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0期]需向更加稳定与精确迈进
作者/来源: 佟柠(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发表: 2011-01-04 13:52:05 浏览: 8419 次
【地理】
浅析近年来江苏高考地理试题——
高三教师分析高考、反思教学,是每年的重要功课。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高考考了什么,又分别到了什么程度?在对三者关系的思考中,常常看到教师有如下取向:一是将教学内容更加聚焦于易于测量的高考范围之内,以达到“所教即所考”的境界。抱这种态度的教师难免会将应试教育观念直接带入教学,导致教学内容过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易接受的现象。二是看到纸笔测验形式的高考难以实现评价全部课程目标的局限,从而否认高考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既希望教师不纠缠于考试内容的变化,以教学来迎合高考,又希望高考变化推进中学课程改革,那么,就有必要基于课程标准,从教学与评价的角度,来审视高考命题的质量。
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地理学科为例,教师为达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条标准,可以结合学情与教材,将标准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区别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运用图表解释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运用图表解说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然后,围绕以上学习表现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样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与评价过程有机融合,体现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高考命题基于标准吗?虽然我国目前还缺乏检视高考与标准一致性的有效框架工具,但我们不妨从以下维度来考量江苏省2008年以来的高考地理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内容、范围、题量的一致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个地理必修模块中的“标准”共计47条,而江苏省2008年以来的地理高考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其中的重要标准,覆盖率达到90%左右。但是,考查同一标准的考题所占分值历年有较大差异,例如,以“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标准为基础的命题,在2008年试卷中就设计了单选题、双选题以及综合题三种题型,在必考部分100分的分值中占到了18 分;2009年仅出现一道双选题,分值为3分;今年则为三道单选题,分值6分。由此可见,命题在均衡性上还存在不稳定性。
认知要求的一致性。受以往高中地理考试说明来源于教学大纲的影响,与课程标准相比较,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还不够具体,例如“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的表述就缺乏可观察、可测量性。因此,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的高考题目命制,在设问关键词与标准的一致性上还存在欠缺。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描述、阐述、分析、说出、说明(举例说明)、绘制、归纳、简述、概括、比较等。2008年、2009年必考部分三道综合题考查学生的认知要求,包括对比、分析、建议、概括、描述、说明等,而今年则把更多的设问集中在了原因分析上,对学生的其他高级认知要求不多,与课程标准丰富的认知要求不相符合。当然,也有切合标准的好命题,如今年第23题以全球变暖为背景,以一幅表达辐射热交与大气保温关系的“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标准的达成,体现了与标准的一致性。但是,缺乏与标准在认知要求上更为全面、精确、稳定的一致性,依然是高考命题的缺憾。
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在这三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但受命题技术的限制,在探究式地理问题的命制方面还存在不稳定性。
可以说,江苏省进入新课程以来的地理高考试卷命制,总体上较好地反映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但还需要向更加稳定和精确的方向迈进。据此,笔者提出以下改善方向。
改善考试说明。可以将考试说明发展成为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详细、精确地说明学生达成学业的要求,提升高考基于标准命题的精度,引导教师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
改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使用已近8年,其所提供的学业评价理念、评价维度框架、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提升评价素养。高考命题人员和教师都应该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方法,改进双向细目表,设计体现认知层级的测试框架和反映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总之,基于标准实现教、学、考三者的良性互动,将最终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收获。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