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7期]高举创新旗帜,打造有效课堂
作者/来源: 湖北省沙市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邓北平 发表: 2012-12-05 17:17:04 浏览: 13964 次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于课堂,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课堂,这已被大家所共识。沙市中学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延续以往的辉煌,每一位教师都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优质,真正地从灵魂深处来探索让自己的课堂优质保持常态,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那么,如何来打造优质课堂呢?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创新的冲动,这种创新要有事业心,要有责任感,要有紧迫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既为学校,也为自己。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不创新,他的教学质量就上不去,如果不创新,他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一个民族不创新,这个民族就没有发展前途;一个组织不创新,这个组织就没有发展前途;一个部门不创新,这个部门就没有发展前途。同样,一位教师不能勇于创新,他教学生命就将终结。十六大报告讲创新,提出创新是一种理论品质,创新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倡导高举创新的旗帜。正是我们开创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的民族才日益走向伟大的复兴。“疯狂地痴颠地创新,改变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是乔布斯的理念,他实现了这个目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部门,都必须创新,一位教师更要创新,否则你就会落伍,你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会丧失,你就有可能成为职业上的行尸走肉。如何创新?体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理念的创新。
这是一个观念、思维问题,要想课堂优质,教师就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与思维方式,要与时俱进,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理念。
1、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是教师最难做到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放手?为什么不放心?为什么“不放筷子”?就是因为不相信学生,不尊重学生,主观认定学生什么都不会。
3月29日我在高一(四)班上了一次物理课,四班是平行班,同学们从课前学习到课中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交流活跃,答得十分精彩,习题训练解法新颖,两节课下来,我讲课的时间不到10分钟,80分钟的课堂80%的时间是学生讨论、交流、探索、训练、总结和反思。随后,我作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欣喜。其实学生的培养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就可以做到的,教师讲多了,泯灭智慧、泯灭理性,把聪明的学生教得不聪明了,把会的学生教得不会了。这其实就是教师在用自己的模式与思维束缚学生。
中国的管理学中有一个说法是“用人不疑”,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相信学生。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比教师厉害。我在高一(四)班上课时,有一道题在高中无法直接求冲量,要用动量的变化量求冲量,学生把这种方法总结为转换替代,我当时非常惊讶,评价道:既有物理思想,又存数学思维好极了!你越相信学生,学生越爱你,越是喜欢你这门课,继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是要依靠学生。教学要靠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我在高一(四)班上课时,两个概念题做完后,问学生,你从1—2两个题目中体会到了一点什么?悟到了一点什么?学生悟得很好。课堂要依靠学生探索,要依靠学生总结,依靠学生评价,一组的同学说,二组的同学评价,教师不能学生一答完,即刻评价,这样学生就不思考了。一堂优质的课,不是教师把课上完了,而是学生把课学完了。教师要充分依靠学生的力量,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的探究,布置学生的训练,组织学生的合作。如果一堂课仅有教师完成,而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你就是霸权主义,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力,严重地说,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是要发展学生。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正确的路径、方式,完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在探究学习中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成长。
