水汽,发酵,蒸腾。”

  “她是轻盈的。就像她的学科一样,她昭示着生命的本真、单纯、丰富、美丽、快乐。那是久违的天籁。”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