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0期]稳中有变 能力立意
作者/来源: 庄瑞杰(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高中部) 发表: 2011-01-04 13:45:04 浏览: 8627 次
从2010年高考文综试卷(辽宁卷)政治题可看出,试题——
2010年是辽宁省施行新课程高考后的第二年。试卷坚持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角度丰富 耳目一新
从总体上看,遵循2009年首次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今年的试卷既保持了相对稳定, 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具体来说,年的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关注基础的同时,体现了“以学习能力为考核目标”的要求。整个试卷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高层次的能力。
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知识,没有一道是直接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这样的试卷,既丰富了试题的形式,为学生收集、获取、整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的现象。
特别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如今年的12道选择题中,除了计算题外都是组合选择、4选2形式,既体现了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注与强化, 也增加了一定难度。
同时,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的考查, 如:非选择题38题第(1)问、39题第(1)、(2)问等,考查的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整合知识、重新归纳概况的能力。
试题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大大加强,如38题第(1)问“对于煤炭行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2)问“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 等,充满了体验性、开放性,着重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今年的高考主要以关系国计民生的话题为核心,围绕这一线索隐性或显性地考查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能源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煤矿生产安全、亚丁湾护航、民主选举、思想道德建设、创建美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等等。试卷信息量大,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切入角度各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个别问题 有待商榷
个别考点超出教学范围。非选择题题型设问角度全面,包括措施建议类、意义类、评析类(辨析),但是有的考点超出了平时教学的范围。比如39题(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这种设问方式属于辨析题类,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涉及不多,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如果理解不全面会导致失分过多。
背景资料和题型呈现形式略显单一。如选择题的题肢都是两项组合、4 选2,题干;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试题缺少变化,过去曾经常出现的、能较好考查考试综合能力的图表题、引言题等均未涉及。
试题参考答案要点有待商榷。近年来,非选择题答案呈现更加灵活的趋势,使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难以把握。通过反馈也发现,学生答题时写了很多,但是最后符合答案给分点的话却很少,也使教师教学中越来越困惑,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来讲了。比如,今年38题(1)问、39题(1)问,参考答案没有体现科学准确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答案体系零散,有的要点在教材和材料中都找不到,这就使学生答题时难以找到正确的思路,使没学政治的与学过政治的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没有区分度。
夯实基础 体现热点
在今年政治高考试题中,考核的绝大部分都是课本主干知识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只有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在答题时启动思维,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阶段夯实基础知识。
树立模块教学意识。新课程设置了不同的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必须树立模块教学意识。以整个模块为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识记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抓基础,重整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教材的知识点有效处理,找清主线,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学生要扎扎实实地过好基础知识学习关,对学科知识形成“立体式”的认识。
由于政治学科命题中可选素材是极其广泛的。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家庭消费,远到国际关系,近到邻里纠纷,但凡社会生活,无一不可选来命题。而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能够涉及到的领域也是有限的。
因此,在教学中还是应该把握住最基本的东西,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信息点,不能过于追逐社会热点。对于社会焦点问题,我们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答题时切忌套用口号、标语,泛泛而谈;对于常年热点问题,如科学发展观、民主法治、人生价值、经济生活中的“三农”问题、生产分配消费问题、科技创新、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作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在学习时应回归教材、理解教材,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要注重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将热点与其对应着的经济、哲学、文化、政治学科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同时还要考虑区域特色,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和搜集地方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进行示例性分析,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