这三个理念的转变是很难的,但却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叶圣陶老先生说,学是为了教。这就是说,最佳的学习方式是教,就是让学生教学生。美国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学生边学边教、边学边训练和实践,知识的再现率是最高的。这其实就是理念的转变。
2、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提升能力服务的,学知识是路径,“学”能力是目标。虽然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多种方式,但学习基础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着力讲知识,一个知识反复讲、反复训练,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知识与能力不是并重的关系,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力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中,考知识的题量大大减少了,考试的主体是能力。我在高二(1)班调查学生学情时,学生说,李景鑫老师教会我们怎么学物理了,我们会学物理了。会学了还有什么不会做的呢?你敢说你的学生会学你教的学科吗?李景鑫老师对我说,我们班有50%的学生会学物理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力。我们要把根本任务落实到能力上,这个观念要牢固树立。基础知识的学习靠学生自己探索,核心知识也要靠学生探索。我在高一(四)班上课时,动量与冲量,我没讲,但学生会做。
3、打造智慧课堂的理念。
我们学校办学目标中提出“智慧的师资”。学生有智慧必须是有智慧的老师带出来的。没有智慧的老师,不会有智慧的学生,老师就是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灵魂呼唤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如果教师没有智慧,没有灵魂的呼唤,那么这节课必然是一节低效课,学生不会运用,不能理解。仅从概念讲到概念,知识层面训练来,训练去,最后意义不大。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智慧,课堂要有智慧的生成,有精彩的拓展,这才会是一堂智慧的课,才能教出智慧的学生。
第二、教法的创新。
1、教为学服务。两层理解,一是教师是为学生服务,二是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不教。
2、教法实为学法。我们不要把教法和学法对立起来,它们是一致的。教法一般是要探索怎么教,实际上就是探索用什么样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完成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学起来效率更高一些,效果更好一些。这就是教法,也是学法。
3、教法的探索就是要让教能够营造目标、任务、氛围。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节课就是好课。用建构主义理论解释,教师“搭脚手架”,教师是幕后指挥、导演、搭台的人。
4、教法实为老师约束和激励自己的一种规则。教法是约束你自己的,而不是约束学生的,比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约束教师的,同时也是激励教师的。
第三、学法的创新。
1、学生带着什么感情学习你这门课?如果学生不喜欢你这门课,你什么法都没有法。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情感,研究怎么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高兴地学、快乐地学,这是学法的核心问题。
2、学生用什么路径学习你这门课?比如说概念怎么学,我认为就是三部曲,即这个概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是什么?学生要把来龙去脉弄清楚,它是谁?即要把本质弄清楚。(当然,还要加上把本概念的学习与以往学的类似概念加以区别和比较。)
3、学生用什么方式学习你这门课?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还是其它方式?
第四、资源呈现方式的创新。
这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有可为之处。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这好比写小说,一个人物,在什么时候出现,高潮在哪里?跌宕起伏才能引人入胜。课堂同样如此。
哪些资源?在什么情景下呈现?在什么阶段呈现?怎么呈现?这是很有学问的。好的资源呈现方式,是那么精美,是那么精巧,是那么有艺术,学生感到很新颖,学得有趣。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映。
综合上述四个创新,那么我们学校如何建立沙市中学的教学文化,如何让沙市中学的课堂有效?我们提出六个“三”:
1,三个理念。即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理念;打造智慧课堂的理念。
2,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三种学法。即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
4,三次(段)学习。即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
5,三有课堂。即有学习目标和创景设问、有学生探究训练、有反馈总结。
6,三会。即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
总的来说,就是:牢固树立三个理念,科学组合三种学法,智慧组织三种学习,切实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实现三会。
在这六个“三”里面,1—3个“三”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三有课堂”我多次讲述,这里重点谈“三次学习”。它对我们当前学校现状而言最为重要,我对此做相关说明。
第一,什么是三次学习?
