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0期]整体彰显能力考查
作者/来源: 陆静(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蒋小润(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发表: 2011-01-04 13:56:27    浏览: 8599 次
    品读2010年部分省区高考地理试题——
    综观今年全国及地方的高考地理试卷,给人以稳定、大气之感,细读起来,还有一些新的启示。

  什么样的试题是好试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笔者认为,好的试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是体现考试说明要求,包括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内容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科的主干知识与重点内容,能力要求主要体现为获取、解读、掌握、运用多元化、多样性的信息,描述、阐释、解决问题。二是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地理空间观察与判断、图表判读与分析、知识运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考试的角度看,还应包括信息整合、加工及语言表述能力。三是符合相关的教育测量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测试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以今年浙江文综第10题为例,题目提供了某市发生泥石流时应具备的三项条件,提供了该市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分析后得出的两幅图表,考查该市河流流向,以及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

  这组题目遵循了能力立意的原则,它设置了地理信息数字化的一个全新情境,对学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图表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能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辨识与评析,对空间排列状态进行观察与归纳。

  启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指导学生借此推断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例】(广东卷)41.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 题。

  材料一: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11)。(图略)

  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2)。(图略)

  ……

  (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 现入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这个题目主要考查对各种区位因素的分析,较全面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从考查内容看,区位因素分析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干知识。解答其中的每个小问题,都要用到多个不同的信息,其中最后一问是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现在,许多题目都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为背景,但要求学生回答的内容与事件本身几乎没有关系,而该题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本身为分析、评价的对象,联系紧密。

  启示:这类题目在题干部分给出了较丰富的、多样化的背景材料,既有文字材料信息, 也有统计图表,需要学生整合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设问进行推断。在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包括挖掘显性信息,还包括隐性信息,特别是理解所给信息对解决问题所起到的作用。

  【例】(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9~10题。


  9.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 线是: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RQ线

  10.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A.KRQPF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等值线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差异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本题中分水(脊)线就是找山脊线,而线路的选择是要找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的线路,这个路线不仅要从总长度上考虑,还要观察线路经过的每一个路段。

  启示:地理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书本知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眼”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思考“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真正运用所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要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和改进,回归学科教学的本色,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运用地理模型、仪器等开展地理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与过程,大胆提出设想与推测,从而真正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

  【例】(江苏卷)读“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图” 回答问题(图略)。

  本组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转化,将新情境、新信息转换成比较直观的图形,这样就易于学生进行判断。

  启示:自然地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经典内容,也是重点、难点比较集中的部分。尽管近几年自然地理试题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但学生依然觉得比较困难,特别是选学文科的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太阳出没方向、各种天气、物体影长的长度与方向变化等现象,让学生热爱自然。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课改理念对考题编制的影响悄然而至。但作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徘徊的教师,笔者还希望地理高考在内容和形式上能有新的突破。

  加强思维过程的考查。目前的高考依然使师生深陷题海之中,学生的训练量与高考成绩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要点以应对试题要求,考试命题中对地理现象与过程探究的考查、重视力度不够。因此,地理高考试题应注重对地理过程的研究与探究,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比较好的呈现与表达。

  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试题。地理现象的演变和发展的方向是多样的,但目前的高考试题多为限制性试题,要按照固定的答案来答题,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定限制,不利于思维发散性和逻辑性的发展。因此,建议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试题。

  改进试卷图像系统的编排方法。现在的试卷中,每个题目都有自己的图像系统,换句话说,给你的信息肯定是有用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需要不断地筛选、判断各种信息的价值,这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地理考试中,可以尝试把各种图像、图表信息集中起来,就像是“开图考试”一样,让考生真正学会搜集、筛选、加工和使用各种信息。

  改进评分方式。现在高考试题的评分方式是找“关键词”或“踩点给分”,问答题变成了简答题,大部分简答题也变成了填充题。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高阅卷速度、减少误差,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不够充分。因此,建议改进部分题目的评分方式, 实行“项目+描述”的分级评分方式,给评判留出一定的分数区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8日第7版)