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0期]突出能力 落实双基
作者/来源: 罗丽娟(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发表: 2011-01-04 13:35:44 浏览: 8582 次
【生物】
全国恢复生物高考近10年来,随着其分值比例的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高考的内容也逐渐由死记硬背为主转向以能力考查为主。2010年理科综合全国卷I的生物试题部分继续秉承了这一基本命题思想。
在笔者看来,2010年的生物试题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一是考核内容覆盖率高,突出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除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生殖和发育”外,必修、选修各知识板块均有相关知识点涉及。在关注覆盖面的同时,试题对重点知识进行了重点考查。其中,“调节”和“遗传和进化”两个重点板块占总分数的47.2%,其余几个主干知识板块共占52.8%,分值分配比较合理。
二是突出能力、落实双基。试卷很好地落实了考试大纲中对命题的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对大纲要求学生的4种能力均有考查,其中5道选择题和第32题、34题两道非选择题都涉及到对理解能力范围的考查,包括根据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识图等,约占能力考查分值的70%,是能力考查的主体。另外,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约占18%,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占约12%。
三是试题难度与往年相比有所提高,但总体难度适宜。其中,难度提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试题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主要表现为在选择题中增加了综合性信息考查,比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题干很简单,信息量不大,但解答这个问题却涉及到书本中4个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和相关的识图、绘图。
2.非选择题第33题中加大了以遗传学为载体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给出的信息看似与教材知识发生了冲突,但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深层次的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只要能对9:3:3:1这个比例进行变形,前两个小问题的5个填空便迎刃而解。更值得一提的是,第3小题设计的实验过程、结果记录以及运算虽然复杂,但试题立意明确、条件限定严密、表达清晰简洁,为进一步考查以及甄别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
3.以考查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第31题,虽然立意以及选材角度均不错,但对比同一选材的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0题,感觉此题题干中条件的设定以及设问的指向性尚有欠缺。解答此题时,大多数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则沿用日常训练的思维定式从吸水膨胀的角度作答。虽然这些缺陷涉及到的分值不多,却使得某些优秀学生难以得到高分。
总的来说,试卷整体难度适宜,区分度较好,在很好地执行了选拔功能的同时,对高中生物教学也发挥了应有的评价和指导作用。
经由以上分析,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几下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以指导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工作,及时明确新形势下生物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其次,教师须指导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一方面,需要对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对细碎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强化记忆。经过网络化或归类整理的知识点之间往往有了逻辑关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会随之增强,对知识的运用也才会得心应手。
再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或选择适量设计巧妙、设问全面的训练题供师生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死”的知识“活”起来,强化双基;另一方面可由此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获取信息、灵活运用、归纳总结、分析判断、推理、识图、准确表达等能力。
最后,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就是依据课标要求上好每节实验课。同时,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验资源来让学生动手体验。除此以外,也不要忽视教材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实验设计思路和科学研究方法。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