三次学习并不是新事物,它离我们很近,我之所以这么说,基于两点。
一是它是我们学校的创造。2006年,我到北京四中参观,他们学校用的资料是“三次学习”资料,而我们物理组很多教师都参加了这本资料编写。
二是三次学习在我们2012届高三有实践,并受到了良好的成效。高三数理化的一轮复习基本上是学生先学,先学教材,先学考纲,先做题或课前作业,有的教研组是自己编题。复习课坚持“三有课堂”教学,在一调、二调中,数理化三科的成绩很不错。高一高二很多老师也在实践。如霍焰老师三次学习做得很好,很下了一番工夫,他认真研究了怎么组织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很到位。
三次学习是螺旋式上升,在反复中上升。学习有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反复,这种反复是螺旋式反复,而不是原有性质的反复。
所以我们提出“三次学习”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们学校教学实践的总结,是我们校本教研的总结。
所谓三次学习,就是指学生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
课前学习是前提。这是我们老师上课的前提,如果老师上课前学生没有预习和作业,这种课无论教师多会讲,无论教师讲多少,总比有课前学习的课要差。因为学生经过课前自己探索,他就会带着问题听课。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问题,盲目跟从教师,教师又是从头讲到尾,学生就从头听到尾,器官只用了耳朵、眼睛,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只有器官用得越多,效率才会越高。
课中学习是根本。
课后学习是提升。
三次学习对应的是三次作业,当前,我们的课后作业情况很不理想。我们的名校班至少有20%的学生被课后作业绑架,平行班基本被课后作业绑架。学生就是拼命地做课后作业,陷入了恶性循环。学生课前没有进行认真地探索,课中被动跟着老师学,课后拼命赶作业。学生因为课堂没有理解,不会运用,做课后作业压力很大,花费的时间就越长,有的同学赶作业赶到深夜,第二天上课头脑不清醒,效率极低。我在高二年级做了调查,课前学习与学业成绩正相关,哪个班赢得了课前学习的主动权,这个班成绩就好,哪个班跟着老师走、被老师牵着走,这个班就差,无论什么班都吻合这个规律。
第二,串联三次学习的主线是什么?
怎么把三次学习抓住?这需要我们坚持以“问题”为主线,也就是要进行问题式教学,要把这节课要讲的核心知识要变成问题,变成作业,让学生课前去做。你说他不会做,我说他会做。我试过。
与三次学习相对应的三次作业,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1、课前作业要求:简单、基础、开放。简单、基础就是学生看书、思考后就可以做到;开放是说课前作业的题目要具有发散性,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课前作业学生何时做为宜呢?我认为可以是在课堂,也可以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即在你和学生共同学习之前。我不要求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只是要求这一节知识的学习按什么模式或什么路径完成。
课前作业以2—3个题目为宜。
2、课中作业的要求:要有讨论题,要有探索题,要有总结反思题。做一类题学生要总结。教师要让学生“悟”,让学生体会,得出结论,这是核心所在。学生要把课前知识拿到课中来运用。其中,课本习题必须放在课中做。
3、课后作业的要求:这相对要灵活一些,可以是习题,也可以是学习报告的撰写。比如电场,他的学习报告可以是对电场的理解,运用。学生如果能写出来,比他做很多题都有效,这是一种课后学习。美国经过研究,学生课后作业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80分钟,我们学校每天安排了120分钟自习,够了。我们只安排这么长时间,其它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学。
以问题为主线,这是世界通行的教学方式。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任务,问题就是目标。教师要围绕核心知识展开问题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可能有老师会说,学生自己做,还要老师做什么呢?其实,考验教师水平的高低就是问题怎么设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要转化为作业里面,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后自主提升,全程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全程体现探索,全程体现合作,我们将之称作科学组织三次学习。
第三,三次学习的关键是什么?
1、教师要把核心知识的学习权交给学生。
我们三次学习的核心问题是三次作业,这三次作业我们是有要求的,但是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不同的做法,但有其共性之处,即都要把作业布置好,把基础知识落实好,要想使课堂有效,我们必须要把学习权交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
如果教师没有把核心知识的学习权教给学生,那么所有的探究都是无效的。我们原来提出的精讲多练,精讲讲在哪里?要讲在核心知识上,讲在别的位置上是没有用的。现在我们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围绕核心知识,通过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得到结论,自己“寻找”规律。。
2、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某个同学发言完了,对也罢,不对也罢,思路清晰也罢,不清晰也罢,教师千万不要独自霸占评价权,要首先让学生相互评价一下。学生此时正在“对与错、是与非”之间碰撞,如果教师很快下结论,学生就会停止思考。简单地说,所有重要的结论、重要的观点一定是学生说出来的,不是教师说出来的。对与错是学生判断的,是学生评价的。
总的来说,三次学习就是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学习,与之对应的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次作业。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核心知识的学习权交给学生,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核心知识上相互交流、探索学习,做到真正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